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天更近的藏茶(生命之茶藏茶)

蟹眼不须煎活水,

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

应是人间第一茶。

本期主角,边销黑茶——“藏茶”。

离天更近的藏茶(生命之茶藏茶)(1)

Ta的传说

藏茶,西藏的茶。传说唐代藏王松赞干布久病卧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见一只小鸟飞来,口衔一根嫩枝。藏王命宫役取来熬水,服下后,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处寻找,终于在汉区(今四川)找到了茶这种植物。众所周知,西藏地区的气候不适合茶叶生长,四川雅安才是它土生土长的故乡,不论从气候,还是自然环境上来说,都是产茶的绝佳之地。所以茶要从汉区贩到高原,茶马古道由此而成。

离天更近的藏茶(生命之茶藏茶)(2)

Ta的地位

在西藏地区有一句谚语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这里高寒缺氧,强辐射,居民生活必须摄入高脂肪、高糖类食物以适应自然环境,他们饮食以牛羊肉、奶酪、酥油和青稞为主。然而这里海拔2500米以上,水温沸点一般在65-80度左右所以藏族同胞煮熟的食物其实都是半生熟的,但他们很少出现三高症或消化不良。究其原因,发现与他们时刻不离的茶饮品有极大的关系。藏谚云:「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藏茶成为调和和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从古至今,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被称为生命之茶,由于藏茶大体来说有四大功效抗衰老抗辐射、防三高、调理肠胃、排毒养颜,因此除了供应藏族地区,也逐渐远销全国各地,被更多人所认可接受。

离天更近的藏茶(生命之茶藏茶)(3)

Ta的品种

藏茶常见以下 3 个品种:

康砖茶 外形呈圆角长方形,表面平整紧实,色泽呈棕褐色。内质香气纯正,汤色红褐、尚明,滋味纯正且浓烈,叶底棕褐。

金尖茶 外形呈圆角长方形,稍紧实,无脱层,色泽棕褐色。内质香气纯正,汤色橙黄红、尚明,滋味醇和,叶底暗褐。

康尖茶 外形呈圆角方形,表面平整紧实,色泽棕褐色。内质香气浓郁纯正,汤色呈红而透亮,滋味醇厚甘爽,叶底棕褐。

藏茶的原料成熟度偏高,茶青选料也偏粗老。茶树多为中、小叶群体种,做茶时甚至包括茶花、茶果壳,全株入茶,发酵程度相对较高。因此,藏茶不苦不涩,口感醇和,泡饮较淡,适于煮饮。有年份的藏茶,耐泡度高,多呈枣香和药香,茶汤厚滑温暖,回甘独特。

离天更近的藏茶(生命之茶藏茶)(4)

Ta的制作

为适应青藏高原的生存需求,以及长途、长时间运输储存的需要,藏茶历经自唐以来的1300多年历史,从种植、初制到加工运输,发展出了适应藏区条件的制作加工方法,并在明清时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藏茶工艺。传说藏茶有32道工序。现在可核实的藏茶工艺和工序主要有以下部分。

“刀子茶”:由于藏茶原料是使用小叶种茶的成熟全株,规定不能采春茶,需任其生长到谷雨前后,才能使用特制的小刀割取茶叶,故茶农采收的茶叶称为“刀子茶”。

“下红锅”:将采收的茶叶,先由茶农在加热的铁锅中进行杀青,做成“毛茶”,为下一步工艺做准备,称为“下红锅”。

“和茶”:经炒青后的茶叶,经过人工反复蒸揉、发酵、干燥制作以促进茶叶发酵和起条状,称为“和茶”。

“做庄茶”:茶农初制过的茶叶,称为“做庄茶”。茶厂收购经过茶农初制的茶叶继续加工。收购茶叶的行家叫“买手”。买手要凭经验把茶农送来的茶叶按质量分等级定价格。比如是否起条线、含水量高低、含梗量多少、杂质情况等。买手收茶对于茶厂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可以决定其后面加工的优劣成败。

“渥堆”:茶叶经过初制后还是绿色,含水量一般在30%。将茶叶按照一定的厚度堆积在仓库内,让其自然发酵。

“翻堆”:茶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为使温度均匀、发酵完全,必须不断翻动渥堆的茶叶,称为“翻堆”。

“出仓”:经过渥堆发酵好的茶叶,就可以由仓内转至仓外,称为“出仓”。

“晒茶”:出仓的茶叶,要趁晴天及时晾晒,通过日光干燥。因为雅安素称“雨城”,当地有“雅无三日晴”的谚语。一到晴天,必须极度紧张地出仓晒茶。每平方丈(1平方丈可换算为666.67平方米)的晒坝,每次可晒茶叶60公斤。

“上仓”:晒干的茶叶,由工人背运进仓准备下一步加工,称为“上仓”,又称“贯仓”。一间仓房可以储藏400担原料。每担原料为50公斤。

“拣茶”:仓房内的茶,还要经过人工挑选,剔除杂质、霉变等影响质量的部分,称为“拣茶”。

“清茶”:拣茶之后,还要再次剔选枝梗和杂质,使品质更加纯净。

“铡梗”:茶梗的比例不能过高,必须控制在一定比例下。过去为25%,现在是12%。用铡刀铡去多余的茶梗,称为“铡梗”。

“配仓”:把晒干择净的茶叶、茶梗,按品质、比例,进行配制。又称“拼配”。

“打吊”:配仓好的茶叶,用特殊的竹篼秤,一甑一甑地称好重量,装在“麻帕”(麻布缝的袋子)内,称为“打吊”。

“走帕”:工人把打吊后的麻帕内的茶叶,提进甑内去蒸,称为“走帕”。

“蒸茶”:把甑放在锅中,将水烧开,将甑内茶叶在高温下蒸软。称为“蒸茶”。

“舂包”:将蒸软的茶叶,从甑内取出,将麻帕内的茶叶趁热倒入木制的架上去压包,因木制的舂棒重达32斤,需要两个壮劳力才能反复提起和放下舂压茶叶,故称“舂包”,或称“冲包”,又称“架包”。舂包是重体力且技术性极强的劳动,很容易产生废品,过去有高达20%的废品率。舂包使茶成形为砖茶。

“出包”:压好的茶包取出后,盖上标记,每200包堆在一起,称为“出包”。

“拣刷”:压制好的茶包,经过9天的自然干燥,即可开始包装。先把茶从包内倒出,把表面拣刷干净,再贴上商标纸,称为“拣刷”。

“裹纸”:把茶一甑一甑地用特制的黄纸包裹起来,称为“裹纸”,或称“裹包”。

“捆包”:将四甑茶叠在一起,用篾条捆扎起来,称为“捆包”。

离天更近的藏茶(生命之茶藏茶)(5)

Ta的饮法

藏茶的饮用方式可选择泡饮或煮饮,也可清饮或调饮,可以根据自身的饮茶习惯、饮用的环境,包括饮茶的器皿不同,来选择适合的饮用方式。传统藏茶之所以选用煮饮,是因为高原海拔高,水的沸点低,只有通过煮,才能把内含物质更好的溶解出来。经烹煮的藏茶,茶汤比冲泡时更浓郁,色泽更红亮,厚实感与质感比冲泡的藏茶来得更鲜明。如果说冲泡的藏茶回甘在后,那么烹煮的藏茶则入口清甜,与回甘融为一体。藏茶富含膳食纤维,通过熬煮的方式,饮用之后,人体可以获得丰富的游离态膳食纤维,从而帮助肠胃消化。

离天更近的藏茶(生命之茶藏茶)(6)


“藏茶”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感觉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收藏点赞转发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