去世前的走马灯(消失的走马灯重获新生)

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

走马灯又叫跑马灯,是一种中国传统花灯。走马灯起源于隋唐时期,因有转运、走马上任等美好寓意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漯河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走马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去世前的走马灯(消失的走马灯重获新生)(1)

林平是市区泰山路德泽陶瓷博物馆馆长,今年58岁的林月平是馆内工作人员。二人都是召陵区召陵镇林庄村人。2016年,林平和林月平联合走马灯第三代传承人林大毛先生,成立了“抢救·传承传统走马灯”制作小组,对传统走马灯进行改良,融入现代元素,让在漯河消失了几十年的走马灯重新转了起来。

走马灯制作原理饱含古人智慧

在近期公布的第六批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出现了走马灯制作技艺,让走马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7月15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抢救·传承传统走马灯”制作小组负责人林平和走马灯第四代传承人林月平,为广大读者揭开走马灯的神秘面纱。

据史料记载,走马灯起源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代,常见于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在古代,走马灯是用高粱秆作为框架,用宣纸包裹四周,用彩纸编成精美吊饰。灯内平放叶轮,下面有烛台。点上蜡烛,蜡烛燃烧产生的热力形成气流,推动叶轮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射到灯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古人喜欢在灯的各面绘制武将骑马的图画,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这种热气上升带动叶轮旋转的制作原理,正是现代燃气涡轮工作原理的原始应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人钦佩。”林平告诉记者。

关于走马灯的民间传说

林平告诉记者,因为走马灯仿佛几个人在你追我赶,现在也用来比喻穿梭不停的事物。关于走马灯,有很多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王安石捡联获妻”的故事。相传,王安石23岁那年去赶考,晚上在街上闲逛时,见一马姓人家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这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上联。能对出下联的人,就可成为马家小姐的良配。

当时,王安石看完便走了。后来在考场上,王安石第一个交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让王安石接下联。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家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喜不已。

考试结束后,王安石想起走马灯给他的灵感,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人请他到府中应对,他将主考官的飞虎旗对联说了出来,马家当即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二人举行婚礼时,喜报来了:“王大人高中,明日请赴琼林宴。”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官,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走马灯也被人们赋予了转运、走马上任的吉祥寓意。

传承三代的走马灯制作技艺

走马灯作为灯笼的一种,是漯河富有特色的民间喜庆元素之一,颇受民众喜爱。20世纪30年代,每逢春节,林庄村的林穆氏都会用高粱秆、白纸、红色剪纸等制作走马灯。她的制作技艺师承其父亲穆老先生。她制作的走马灯,图影似骏马奔腾,用来寄托对幸福平安的美好期盼。

林穆氏的儿子林大毛从小看母亲制作走马灯,对走马灯很是喜爱。20世纪70年代,林大毛正式随母亲学习走马灯制作技艺。只是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不经意的决定,竟让他成为走马灯制作技艺的孤独守护者。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林家的“走马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很多快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的各式灯笼走进大众生活,走马灯这种传统的灯笼逐渐被人忘记,愿意学习走马灯制作技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林大毛如今已经70多岁,家族传承了三代的走马灯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众人接力使走马灯获新生

林平和林月平小时候经常到林大毛家看走马灯。她们热爱传统文化,对给儿时带来很多欢乐的走马灯有深厚情感,决心拯救这项传统技艺。2016年,林平主导成立了“抢救·传承传统走马灯”制作小组,邀请林大毛老先生任技术指导,培养爱好剪纸的林月平作为走马灯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他们一起对传统走马灯进行创新。为了提升稳定性,他们将高粱秆改成木材,运用现代美学、光学原理,以及绘画、剪纸等技艺,让走马灯有了更高的审美、观赏、娱乐功能和文化艺术特色。在部分灯的制作中还融合了小商桥、贾湖骨笛等漯河元素,也引入了一些儿童喜欢的现代元素,如小猪佩奇等动画人物。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8年,他们精心制作出12盏走马灯,并在2019年农历新年隆重推出为期5天的走马灯展览,使在漯河消失了几十年的走马灯重新转了起来。他们为走马灯取名“望舒御月走马灯”。传说“望舒”是为月亮驾车的女神。他们期盼走马灯这项传统技艺如同望舒驾月,由东至西循环往复,周行不殆。“当时灯就挂在我们博物馆门前,很多路过的人前来观看,还有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林月平告诉记者,大家希望博物馆经常办展览,让这项传统技艺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

如今,在德泽陶瓷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悬挂着十多盏精美的走马灯。采访时,林月平和馆内的几名年轻人正在制作台前做新灯。“我们打算做一些新品,希望到新年时能展出。”林平告诉记者,走马灯制作技艺已经成为市级非遗项目,她们打算成立“走马灯制作技艺”传习工作室,培养第五代传承人,希望能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本文来自【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