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要你写材料怎么写(如何才能写出领导想要的材料)
不管在哪里,文字工作都非常重要。
谋篇布局需要方案、计划,中程推进需要请示、汇报,出现问题需要分析、反思,收官落幕需要总结、凝练……可以说,不管开展什么工作,不管工作开展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文字工作的辅助和支撑,没有文字工作,一切都将寸步难行。
我在体制内工作近20年,服务过多任领导,发现虽然领导的行事风格不尽相同,但是领导对文字材料的要求都大体相似,无非还是“短、实、新”这个基本要求。
然而,真正能把材料写好,写到领导心坎里的人却寥寥无几。
要么领会领导的思想不够准确,跑偏了方向;要么习惯于粘贴复制,网上摘抄的内容太多;要么写得空洞乏味,言之无物如同鸡肋;要么缺乏思考和深度,隔靴搔痒写不到点子上。
那么,如何才能把材料写得有深度、有新意、有见地,不仅写到领导的心坎里,让领导如遇故人、如沐春风,还能因此而赢得领导的赏识和肯定,进而获得提拔晋升呢?
首先,要搞清楚材料的背景和总体要求。
材料的背景,主要是指材料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这份材料将用在什么场合,以及领导的发言将传递什么信息、表达什么情绪等。
举个例子。网络信息泄密的现象屡禁不止,上级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排查和治理,这时候,单位领导在部署会上的讲话就要偏重于网络泄密的危害和影响,站在“教方法、理思路”的角度上,指导各部门如何进一步做好排查、治理和防范。
材料的要求,既包括上级明文强调的要求,比如说上级要求各单位要以反思的形式召开动员部署会,也包括领导的个性化要求,比如说领导要求要重点强调责任追究这个环节。
搞清楚材料的背景和总体要求,是撰写领导发言材料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背景和要求搞清楚了,写出的材料才能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只有与当前背景相契合,与上级的要求相适应,领导的讲话才能既体现坚决抓落实的态度,又实打实地指导下面的人开展好工作。
每次领导安排我帮他撰写发言材料,我都会习惯性地问问领导有没有什么要求,并在动笔前详细地翻阅上级下发的文件、方案或通报,甚至有时候还会查阅往年的资料。
其次,要先列出提纲再撰写详细的内容。
写材料,尤其是写领导的发言材料,最好不要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因为一旦材料的思路跑偏了,或者领导突然转变思路和想法了,那返工起来将会非常地麻烦,领导只是动动嘴,而你却要绞尽脑汁地加班熬夜。
一开始我也不懂这个套路,总喜欢一次性拿出成稿,以显示自己的态度和水平。
直到有一次,上级大领导带工作组下来检查指导工作,秘书在起草反馈材料的时候,先列出提纲供,向大领导汇报,大领导同意确定后,再着手撰写详细的内容,我才发现材料原来是这样写的。
先列出提纲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返工,减少无用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领导参与到材料的撰写之中,既提高材料的通过率,也让领导知晓你为了写好材料,花费了不少功夫。
要知道,在写材料这个问题上,领导的参与度越高,就越认可你的辛苦和努力。试想,领导啥也没看到,那就把材料写好了,那你究竟花费了多少辛苦和努力呢。
提纲的列法,如果领导有要求,就按领导的要求来,如果领导没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按惯常的套路来。一般情况下,列到三级标题为宜,至于标题下面的具体内容,则可以口头简要向领导汇报。
再次,要结合单位实际增添细节和数据。
现在,很多单位的材料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空洞乏味放之四海而皆准。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写材料是个隐功,明面上不容易被看到,所以很多人就图省事,东抄抄西借借,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要想把材料写好确实不容易,不仅需要日常大量的积累,还需要确实花些心思和功夫,所以很少人愿意投入,以至于很多人确实也写不好。
就这样,写不好就不愿意写,不愿意写就越写不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把材料写得紧贴单位实际,让别人一听就感觉很用心、很细心呢?
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嵌入详细的数据,并罗列本单位的具体和具体事。
嵌入数据很简单,比如说分析单位组织建设的情况,不要那么笼统地说,团员占了一大半,可以说团员XX人,占总人数的XX%。这种精确详实的数据一出来,给人的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
罗列具体人具体事也很好理解,比如说当你写到解难帮困这个内容时,可以把单位里某个人的事情写出来。材料一旦有了具体事例的支撑,马上就很有温度和细节,而不再是空洞洞的文字。
最后,要依据领导的批注做好修改完善。
当你按照上面的步骤完成材料后,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送审和修改完善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为送审和修改完善留上足够的时间,千万不要明天上午开会,你今天下午才把一稿拿给领导审阅,一般情况下,至少留上大半天的时间。
在送审前,一定要完成的一个环节,就是去除错别字和调整格式。
领导虽然不写材料,但永远都知道什么是好材料。当你把材料拿给领导审阅的时候,领导粗略地扫一眼,就发现格式不规范或者有错别字,那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写材料的人不怎么专注和用心,情绪马上就上来了。
要知道,格式不规范和有错别字,完全是工作态度的问题,而不是写作水平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一稿就过的现象并不常见,通常都要到第二稿或第三稿。这时候,领导通常不会大修大改,都是一些细小的改动,要么是添加一些事例和数据,让材料更充实,要么是删减一些内容,让语言更精炼,要么是修正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表述。
领导审阅批注之后,最好立即着手修改完善,防止时间久了,忘了某些领导强调的细节。修改完之后,要再次打印并装订好拿给领导审阅,只有领导确定没问题后,这份材料的撰写才算完成了。
后记
说实话,写材料确实是个苦差事,简单地会写容易,真正写好却很不容易。要知道,材料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思维水平,既包含如何分析研究问题,也囊括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能把材料写好的人,脑袋里的功夫都不简单。
我在体制内,见过很多因为材料写得好而走得长远的人,而我自己也是因为材料写得还不错,而形成了稍稍领先于同龄人的竞争优势。毕竟要想赢得领导的赏识和认可,还是需要一个响亮的名片的。
再说了,当你在写材料这个领域,深耕并形成较为系统的能力后,走到哪里都是“香饽饽”,走到哪里都是单位和领导需要的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深耕,要超出别人一大截,并形成较为系统的能力。也就是说,你写材料的功夫要比绝大多数人都好,而且你既要能写材料,还要能围绕写材料,向周边不断延伸,会摄影摄像,会处理音视频等等。只有这样,你的不可替代性才能越来越坚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