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
[知识清单]
常见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一般翻译成“……是……”。
判断句的类型
“……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为”字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
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是”字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并诗》)
无标志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动句。一般要翻译出“被”或“受”的意思。
被动句的类型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谓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为+动词
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为……所”“为所”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介词“被”字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并序》)
三、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文言文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省略主语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省略谓语
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又称“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变式句的类型
主谓倒装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其放到了主语前面,即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用“之”“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利是图/唯你是问
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中心词+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中心词+数量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状语后置
动词+以+宾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于(乎)+宾语
形容词+于+宾语
省略介词“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些句式翻译出来的意思一般也是固定不变的。
类型
表示疑问
如……何
若……何
奈……何
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何也(何……也)
何哉(何……哉)
为什么呢
什么……呢
怎么……呢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何(奚)以……为
何(奚、曷)……
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何……之有
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公输》)
安……乎
安……哉
怎么……呢
哪里……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表示比较
……何如……
……何若……
……孰与(孰若)……
……和(同、跟)……相比,
谁(哪个、哪样)……
……比……怎么样?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反问
不亦……乎
不也是……吗
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不为……乎
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何(奚)以……为
何(焉)……为
要……干什么呢
哪里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岂……乎(哉)
难道……吗
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非……欤
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宁……耶
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独……耶
独……哉
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所……
……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何……之有
有什么……呢
(“有何……”的倒装)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其……乎(邪)
难道……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安……乎
安……哉
怎么……呢
哪里……呢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能无……乎
怎么不……呢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而)况……乎
何况……呢
又何况……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无乃……与
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安能、何能、何得……
怎么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何……
何等、多么……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表示感叹
何其……
多么……
怎么那么……
为什么这么……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直……耳
只不过……罢了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
唯(惟)……为……
只、只有、惟独……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说苑·杂言》)
唯(惟)……所……
任凭……
随便……
臣有三剑,唯王所用。(《庄子·说剑》)
表示强调
非惟……抑亦……
不只……而且……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有……于此(斯)……
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可表强调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
与其……孰若(无宁) ……
与其……哪里比得上
(不如)……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表示假设
……,抑……
是……,还是……
……,或者……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非……则……
非……而……
不是……就是……
不是……却……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表选择
得无……乎
无乃……乎
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庸……乎
哪……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之谓也
其……之谓也
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秋水》)
表示推测、揣度、商榷
不亦……乎
不是……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
有什么(没有什么)……
的(人、物、事)是什么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有以 ……
无以……
有什么(可以)用来……
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无以……为
没有必要用(要)……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卫将军骠骑列传》)
表示指代
是故、是以、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因此……
所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所以……
用来……的方法
……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表示认定
且……且……
一面……一面……
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淮阴侯列传》)
……而已、焉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为
认为……
把……当作
凭借(依靠)……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于是……
一是相当于“在这时”,
“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
“在这种情况下”;二是
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译为“在这时”)(《口技》)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本句“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触龙说赵太后》)
……之类、之属、之伦、之徒
……这一类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有……者
有个……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唯(惟)……之(是)……
可译为“只+谓语动
词+前置宾语”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唯你是问 / 唯命是从
[典题导学]_
题型一 选择题,判别正误
【题型分析】 在高考试题中,并没有直接考查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这些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但是,命题人会将这些知识隐含在文言实词词义理解题、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题或断句题里。浙江卷常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这些知识点。
例1 阅读文本《琅嬛福地记》见本专题学案1[典题导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A.肃:本身是形容词,“恭敬”之意,这里应该是动词用法,有“躬身作揖”“恭敬地(请别人)”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茂先坐与论说)
B.若望仆不相师(若二十年外书)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多所未闻)
D.毕礼而归之(望石再拜而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与:均为介词,跟。B.若:连词,至于像,如果是/动词,好像,似乎。C.所:代词,均为“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词组。D.而:连词,均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解答这两道题,除了要注意审读题干,充分利用既有的知识储备,按照题干的要求答题外,还要充分运用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分析。例如第1题的四个选项,均可用“主+状+谓+定+宾+补”的结构进行分析,由此即可知A项中“肃”应作谓语,意为“恭敬地引进”。
题型二 断句题,判别句读
例2 [2016·浙江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题中,此题应是变化较大的一题,其一是改变了以往高考语文试卷中断句题文字出自试题文本的惯例,而是来自于考试文本以外;其二是有别于以往断句文段通常断六处的惯例,一共要断十处。本题虽然文字较多,但难度不是很大,前半句可根据“曰”“矣”“也”“者”等标志词断句,后半句可根据结构与句式断句。
〖参考译文〗
(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呢!
题型三 翻译题,翻译文言句子
【题型分析】 文言文翻译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题。考生只有积累了深厚的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掌握了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文言文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正因为如此,命题人常常通过文言文翻译题来检测考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例3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注],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1)关键实词: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等候;骈辚同驱,驱车一同前往。文言句式:“峄亭延候于十字桥”为状语后置句,即“峄亭于十字桥延候”。(2)关键实词:奋,奋发;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关键虚词:而,连词,表递进。文言句式:“而况……乎”是疑问句式。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内心的情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峄亭观察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是因为)我离开沭阳的时候,他才断奶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回忆不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擅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酒,或吟诗,或下棋,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谈古论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难道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难道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而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年轻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作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旧地,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文言实词】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致意:表达内心的情意。
乙丑,量移白下 量移:古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 阑:残尽,晚。
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筑:建筑物。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辈:放在数字后面,表示同类的人或物的多数,这里的“数十辈”即“几十人”。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 居: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经过的时间,可译为“过了”。
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 写:作画。
俾知官可重来 俾:使。
【文言虚词】
其地之人 之:结构助词,的。
亦不能忘之也 之:代词,他。
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而:连词,表顺承,就。
而老不能再少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而:连词,表递进。
【词类活用】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三:名词活用作状语,再三。
余宰沭阳二年 宰:名词活用作动词,做主宰,主政。
或上下古今 上下:名词活用作动词,谈论。
【文言句式】
峄亭延候于十字桥 “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即“于十字桥延候”。
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乎”为反问句式,即“难道……吗”。
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而况……乎”为疑问句式,即“更何况……呢”。
【文化知识】
乙丑、戊申:均表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观察:文中“吕峄亭观察”中的“观察”是官名。在清代,是指对道员的尊称。
竹马:儿童当马骑的竹竿,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伯夷、柳下惠:指在古代被尊称为高风亮节之士的典型。文中“伯夷、柳下惠之风”是指品德高尚、可以作为“百世之师”的风范。
[解题指津]
一、判断句
1.对于判断句,要掌握其定义,亦即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进而通过是否有判断语气来确定其是否是判断句。
2.掌握判断句的常见的形式,有助于确定其是否是判断句。
3.需要注意的是动词谓语句一般不是判断句。例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夫执舆者为谁。这两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4.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二、被动句
1.判断一句话是否是被动句,主要是从是否有被动意义上来判断。也就是看主语是不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果是,即为被动句。
2.对于有标志的被动句,熟悉被动标志有助于句式的判定。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和句子本身是否有被动语气来判定。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句子,注意否定词和代词。否定词:不、未、无、毋、莫。代词:之、其、余、吾、尔。这种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否定词+代词+动词。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句子,注意疑问代词:何、焉。这种句子的一般形式是: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例如:大王来何操(动词宾语“何”前置)/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介词宾语“自”前置)。需要注意的是“疑问代词+介词”在语法结构上类似于“疑问代词+动词”这种结构。
(3)以“之”为提宾标志的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名词+之+动词。例如:我之谓也。
(4)注意以“唯……是……”为标志的句子,例如:唯马首是瞻/唯利是图。
2.介词结构后置
注意介词:于、从、在、把、对、和、同、与、以、比。介词结构的一般形式是:介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介词结构后置的一般形式是:动词(或形容词)+介词结构。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定语后置
这种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名词+之+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省略句
省略主语有三种情形: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蒙后省略。例如: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自述省略。例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略。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1)承前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后省略。例如: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
(3)依语境省略。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3.省略宾语
(1)动词宾语省略。例如:急击(沛公)勿失(时机)!
(2)介词宾语省略。例如: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璧)击柱。
4.省略兼词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例如: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
[即学即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②刘备天下枭雄(①此乃天也)
C.②妪,先大母婢也(①《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D.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答案】 D
【解析】 D.①句为陈述句,②句为判断句。A、B、C三项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倒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B.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C.②大王来何操(①沛公安在)
D.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D
【解析】 D.①句为宾语前置,②句为定语后置。A、B、C三项两句均为宾语前置。
3.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答案】 A
【解析】 A项不是被动句,B、C、D均为被动句。B.“见”表被动。C.“被”表被动。D.无标志的被动句。
4.下列句子中,补充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挺剑,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答案】 A
【解析】 “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活用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家”和“是溪”中间省略介词“于”。
5.对下列特殊句式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译文: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到了,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D.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
【答案】 B
【解析】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应译为“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A.省略句。C.宾语前置。D.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
6.对下列特殊句式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译文:丈夫指望依靠他过一辈子。
B.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文: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割让削减(土地),而最终趋于灭亡。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答案】 A
【解析】 判断句,应译为“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B.宾语前置。C.被动句。D.状语后置。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节选自苏辙《〈古今家戒〉叙》)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得到49人,拿来(书)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辑集这种书的人,而他们的内容不完整,我对此感到担忧,因此又作了此书。” (2)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但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特别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以及词类活用现象。(1)“以”和“示辙”之间省略了代词“之”,代前文的《古今家戒》这本书;“病”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担忧”;“是以为此”为宾语前置,“是”为指示代词,“是以为此”即“以是为此”。(2)“莫之能止”为宾语前置;“市人之过之者”为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等到年老之后,他感激母亲的心意不能够忘怀,作《贤母录》以表达他的心意。后来又编辑《古今家戒》,得到49人,拿来(书)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辑集这种书的人,而他们的内容不完整,我对此感到担忧,因此又作了此书,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意,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希望能够带来益处吧!”我读了之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但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担忧没有办法表现它罢了。如今的这本书,大概可以用来表现它吧?即使推广流传于天下也是行得通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戒45人,母戒4人,孙公又要将它加以发扬光大,没有止境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人视作祸患。 (2)古人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珍贵,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又为什么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特别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以及词类活用现象。(1)“为乡里所患”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2)“贵”为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珍贵”;“何……邪”表疑问,可译为“为什么……呢”。
〖参考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人视作祸患。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而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杀死老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龙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流出数十里远。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出来了。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自己也被大家当作一大祸害,不禁萌生悔改之意。于是前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珍贵,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又为什么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