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潮剧介绍(蓝鸿春只要观众支持)

经典潮剧介绍(蓝鸿春只要观众支持)(1)

2019年,是蓝鸿春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的第10年。10年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他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接触DV,并拍了一系列短片。那个时候,或许蓝鸿春也不曾想过,自己大学的一个小爱好,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成就了他的事业。

蓝鸿春是汕头市潮阳人,因拍摄《爸,我一定行的》而被广为人知。殊不知,在执导这部影片前,他是一名纪录片编导。而从“电视”跨越到“电影”,蓝鸿春仅用了一年的时间。

拍摄《爸,我一定行的》背后的故事,蓝鸿春曾在多个场合分享,其中经历的苦和累,如今在他看来都是宝贵的收获。因为这部戏,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对“拍片”的执着,也更加坚定要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日前,记者在蓝鸿春的工作室采访了他,了解他的“拍片人生”。

经典潮剧介绍(蓝鸿春只要观众支持)(2)

偶然迷上影视行业

初次创业无疾而终

蓝鸿春高中读的是理科,大学却被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录取。“那时候觉得毕业就顺理成章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蓝鸿春笑着说。

人生的转折出现在大二。“2006、2007年的时候,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开始兴起,大学开始流行拍DV。”蓝鸿春说,当时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影视文化俱乐部社团,初涉校园拍纪录片。

由于学院没有任何与拍摄相关的专业课可以学习,蓝鸿春只好通过自学了解拍摄专业的知识。互联网时代,为蓝鸿春学习提供了便利,他曾在一周之内,把一个国家的电影都看了个遍,“看完就基本对那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都非常了解了。”大学的这段经历对他后面做影视创作有很大帮助。

蓝鸿春说,整个大二到大四,他都在拍片,一开始只是跟着玩,没想到渐渐迷上了,觉得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汉语言专业,也使得蓝鸿春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为他日后拍片奠定了基础,

临近毕业,正逢金融危机,工作不好找,在老师的“怂恿”下,蓝鸿春在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那个时候在大学就只会傻傻的读书,连影视都不懂,所以出来创业十分不顺。”蓝鸿春说,由于没有任何的资源和社会阅历,创业仅半年后团队就解散了。

这是他“拍片人生”遭遇的第一个波折。

当起编导积攒经验

不懈追求导演梦想

创业失败后,蓝鸿春没有想着去当老师,而是继续将“拍片”进行到底。他面试了许多家电视台,最终被香港凤凰卫视聘用,做了6年纪录片编导。

工作期间,蓝鸿春拍摄了许多潮汕题材的主题纪录片,包括营老爷、善堂文化、妈祖崇拜、潮州菜、潮绣等,他也因此得以多次回到家乡进行拍摄。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挖掘了潮汕地区许多不为人知的民俗风情、美食美景。每一次通过自己的镜头,让家乡的一切美好事物传达到荧幕上,蓝鸿春都会感到很满足,越拍越有感情。

2012年,他与大学室友一起创作的汕头首部独立电影《鮀恋》轰动一时。作为该片监制,蓝鸿春将业余全部时间投入到策划、摄像,把关整个成片制作,一点一点磨出作品。影片最终在网络而非院线传播,但想要拍一部真正意义潮汕方言电影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蓝鸿春心间生根发芽。

2016年初,蓝鸿春辞去凤凰卫视的工作,创办了一间影视制作公司,“6年的纪录片编导经历,让我学到很多专业性内容,再创业就比较成熟了。”

蓝鸿春通过拍摄大量网络剧、广告、微电影作品来提升自己,一步步向导演梦靠近。每次只要接触到拍摄和剪片,所有的辛苦他都抛之脑后,感到由衷的快乐。

回忆起那段日子,蓝鸿春还是很感慨,他说“痛苦”的时候还是蛮多的,要服务好客户以维持公司生存,压力比打工时大多了。“自己出来拍纪录片的话,要面对客户还有其他很多的东西,此时发现自己除了会剪片、写稿,其他什么都不会。”

“原来我这么不行。”蓝鸿春说,整个2016年,他都在一种挫败感中度过,这是他“拍片人生”遭遇的第二个波折。

“狼哥”遇到“狗哥”

志趣相投擦出火花

就在蓝鸿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的时候,偶然一次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位潮汕视频博主“369”自编自导自演的视频后,令他大喜。“太有才了,原来潮汕话可以很国际化。”这是蓝鸿春对“369”的初始印象,他想找个机会认识“369”。

后来,他看到“369”在视频提及其公司的地址,才发现两家公司离得很近。于是,蓝鸿春专程登门拜访了“369”。“369”原名郑润奇,人称“狗哥”,蓝鸿春总是调侃地说,他这是“一只狼去找一条狗”。

同为潮阳人,同样是影视行业,这让两人在此后有了更多交集。半年后,“一狼一狗”逐渐熟识,在一次聊天中,郑润奇问蓝鸿春:有没有兴趣拍一部潮汕话的电影?这可是蓝鸿春深埋在内心多年的想法,如今有人主动提起,让蓝鸿春喜出望外。而两人对电影主题题材的选择,更是惊人一致。“在讨论所拍摄题材时,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父亲’。”

“我们潮汕这代人的父亲,都很不容易,他们身上有太多坚韧、责任和担当,但很多时候因为沟通得不好,与后代总是会产生强烈的冲突。”蓝鸿春说,父辈们身上的闪光点,无形之中流淌在后代人的血脉里、心里面,但父子间观念的冲突,却是很真实地在很多人的身上发生,“我们想把父与子冲突背后折射的情感传达出来。”

说干就干,俩人开始着手拍电影事宜。但非电影科班出身的人要拍院线电影,这个想法本身就让人觉得疯狂。一开始许多人对他们拍片不理解,他们也拉不到赞助,这是蓝鸿春“拍片人生”遭遇的第三个波折。

经典潮剧介绍(蓝鸿春只要观众支持)(3)

汇聚家乡多方力量

共创一部潮语电影

得知蓝鸿春想要拍潮汕方言院线电影后,他的一帮高中同学成为他的第一批投资人。“有些人甚至都不认识我,只是因为记得高中时期看过我创作的演出,印象深刻,愿意支持我拍片。”让蓝鸿春暖心的是,电影拍摄之路虽然几经波折,但潮汕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情感,给了他坚持的勇气。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他们,“一狼一狗”花了半年的时间,挨个走访所有有可能加入这部电影的人,包括制片人、演员、音乐制作人等,最后他们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原本那些客串的人物,最后都成为了主创。得知他们的拍摄计划后,李树浩(水鸡兄)、陈锦标、方展荣、苏细珍等潮汕曲艺界标杆式的前辈都倾情加入。

影片的主题曲《老父,您食未》由玩具船长组合成员李奕瀚创作,据说歌词是达濠一位老师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花了两年时间写的。李奕瀚经过编曲再创作后,也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发布。当蓝鸿春找上门的时候,感慨于他们对潮汕故土的强烈情感,李奕瀚二话不说就拿出了这首作品。

“第一次听这首歌,我就哭了。”处女座的蓝鸿春,已经不记得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哭了多少回,但更多时候,他的感动来源于大家对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他还记得,电影拍摄时向村民们借用民居,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十分支持,甚至专门改变了自己的作息,配合他们拍摄。“你们尽管拍,我们去外面走走,不打扰你们。”老爷爷老奶奶朴实的话,让蓝鸿春记到现在,也感动到现在,他说拍片过程时常会被家乡人民真实、炽热的情感击中。

影片上线后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影片裹挟着潮汕人的情感,有的人则认为把潮汕地区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什么评论,蓝鸿春都一一听进内心,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院线电影,深埋多年的心愿能够达成,他已经非常满足,“大家的评论,对我们是非常好的鞭策,我们也会在下一部作品中不断进行完善。”

经典潮剧介绍(蓝鸿春只要观众支持)(4)

以潮汕美食为媒介

全球推介故土文化

《爸,我一定行的》之后,蓝鸿春和原班人马开始启动纪录片《四海潮味》的拍摄。该纪录片由广东省委原副书记蔡东士担任总顾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原汕头大学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担任学术总顾问,是一部从国际视野介绍潮菜的大型纪录片。

蓝鸿春说,潮汕最容易走出去的就是美食,易于让人接受。《四海潮味》以全球潮汕族群为人文底色,聚焦潮汕菜系的各种美食,但不同于中国其他菜系的纪录片,它是由不同国度聚合而成的菜系故事。

据蓝鸿春介绍,《四海潮味》将以潮菜为媒介,描绘潮汕人的文化风俗、家常情感,在色香味中,品读潮汕族群的唐宋遗风,敢闯敢拼的精神特质,是这部美食纪录片核心的文化价值;纪录片还将展示潮汕人在全球各地的生活状态,以及其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面貌。蓝鸿春希望,在纪录片中,能够以美食为连接,更细化到对潮汕族群历史文化背景的梳理,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到,人生具有多面性,可以有无限可能。

“我一直在思考,台湾和潮汕地区有一些共通的风俗和人的情感,但台湾电影可以在国际上获奖,潮汕却鲜有人去拍。”蓝鸿春内心对潮汕文化有一股自豪感,他一直认为潮汕文化是一座宝藏,缺乏更多有心人去挖掘。

“我们就好比第一把锄头,在我们挖掘之后,会有越来越多人来挖掘。越往后,潮汕文化的传播会迎来一个新契机。”蓝鸿春也十分感慨于现在许多80后、90后对传播潮汕传统文化的一些创新举措,他说未来几年还会继续以此为主题,坚持做下去,“只要观众支持,我们就还有好多潮汕故事可讲。”

【全媒体记者】余丹

【作者】 余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