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着也要为身边的父母活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
在一部网络小说里看到这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反复品读,越发觉得有道理。
记得多年前,在《读者》一篇文章中也看到与此类似的文章。说的是父母在,儿女有家可以回,年龄再大,也是个孩子,可以撒娇,可以无拘无束地傻笑。往前看,父母像一座大山,隔开了儿女和人生终点,让你看不到尽头,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仍心存希望,快快乐乐地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
父母在,远方的儿女像风筝,即便飞得再高再远,攥在父母手里的线一拉,儿女们便从远方赶回来,偎依在父母身边,身心疲惫顿时消失不见,取之而来的是家的温馨、父亲的唠叨、母亲的饭菜。
父母老了,这座大山倒了,儿女的心空了,痛心,怅然,哀叹,感伤,惋惜……诸多情绪堆积在心里。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少到只有在清明节、阴历十月一跪在父母坟前,倾诉思念之情。老家的黄土有情,给父母以庇护,大大的坟丘是父母安葬的地方,也是儿女午夜梦回追忆、思念之所在。
父母老了,这座大山倒了。没有父母这座大山的遮挡,儿女们展望前方,放眼望去,透过朦胧、茫然,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归宿,看到现在到人生终点的距离。这段距离随着日升日落、月圆月缺而渐渐缩短。在这段距离中,想把每天二十四小时变成四十八小时,甚至更多更长;想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珍惜家人和亲友;想丰富自己的生活,让每一天都有意义,直到人生终点而不后悔。
每个人,自出生那天起,就一直走向归途。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地域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工作的种类不同,人生也不一样。总体来说,每个人都要历经童年的天真烂漫,少年的叛逆懵懂,青年的热情奔放,中年的谨慎稳重,老年的清明释然。
父辈和子辈之间的陪伴如此短暂。小时候,父母养育子女;儿女长大,父母中年,各自忙碌;转眼间,父母老了,离开了,子女也到了人生中年。细细数来,父母和子女的相互陪伴只是短短的、短短的十几年,短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而这个时期,父母忙工作,儿女年幼不懂世事,不理解陪伴的意义;等子女结婚生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可是彼此忙碌,每次匆匆见面,然后分开;父母脚步蹒跚、瘫痪在床的这两年,才真的需要子女的照顾和陪伴。
父辈和子辈之间是传递的。父辈辛劳一生打下的“江山”,创造的家业传递给了儿女。儿女将其发扬光大,再传递给自己的儿女。如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今天是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我们这里的风俗是不过中元节的,只在清明和阴历十月一回家祭祖。去年的中元节,我和哥哥回老家了。哥说,不管别人过不过中元节,我们给父母送些纸钱是好的。
转眼又到中元节。今年的中元节,我没回老家。因为新冠病毒的侵扰,城里乡村都在为防疫抗疫,留守家中不外出。其实,无论节日与否,回不回老家,老家早已在心中,父母永远在心中!
愿有来生,来生有缘,再做父母和儿女!
一首《万爱千恩》响在耳畔,伴泪而吟:
是不是我们都不长大
你们就不会变老
是不是我们在撒撒娇
你们还能把我举高高
是不是这辈子不放手
下辈子我们还能遇到
下辈子我一定好好听话
不再让你们操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