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

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1)

在上一期的音乐理论科普中,剧小院带大家初步了解了“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的区别,那么它们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什么具体的体现呢?在今天的小课堂中,剧小院将会继续这一主题的讲解~

很多人认为“奏鸣曲式”就是“奏鸣曲”,其实奏鸣曲≠奏鸣曲式。就像鱼香肉丝是肉丝而不是鱼,“东四十条”不是“东40条”而是“东四”“十条”。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奏鸣套曲,而奏鸣曲式是一个乐章的曲式结构。从上期提到的奏鸣曲的整体结构来看,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多采用奏鸣曲式,而奏鸣曲式不仅仅应用在奏鸣曲中,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一般也是奏鸣曲式。

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2)

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子们,无论是作曲系的专业课还是其他系的公共课,“奏鸣曲式”似乎总是大家难以逃脱的“噩梦”(奏鸣曲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曲式结构,虽有一套固定的结构布局,但又千变万化,难以识别)。

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3)

曲式是个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我们听流行歌,都知道它有主歌、副歌,高潮一般出现在副歌部分。通常一首歌的流程是:前奏 → 主歌 → 副歌 → 过门音乐(间奏) → 再一次主歌和副歌 → 结尾音乐。这就是流行歌的form,你一定不陌生。

同样,几百年前欧洲的音乐爱好者听古典音乐,就像我们现在听流行歌曲,他们也熟悉古典音乐的form,听的过程中也大概能猜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古典音乐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结构布局,换种说法就是“套路”,奏鸣曲式的设定甚至与跟我们熟悉的电视剧“套路”也十分相似.

奏鸣曲式sonata form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

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4)

呈示部——男主、女主出场,交代人物性格

“主题”是一首音乐作品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反应出作曲家最核心的乐思。勃拉姆斯曾对他的学生杰内尔说过:“奏鸣曲式是主题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部作品的“主题”就如同电视剧的主人公,一切剧情发展都是围绕着主人公进行的。每部电视剧的开头,首先都要交代出主角的人物形象——是小镇青年还是霸道总裁?是涉世未深的邻家小妹,还是雷厉风行的职场精英?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就相当于电视剧的前几集,最先呈示出的是全曲的第一个主题,也叫“主部主题”,一般是开头的一句旋律,或几个音符组成的一个“动机”。

不同电视剧的主角个性不同,不同作品的主题也大相径庭,有“月光”中忧郁曼妙的旋律主题、有“命运”交响曲中冷峻威严的“敲门”动机,各具特色。当然,一部电视剧不可能只有一个主角,奏鸣曲也同理,当第一主题交代清楚后,第二主题就会出现,它叫做“副部主题”,它的个性有可能跟第一主题相近,也有可能是对比强烈的“互补型”,只要它俩都是“主角”,就一定可以产生交集、碰撞出火花。

展开部——矛盾冲突升级,爱恨纠葛进行时

如果呈示部的剧情还大致平稳,那么到了展开部,随着男女主角遇见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矛盾冲突就会不断升级,剧情走向开始变得跌宕起伏。

展开部(也叫发展部)是整个奏鸣曲式中最自由的部分,通常会以呈现部为一定的参考,在呈现部主题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展开,也可能会衍生出新的主题。展开方式会有很多:主题的变奏、旋律节奏的变形与展开、调式调性的游离等,五花八门。展开部通常会有强烈的戏剧性,给人带来一种“哇,这段听着好紧张!这是要发生什么了?”、“这部分好有激情啊,听起来酣畅淋漓!”之类的感觉,容易引起听众内心波动,类似流行歌曲中的副歌。

再现部——矛盾化解,求同存异,圆满结局

当你听一部音乐作品,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旋律我刚才听到过,它又来了。”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现部搬出来再演一次。所以再现部通常会跟呈现部非常像,有时几乎是一模一样。这个时候,作为“男主”、“女主”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经过了一系列的挫折与磨合,矛盾基本已经解决了,再现时就表现在调性的统一,副部主题一般会放弃自己的调性而转到主调,双方求同存异、相互融合,便是圆满的结局。

为了便于理解,以上的奏鸣曲式结构图只是最为简陋的“骨架图”,对想要略知一二的朋友,看到这里就够用了。

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5)

但对于希望真正了解奏鸣曲式的朋友,一个完整的作品不可能只有骨骼,还有肌肉、血脉等其他组成部分。在奏鸣曲的每个环节中,都会有一些桥梁作为前后的铺垫和衔接,类似流行歌曲中的前奏、过门音乐(间奏)、结尾音乐。奏鸣曲式中有引子、连接部、结束部、尾声等结构,而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极大的弹性,可以运用各式各样的作曲技法进行发展,甚至引申出与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平起平坐”的独立性格,贝多芬就是这样做的。

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6)

奏鸣曲式的形成,一方面是主题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调性运动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调性与和声特点也是一个时期最不容忽视的风格特征。

奏鸣曲式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要有调性的对比,例如主部主题在C大调,副部主题在其属调G大调。在展开部中,古典主义较典型的做法通常是在主调的下属调上,或是围绕下属调进行一系列的布局。如主调是C大调,展开部可能在F大调,或F大调的平行小调D小调等近关系调。在再现部中,副部调性回归,与主部保持一致。可见,无论主题素材还是调性布局,奏鸣曲式都体现着“对立”与“统一”有机结合的哲学思维。

贝多芬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出现了三度关系的调性,调性的变化更加洒脱而丰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还有二度关系的调性。近现代的作曲家则走得更远,虽然保留了奏鸣曲式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并不一定遵守调性统一的原则。

奏鸣曲式可能作下列各种变化:

1、采用复式呈示部(如协奏曲)。

2、再现部将主部、副部的顺序颠倒或省略其中之一。

3、省略展开部或仅有一个简单的过渡。

4、用插部(新的主题材料)代替展开部,或展开部与插部并用。

5、与回旋曲式混合形成奏鸣回旋曲式(见回旋曲式)。

6、与套曲结构结合以及应用某些特点与其他曲式相结合(见套曲曲式、混合曲式)。

学习了这么多,打开文章开头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的音频,试试能否听出其中的结构吧~

奏鸣曲分哪三个部分(奏鸣曲奏鸣曲式)(7)

文 案:赵雨暄

编 辑:陈书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