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王凤云演唱(一生只为四平调)

四平调王凤云演唱(一生只为四平调)(1)

唱响四省的四平调

在菏泽,一提起四平调,不少老戏迷都知道王凤云。王凤云是何许人?她是成武县四平调剧团原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平调是全国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现仅存于菏泽及周边地区,盛传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区。”。一谈起四平调的历史渊源,原本就精神矍铄的老人更加神采奕奕。

四平调,是由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它以花鼓为主,吸收了评剧、豫剧、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发展成了“四拼调”,后改名为“四平调”。

四平调王凤云演唱(一生只为四平调)(2)

夜半三更“逃” 回家

王凤云的母亲是四平调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她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六岁开始学戏,八岁登台演出,十七岁成为剧团的主演。母亲去世之后,年轻的王凤云更是挑起了剧团的大梁。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各种原因,成武四平调剧团被撤销,王凤云被分流到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凤云在郓城县重返了舞台,并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去郓城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对舞台的热爱,只要能重返舞台,唱什么都行!”王凤云说,“其实,在郓城的那几年收获还是非常多的。”原来,四平调的唱腔里很少有高音,四平八稳,王凤云到了郓城之后,唱起豫剧和梆子,把她的高音练了出来,之后再唱四平调就更加自如。

在郓城唱了近八年的豫剧和梆子后,成武县恢复四平调剧团。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王凤云坐不住了,返回成武重唱四平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那时候,家里希望我能回来,但郓城这边不愿意放我。”王凤云笑着说,“当时两边都盯得很紧。”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一辆吉普车缓缓地停在了王凤云在郓城住所附近的一片阴影里。从车上下来两个人敲响了王凤云的房门,王凤云轻轻地打开了房门将来人让到屋内。王凤云和来人抱起了已经收拾好的行李赶紧上了吉普车,向成武方向疾驰而去。

当王凤云的同事发现王凤云偷偷的离开郓城后,赶紧向领导进行了汇报。领导大惊,赶紧派车连夜追赶。

深夜,郓城至成武的公路上,两辆吉普车一前一后的急速前行。郓城的车一直追到巨野也没能追上,无奈之下只好返回。

回到成武的王凤云挑起了四平调剧团的重任,忙得不亦乐乎的她却全然不知郓城、成武两县却因此打起了“官司”。一直到1987年的汇演,郓城县还不允许王凤云参加,即使评了奖也阻止颁给她。后来,一位领导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说不管王凤云在郓城演还是在成武演,反正是在菏泽演,都一样。

从此之后,王凤云才真正重返舞台。

四平调王凤云演唱(一生只为四平调)(3)

风雨四平调 只盼代代有传承

在老人的记忆中,有着较强说唱特征的四平调在火爆的时候可谓是一票难求。“当年我们在剧院演出,每场都是爆满,有时候不得不找人开后门才能买到票。那时候最大的人情是送人两张戏票。”王凤云说。

在当地演出是这样,到外地演出亦是如此。一次,剧团到河南演出,河南当地早早的就拉上了条幅、贴上了海报欢迎剧团,演出时更是一票难求。“两个戏我们唱了整整一个月,场场爆满。每当演出结束的时候,剧场门口检票的大妈总会拿着她自己包的包子来到后台送给我们。”王凤云说。

随着影视艺术的兴起,给四平调带了很大的冲击,剧团开始走下坡路,人才流失严重,编剧、演员青黄不接。困难的时候,一个县级的剧团甚至连民营剧团也比不上。

“一旦没有演出,剧团的演职人员就一分钱的收入也没有。即使有演出,收入也少的可怜。”王凤云伤心的说。

为了养家糊口,剧团的演员在演出结束之后就各自谋生路,有的给人家搭班演出,有的成了环卫工人,还有人做起了小买卖……即使生活艰难,但剧团的演员们也没有放弃,只要有演出,就马上回到团里排练。

近年来,四平调相继被纳入市、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调又焕发了生机。已经退休在家的王凤云又回到了剧团里,承担起艺术指导和培养新人的任务。“现在团里演员的年龄比较合理,老中青演员都有。

为了培养戏曲人才,成武县实验中学将四平调列入了校本课程,并专门请到了王凤云进行指导。从孩子们认真用心的一招一式里,王凤云看到了四平调的未来。

“四平调这门优秀的艺术传到现在不容易,不能到了我这一代就断了!”王凤云说,“这是责任!”

四平调王凤云演唱(一生只为四平调)(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