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为人处世之道(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

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三十三

道德经的为人处世之道(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1)

第22章贯穿“变”的思想,体现老子在修行过程中坚守道的原则,生活中具体运用道的内涵的时候,其方式方法上却是千变万化的,极好地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的大意是,委曲求全,拐弯抹角,水流低处,历久弥新,少吃多滋味,贪多嚼不烂。就像翻译外语那样,我使用了意译而非直译来解释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直接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短句就能够体会出经文的意思。

“曲则全”和委曲求全的意思相近。曲有圆的意思,圆又有圆通、周全的含义。一个人为人做事只要有灵活性、考虑周全,就不会出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诸多曲线救国的英雄事迹。一些爱国人士甚至一些大富商,深知凭借自己的实力无法和日本侵略分子相抗衡,就远渡重洋去国外寻求物质或道义上的援助,实现抗日的理想。还有一些相反的例子也可以印证“曲则全”的道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家喻户晓,最后却惨遭昏君和奸臣的陷害而死去。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岳飞一心只想打败金兵,直捣黄龙府救回被金兵掳去的前皇帝。岳飞没有细思量一旦退位的皇帝迎回来,在位的皇帝怎么办?所以,结果就是牺牲岳飞保全皇帝。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为触怒皇帝而被施以宫刑,成为不折不扣太监式的阉人,这种屈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折磨和精神压力。但是,作为史官的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一鸿篇巨作,忍受常人难以仍受的痛苦,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为中国历史的传承和考证留下宝贵的财富。

道德经的为人处世之道(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2)

“枉则直”是说做人做事要有弹性、有回旋余地。“枉”是弯曲的意思。有句成语是“矫枉过正”,就是说弯曲的物体拉直时候不能过了头,要恰到好处的把握平衡点。老子告诉后人,做人做事要“枉则直”。老子提醒人们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过于直接,特别是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婉转一些,使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效果会更好。

洼则盈”主要是表明做人低调、不张扬的风格。老子道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上善若水”,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像水那样,因为水善于服务于万物而不争,始终处于地势低洼处。正是因为处于地势低洼处才能够汇聚成江河湖泊,形成浩瀚广阔的大海,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敝则新”的意思用历久弥新来解释比较恰当,物质的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阐述,文物年代越久越值钱,古玩珍宝也是时间越久越值钱,这就是为何收藏品领域始终热情不减的原因。

老子此处提出“敝则新”并不单纯指这种奇珍异宝,主要还是告诫世人要保持内心最淳朴的本性,如善良、大爱等美好的品质,不要去追逐社会上兴起的所谓“时尚”风气,如享乐、奢靡、沽名钓誉、欺诈等不利于人性的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

“少则得,多则惑”,读者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两个词语“少吃多滋味,贪多嚼不烂”用来解读这句话非常恰当。两个词语都是用吃饭的状态来形容少与多的关系。“少则得,多则惑”生活中可以运用的地方非常多,工作中、学习上、生活里处处有“少则得,多则惑”的影子,勿需过多解释,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些体会。这两句话可以参考第20讲老子呐喊:圣人要懂得取舍》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解读,过多的选择一股脑的摆在人们面前会使人不知所措,老子的“多则惑”正是此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启示

一是6个短句3组词语表达了很深的生活哲理。“全、直”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的价值标准,如周全、团圆、正直等都是彰显美好人性的词语。如何实现这些美好品质,使人品“大爆发”,采取的手段或者说方法不是直奔主题,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要通过变通的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就像行军打仗一样,正面攻击战不一定是最佳的作战方式,迂回包抄、适度的游击战都是取胜的有力武器。所以,老子告诉我们,通过“曲”可以实现“全”,通过“枉”可以实现“直”。

二是从哲学角度理解3组短句,这3组短句包含很深的辩证法思想。前文陆陆续续讲过不少老子的辩证思想,如7对立中的“难兄难弟”》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内容;16《锋芒毕露、富贵骄纵违背天之道的历史典故》中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等内容,都是在讲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辩证地解决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再阅读前面的讲解,对于理解本讲的内容有所帮助。

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生活中常见的常识,人们视而不见的时候比较多见,原因就在于这是生活常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如果看到这些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在思想深处就会引起触动。流水为什么要流向低洼处?陈旧的物品为什么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什么会“物以稀为贵”?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会浮躁、静不下心?这种现象和生活有什么联系?经常性地思考一些常识性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道德经的为人处世之道(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3)

下一讲仍旧讲述第22章剩余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