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华亭曲子戏全集(甘肃平凉华亭曲子戏里唱)
“李彦贵,忙把水担,汗流满面擦不干,这才是宦门公子身遭难,担水有几担,卖人几文钱……”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你徜徉在甘肃省华亭市体育运动公园时,都会被一段段或高亢或苍凉的唱段所吸引。
华亭曲子戏班在广场演出(央广网发 华亭市委宣传部 供图)
循声而去,你会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你唱一段《李艳贵卖水》、他演一曲《双放牛》……铿锵的锣鼓,悠扬的二胡,抑扬顿挫的唱腔,无论酷暑,不管晴阴,来自民间、自发组织的曲子戏“演唱会”,都会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赏,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
华亭曲子戏,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是戏剧的一种,源于宋、元,盛于明、清,鼎盛时期曲调达到100多个。千百年来,华亭曲子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6年,华亭曲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阵舞狮,挥洒出庄稼人的热情与豪放;一首小曲,演绎着乡村间的欢乐与哀怨。每年正月,在华亭市的各个乡镇、村庄,都会看到曲子戏演出者活跃的身影,曲子戏已成为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春节期间华亭曲子戏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华亭市委宣传部 供图)
“我们村几乎家家都有人能唱,大人唱,娃娃跟着耍,听着听着就会了。”华亭市西华镇西塬村村民高鹏举是一名曲子戏爱好者,在他的记忆中母亲爱唱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对曲子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逢年过节,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唱一唱,非常热闹。”
“我不往南走,往北上,但愿得到边区另有下场……”高鹏举的一段《血泪仇》刚唱完,观众热烈的掌声还未结束,李智良的《赵氏孤儿》片段又精彩上演:“回头来我先把爹娘拜见,多谢你搭救儿恩重如山……”
“台上”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台,神采飞扬、精神抖擞;“台下”乐师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齐上阵,慷慨激昂、委婉悠扬。
华亭曲子戏展演(央广网发 华亭市委宣传部 供图)
华亭市文化馆馆长邬永辉介绍,华亭曲子戏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
同其他曲子戏一样,华亭曲子戏的演出行头非常简单,戏装、道袍、老太太的大襟子棉袄、新媳妇的嫁妆新衣,甚至是草帽、长杆烟锅都可成为演出道具。如《研磨》中把乐队的鼓往中间一放就成了“一盘磨子”,演员围着走来走去地唱,这就意味着是在推磨。
在伴奏上,华亭曲子戏的乐器可洋可土,可多可少,常见的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碰铃、报鼓、扬琴、牙子等。
华亭市春节曲子戏调演现场(央广网发 华亭市委宣传部 供图)
“我们西塬村共有6个社,能唱曲子戏的大概有100多人。”高鹏举说,曲子戏在华亭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年龄越大的人越喜欢听。
作为华亭曲子戏的爱好者,高鹏举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无奈。“年轻人慢慢不爱演也不爱看了,尤其对‘00’后来说,曲子戏可有可无,也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学。”高鹏举说,曲子戏是华亭民间的艺术瑰宝,如何让年轻人了解曲子戏、喜欢曲子戏,把曲子戏发扬光大,这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对于唱戏的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听有人看,环境的潜移默化很重要。”高鹏举认为,在曲子戏的传承上,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传播力不够,年轻人了解不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华亭曲子戏传承人(央广网发 张耀巍 摄)
对此,高鹏举心里也有自己的打算和规划,他说:“要更新音响设备,购置符合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再趁农闲时节,找村里在行的老艺人和年轻人,创作一些符合当下生活气息的新剧目,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让曲子戏打破时间、地域限制,让父老乡亲或是在外游子,都能听到熟悉的乡音,唤醒亲切的乡情,留住浓浓的乡愁。”
“这几年,华亭市在曲子戏传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先后出版《华亭曲子戏研究》《华亭曲子戏》等理论书籍,制作专题片3个,拍摄微电影1部,开展调演17次,开展系列宣传活动10次……”邬永辉说,未来,华亭市将继续加大曲子戏的宣传推广、传承弘扬,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
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张小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