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却十分高级的字(由殼衍化出的字)
由殼衍化出的字殼,也有写成㱿的,现在已经简化为壳音ké,或qiào殼,坚硬的外皮汉王充《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殼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殼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冷门却十分高级的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冷门却十分高级的字
由殼衍化出的字
殼,也有写成㱿的,现在已经简化为壳。音ké,或qiào。殼,坚硬的外皮。汉王充《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殼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殼也。”
由殼衍化出来了一批字形相似的字,初步统计了一下,有:
发音为Gu:穀榖轂嗀糓䍍;
发音为Gou:彀糓㜌㨌㝅;
发音为Ke:殻殼;
发音为Hu:縠觳嗀豰㷤㺉
发音为Que:㲉。
发因为Kòu:鷇 。
注意:变化发生殼的左下部!在这四分之一里面,加入不同部首,生成了意义不同的字,而这一类字,尽管来源于同一个殼字,有相同或相近的发音,却又按部首分布在字典不同的位置。还需要注意的,壳在变化中,增加了一横。这一横,在殻字中在“几”上面,而在构成新字时,一定在“几”的下面,再加一个表意的部首!
一 在这一类字中,用得最多的是穀gǔ,“穀”与“谷”在古代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字,含义大相径庭,只是读音相同而已。古人也图简便,一些人用谷来替代穀,但受到多数文人排斥。到了现代,经过文字改革,彻底简化为谷,将“穀”在项下的含义,也一并由谷承担。本来可以把穀字束之高阁,但因在古籍中不同含义,以及这一类字形相近的字,书写印刷中屡屡混淆,出现许多错误,不得不将穀字拿出来,重新认识。
读五柳七先生的文章,提到宋代几个以“穀”字为名的人,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苏辙有一位朋友巢谷。巢谷,初名穀,字元修,眉州眉山人。《宋史》列传入“隐逸”一类。熙宁年间,韩存宝为河州将,因不习蛮事,邀巢穀至军中为顾问。韩存宝得罪,自度必死,为妻儿生活计,托晁穀为其递送银两,晁穀许诺,即变姓名为巢谷,怀银步往,亲授其子。后逃避江淮间,直至赦免,方与友人交游。元丰三年苏轼谪黄州,元丰六年正月,巢谷以乡人缘由,前往相依。后二苏还朝,巢谷在乡间,避而不见。绍圣四年,苏轼谪海南,苏辙谪雷州、循州。巢谷步行数千里,往岭南看望二苏。在循州见苏辙后,苏辙劝阻他,不要渡海去儋州,不听,病死于道路。
故事动人。但到了现代,文字简化后,出现了小小的麻烦 《宋史·隐逸·巢谷传》中第一句,就令人如坠云雾之中:“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不知缘由的,谁能说清!其实本意是“巢谷,初名穀”。是穀与它的简化字谷引起的纠葛。
晁穀原名为“穀”,穀,粮食作物的总称,百穀五穀。后又成为粟的专用词。古代以穀米为俸禄,故称俸禄为穀;诗经“穀旦于差,南方之原”所以穀是美善的意思;也是生存生長:“穀則異室,死則同穴”;又有贍養,養育的意思,诗经“以穀我士女”,“天保定尔,俾尔戩穀”。既然穀这么美好,于是就有许多人以穀为名。晁穀是其一,后来改名为晁谷,谷,两山之间夹道,或流水之道。诗经“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亦比喻困境,诗经“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很明显,晁穀原名穀,意思是美好,善良。字元修,是想通过个人修养,积得一份福祉。后改名为谷,是说自己处境艰难。
穀谷混用,或与其他字形相近的字混用,这种错误不仅现代人犯,古代人也有,如清代着名的王文浩在他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二》中“(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用前韵,巢谷自蜀中来”数处,皆将应使用谷的位置处是用了穀。还是王文浩辑编《苏轼诗集》1159页,本应用穀的位置处,用了轂。唉,古人也犯糊涂。
二 榖gǔ:就是院子里不时长出来的构树。有人说构树的果实像杨梅,小时候在家乡吃过,深红色,核桃大小,浑身包围着肉绒绒的软刺,味甜略酸,但吃后喉咙舌头有轻度蛰刺的痛感。后来才知道,构树古代称作榖(楮chǔ),和椿树(樗chū),桑,槐都是世代生长在中国乡土树木。
《诗经·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这里将榖树的榖比喻为小人,奸佞;而《诗经·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前半句榖,代指环境险恶,后半句“不我肯穀”,是说不行善事。注意,穀榖二字区别!《水浒传》以“三寸丁榖树皮”来形容武大郎之相貌。三寸丁是形容其身材矮小,而榖树皮则形容其皮肤颜色黑而粗糙。阅读古籍,要注意微小的不同,些微处有精彩,而稍不留意,就闹出笑话。苏轼有《宥老楮》诗,元符元年作于儋耳,将榖树就是楮,说得明明白白,而且数出榖树的六大优点,但我们网上全部弄错!全部都将“榖”,错“简化”为“谷”!
三 彀gòu:在阅读检索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时,发现《百度文库》中,出现了“彀纹平”这样的低级错误。可见“縠”“彀”相似度极高。彀这个字的“壳”下面是一个“弓”字,说明彀就是张满的弓弩,射出的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能够控制点范围。
最能说明,“彀中”的是中国领海的划定。原来国际通行的三海里领海制,起源于十八世纪末,当时大炮的有效射程最多也就三海里。所以,西方各国通过海牙协议,最终确定以海岸炮台的有效射程三海里为领海宽度,要求各国遵守实行。毛主席深知边界是打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1958年“金门炮战”胜利的果实之一,就是在用大炮为我国划定“十二海里领海权”。毛主席从中国的安全利益出发,考虑为国海岸炮射程是十二海里,确定采用十二海里的领海宽度,并立即公之于世。美、英等国予以反对。不过抗议归抗议,在实际行动中,却始终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发布,明确规定:“各国有权确定,不超过十二海里的领海”。毛主席给世界立下了规矩。领海宽度,就是现代的“彀中”。
“彀中”本意是比喻“掌握之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所有的才俊,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为我所用了!”后来,从唐太宗这段话衍化出:“尽入彀中”,“入吾彀中”等成语。再后来,这句成语运用时,多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光彩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施惠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矣”!再后来“彀中”多用作牢笼,圈套,罗网。最终“入我彀中”,称为比喻:进牢笼,入圈套。
四 縠hú:縠纹,本指绉纱似的皱纹。元丰六年四月,已经习惯了黄州贬责生活的苏轼,放下了心中的纠葛,多次与人畅游江上。一天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于是写下了《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而去。”这可吓坏了州守人等,急忙派人察看,“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縠纹,本指绉纱似的皱纹。在这里比喻水的波纹。也可以用苏轼《前赤壁赋》的一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解释。需要注意的是“縠纹平”是形容江面平静,水波不兴。但縠,却是丝织品,所以在殻的左下角,一定是一个表意的“糸”。
五 毂gǔ:毂,是车轮与车轴连接的部分,自行车车毂向外连接辐条,或者说辐条插在车毂上。中国人讲究名分,车一经诞生,就给各个部件命名。车毂是车的主要部件,毂后来代表车轮,再往后,毂又代表车。“毂下”表示车下,车旁。毂下,又成为一种称呼,大臣到外地巡查,地方官员,可以敬称“毂下”,就像称呼足下,麾下,殿下一样。辇,是皇上专用词,一般人想活着,就别用辇,而辇毂下,表示皇上车子随时可以到的地方,所以,“辇毂下”辇毂下,就是天子脚下,就代表京城。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终五代之世,凡两川有事,必先凤翔,岂非制驭梁益,凤翔为绾毂之口欤?南宋富平之败,凤翔不保。”绾wǎn,扼守,统摄,控制。毂在这里用作要害,犹如车辐之凑集在毂。绾毂:比喻扼守,控制战略要冲。除了看古文,写作文,真的很少用到毂字。
一个鸡蛋殼,竟然衍化出一系列字:穀榖轂嗀糓䍍。彀糓㜌㨌㝅。縠觳豰㷤㺉。㲉鷇。除了穀穀榖轂彀四字之外,其它字在现代生活中极少用到,所以已经退出常用字范围了,有需要的查字典即可得到所需内容。
任同斌 2022.09.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