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最好的书(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本披着爱情外套的、关于存在和生命的哲学著作。
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病重时,躺在病床上只靠着能动的几个手指和头脑及他的亲人一字一词的猜测,一点点创作出来的。一则关于爱与责任的人生寓言,对轻与重、灵与肉的思考将读者引入二元对立的哲学层面。
小说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以苏联入侵捷克为时代背景,描写民主改革,政治高压下几个主人命运多舛,主人公外科医生托马斯浪荡的情爱史,渴望高尚精神生活的第二任妻子特丽莎,坚决鄙视媚俗的情人萨宾娜,善良温顺的爱慕萨宾娜的弗兰茨,四位人物都用他们的方法寻找各自生命的追寻。
故事以尼采这一让无数哲学家陷入窘境的“永恒轮回”一说开始,各中掺杂了作者无数的富有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和议论。
小说的最后,托马斯做出了让步,同特蕾莎一起移居乡下,颇有些长相厮守的意味。两个人终于确信了自己的爱情,达到了一种牧歌式的幸福。萨比娜则在异国再次背叛了她的情人弗兰茨,在他抛弃妻子打算与她结婚时不告而别。多年后,依然独自一人生活的萨比娜收到托马斯儿子的来信,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
也许尘埃可以乘着风摆脱大地与光共舞,也许野兔可以罔顾他人一意孤行,但是就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一样,人不能重新选择走过的路,每一次命运的巧合和固执的坚持造就了此刻故事的样貌。
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把哲学上的一些深刻问题,糅合在一起。
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空气还轻,假作真时真亦假,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在媚俗作态的王国里,心灵的专政才是最高的统治。
书里将人物归类,“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根据“我们”所追求的不同目光类型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公众人物接受的大众目光,二是熟知之人聚会的目光,三是所爱之人的目光,四是想象的目光。
书中所言的生命之轻,是在认识到生命相关的一切本身的无意义之后,对世俗生活采取的一种超然态度。而生命之重,则是从当下世俗道德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社会普遍认知中的意义的固守。萨比娜代表了生命之轻式的人物,特蕾莎和弗兰茨代表了生命之重式的人物,而托马斯,则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那一端,逐渐走向世俗意义的爱与责任,在田园牧歌的归宿中,回到了生命沉重的状态。
生命之轻可以理解成两层含义,第一种是形式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沉重的,因为没有“永恒轮回”,每次选择都是沉重的,不可复返的。第二种是内容上生命没有背负起重量,这些重量可以是忠诚、家庭、责任等等,就会觉得生命之轻,但是真得体会生命之轻时,又觉得生活缺少意义,或者变得很消极。
生命之轻,在于认识到生命的一切本身并无意义之后,对一切的超然坦然处之的态度。生命之重,在于认可当下世俗道德观和使命感,对内心非此不可信念的固守。
全书分七个部分介绍这个故事: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灵与肉,亲与重,伟大的进军,卡列宁的微笑,每个部分讲的是不同的主人公。
书里的三类人,也刚好说明了三种状态。一类是萨比娜认识到的生命之轻,一类是特蕾莎和弗兰茨认识到生命之重,而第三类浪子托马斯,则是个混沌的状态,不断经历,慢慢的被感化,从一个生命之轻走向了生命之重。
本书不仅仅讲述了“三角恋”的故事,而是对于生命何去何从的思考,就像作者说的“世事都一样,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是晦涩难懂的真相”。人生是场修行,作者没有给出的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所有的人都有着同样的结局,所有的人和事最后都终归虚空,世界不在乎我们发生过什么,也不会记得发生过什么。
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期待下次和它重逢的场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