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巴比伦是表达什么意思(少年巴比伦这般好电影的无声沉没)
《少年巴比伦》是我2017年最期待的一部青春片,虽然这部电影两年前就已经拍出来了,并且在2015年就获得了包括金马奖在内的几次最佳(新)导演、最佳影片的提名。幕后辗转纠结的故事我们无从得知,就影片本身而言,也的确存在一些瑕疵,但它的鲜活、可爱、生猛、纯粹,混合着那个时代的激情和失落也着实打动了我。
《少年巴比伦》的故事背景在上世纪90年代,主人公路小路(董子健饰)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少年,进入戴城糖精厂做学徒。他漫无目的,吊儿郎当,没什么理想,跟着师傅混生活。在这所县城最大的工厂中他遇见了形形色色的工人,也做着拧螺丝,修水管,换灯泡等形形色色的工作。直到遇见了厂医白蓝(李梦饰),路小路多了一份苦涩的少年心事。影片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并以小见大,折射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工人阶级与工厂记忆。
小镇工厂少年的粗粝青春
《少年巴比伦》远不同于近几年同质化严重,模式刻板又矫情的青春片。它没有帅气逼人的男生,没有呼天抢地的爱情,没有堕胎、出国、车祸的狗血桥段,没有铺垫很多怀旧歌曲以引起共鸣,与我们印象中毫无新鲜感的青春故事不同,它的故事不再是我们共享的校园记忆,而是落脚到了煤炭、大烟囱、化工厂、车间、老澡堂子上,关注的是一个对当下大部分年轻观众而言很有距离感的年代,描摹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城镇的颓废和衰败,弥漫着浓浓的重金属味道。
从影像上说,导演相国强把工厂拍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糖精厂门口的路很长,又被拍得特别长,长焦镜头调过去,压缩了纵向空间,大门、人物与工厂之间的挤压感出来了。对工业小镇的大烟囱,污染,白汽,泥路,油腻腻的工厂车间的偏爱,又用手持摄影长镜头增加了自由的动感,影片整体的视觉基调也出来了,使这部电影与其他青春片(前期摄影对画面的处理不够,美术、灯光缺乏设计)一贯用唯美逆光的画面隔离开来。
我们一直看到骑着自行车的路小路,在那条路上,在拥挤的工人中,或飞驰,或静止,因为白蓝。白蓝有非常精心设计的出场,她一身蓝白相间的衣服,逆人流而动,淡漠的表情,有种遗世独立的疏离感。路小路与白蓝的爱情,是那个年代工厂子弟百无聊赖的一种激情,它充实了那个缺衣少食、物质匮乏、娱乐手段更匮乏的年代的青春生活,点亮了一片蓝灰工作服所压迫的体制化世界,也完成了少年的成长与灵魂觉醒。
从本质上说,这部所谓的青春片,与年代差不多的《黑处有什么》恰恰相反,《黑处有什么》借助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去讲述一个少女性启蒙的个体成长,而《少年巴比伦》却借由少年个体成长,去关怀大时代背后的众生相。工厂少年的没心没肺,映衬的是工人阶级毫无来由的爱恨、痞气、粗粝,既热血生猛,又朴素动人,那个年代人们的精气神立住了。
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一开始会疑惑原著和电影的名字,把少年与巴比伦勾连起来。古巴比伦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而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三线小镇工厂少年的平凡生活。像八竿子打不着的少年和巴比伦一样,整部影片的风格也有一些荒诞的魔幻色彩。
从影片的开头,路小路后来的师傅“牛魔王”就被炸上了天,趴着大锅盖又落到了河里,后来依然毫发无伤地谈笑风生。路小路就是在这样的荒诞氛围里开始了工人生涯,他参与了不同的工种,进入厂区各个车间,不断接触各种不同的人,像打游戏闯关一样。
路小路在甲醛车间被熏晕送医后,却梦游一般,神不知鬼不觉地坐到了妇科检查的手术台上,撑着两条腿,迷糊地看着白色的布条随风飘动,很有意味。
其他很多人物和场景,也都被进行了戏剧化的夸张和戏谑。有像上海老妓女一般的女工房间,还设计了像抽水烟、吊床、贵妃躺等很多夸张的造型细节。路小路和同事换灯泡的过程中,围观了工厂女工的胸罩,像降落伞一样大。喝醉酒的路小路闯进了白蓝房间,被拍得亦真亦幻。
当然,这些大胆的处理,戏谑的风格,都还是建立在现实主义之上的。《少年巴比伦》中的戴城工厂,基本就是那个年代所有工厂的缩影,工厂的生态,全国各地都没差。工厂中的不同工种,不同层级的劳动工人,老师傅、老阿姨、小青年们,与之匹配的小心思、小手段,厂花白蓝,性感的阿骚,不择手段往上爬的科员毕国强,傻拉吧唧的管道工大脚,像路小路般逞英雄的少年,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除了人物,场景和道具等,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很讲究,路小路每一次换工作,最明显的区别都首先体现在工装上;很多人也会发现影片中白蓝的内衣轮廓几乎清晰可见,因为那个年代都穿的确良的衣服,透明度很高。那时的现实生活被尽可能生动、鲜活地还原了。
一段激情与失落交织的工人阶级横切面
其实,《少年巴比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碎片化的叙事上,很多段落与路小路的青春爱情主线都很游离,牛魔王、毕公子、长脚、王明等工厂里奇形怪状的人物和故事甚至都可以独立成篇。主线的故事不够凝练有力,导致根本上,既没达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那种青春的美好与创痛,也没有《钢的琴》那种工人阶级重拾尊严而产生的喷薄力量。不过对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来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了,至少影片的整体水平,和关怀的角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少年巴比伦》中工人们嬉笑怒骂的生活,是工人阶级苦中作乐的凝练写照,是上世纪国有企业最有趣的生态。戏谑的风格,魔幻的意味,都难掩调侃背后的心酸,或者说,打动我们的正是那些微末细节背后的时代悲哀。
在关怀工人阶级的层面和那个历史转承的年代上,《少年巴比伦》与《钢的琴》的情怀和焦虑并无二致,体察的都是在转折变化时期、马上要被摒弃的传统工业时代中工人阶级的一种精神状态,劳动的原始激情与终将落寞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老大哥,但在那个他们最应该饱受荣光的年代,他们对国家付出了每一颗螺丝钉应尽的责任,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待遇,并被湮没在了时代洪流中。
《少年巴比伦》中兢兢业业一辈子的老钳工牛魔王晕倒了,厂里唯一的车子被领导拿去送娃,导致他差点死掉,退休后,工厂送了一面镜子给他;女工“小撅嘴”在厂里被大面积烫伤后,工厂的工伤赔偿是去拆一台空调;工人长脚在澡堂泡到全身发皱,在楼顶打手电筒,只是为了偷偷看书参加高考改变命运;工人王明,泡澡要更高的水温,只为证明自己是坦克兵出身的骄傲;路小路爸爸为了儿子在工厂的工作辗转送礼,后来被买断工龄后哀叹早知道该让儿子去贩香烟……
那个拿无缝钢管给毛主席祝寿的年代转瞬即逝,螺丝钉被芯片替代,这些落魄的昔日英雄应该如何处理个体的困境?时代的焦虑,现实的残酷,远远不该只用黑色幽默来冲淡。官方的价值体系告诉我们,“在现阶段,淡化阶级概念更符合社会实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八十年代访谈录》),按照本雅明的说法,历史是胜利者自带的,是当权者的书写。即使被历史书写所阉割,但那些生动鲜活的人民的记忆都无法磨灭,这是我们父辈、祖辈曾经温热的本土性的生活经验,更是值得转化成动人的影像的素材。
讲真,我们本不该只看满屏的虚构的美好和飞来飞去的特效,只讲求速度、效率、颜值,只读什么睡前暖心故事。在这样一个无比繁华的时代,银幕上充斥着各种矫揉造作、胡编乱造的故事,圈着与本身价值远不匹配的钱,那些讲述真切鲜活的生命体验的电影,却连路演、宣发的钱都没有,上映14天只有300万票房,真不知道该从何悲起。
【文/洛神】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艺独舌】的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艺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评论,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须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