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1)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风云激荡,40年春华秋实。

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值得每个人去回首。

我们生而有幸,

身处一个幸福的时代,

吃穿不愁,出行无忧!

生逢这个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

人人都是亲历者。

细数我们身边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

沈阳晚报推出的

“改革开放,我们这40年”主题征文活动

开展以来,

共收到五百余篇参选作品,

历时300多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2)

12月28日上午10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颁奖座谈会”在沈阳日报美术馆举办,中共沈阳市委讲师团、沈阳晚报联手举办的“改革开放,我们这40年”主题征文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座谈会现场,大赛评委、颁奖嘉宾与一、二等奖的获得者围桌而坐,畅谈写作心得,并一同回顾和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国家大事与个人发展。据中共沈阳市委讲师团团长赵书科介绍,本次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从30岁到70岁,有在职公务员、普通工人、创业者、也有退休的老同志,更有远在海外的辽宁人,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3)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4)

一等奖获得者《缝在“陪嫁被”里的母爱》的作者潘丽洋是来自铁岭的一名教师,她说,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普通人生活的改变正是国家改革开放这40年来巨大变化的缩影。她以母亲在山村老屋的灯下为五位女儿做“陪嫁被”来切入主题,文章充满对母亲的怀念。大赛评委、作家黄文兴对这篇文章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篇文章的结尾有变化有深情,每次读来都有泪花与共鸣。

缝在“陪嫁被”里的母爱

文/潘丽洋

在东北农村一直有这样的风俗:家有女儿结婚的时候,娘家要陪送“四铺四盖”,也就是娘家妈要给出嫁的女儿做四床被褥。

1976年的秋天,大姐要同一个沈阳知青结婚了。为了给大姐凑“四铺四盖”,父母带着我们紧衣缩食,卖了家里的一头小猪凑了一些钱,又从亲戚、邻居家挪来一些,在供销社里买来一些白粗布做被里儿,一些大花布做面儿,总算凑成了“四铺四盖”。 大姐出嫁时,母亲含着眼泪笑了。

1979年,二姐也要出嫁了。那时,我家的日子更艰难了。由于极度操劳,母亲经常卧病在床,父亲在生产队里劳作,公分少,入不敷出。为了能给二姐陪送”四铺四盖“,母亲每天拖着虚弱着身子走二十多里的山路去卖菜籽。懂事的二姐让母亲给做“两铺两盖”,可母亲还是坚持用仅有的钱买来了被面和棉花做了“四铺四盖”。但,布料质量和棉花重量都降低了。迎亲的马车接走二姐的时候,我看见母亲哭了。

1986年,三姐结婚的时候,农村已经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我家的经济条件好多了。给三姐凑嫁妆的时候,母亲没有为没钱而发愁。母亲从城里买回好多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包被里被面。两个是布面的,两个被面是绸缎的。三姐结婚的嫁妆要比大姐、二姐多得多,“四铺四盖”已经是小件,最显眼的应该是那台大彩电了。看着三姐上了迎亲车,母亲的眼里闪动的是欣慰的泪花。

1990年,四姐出嫁了。那个时候,农村每个家庭已经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家家走上致富路,我家在全村万元户榜上有名。四姐的陪嫁被面只有一个是布的,其余三个都是绸缎的。四姐的嫁妆除了“四铺四盖” ,还有一台大彩电,还有五千元的陪嫁款。

我结婚的时候已经是94年了。没等母亲给我做“四铺四盖”,我就和未婚夫去了沈阳中兴大厦,直接买回了四床羊毛被。母亲抚摸着这光滑柔软的羊毛被,笑得脸上的皱纹像开花一样。

2013年初春,母亲带着幸福、满足、欣慰、安详回归了天堂。想念母亲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翻看母亲留给我的“陪嫁被”,那一针针一线线都是母爱的痕迹,都是一句句爱的叮咛。

一等奖获得者《车轮上的沧桑 》的作者柳海洋说,我关注的是这40年来人们精神世界幸福感的提升。自行车从最开始的交通工具,到现在成为健身强体的娱乐活动。在解决温饱后,人们开始追求自身素质与文化的提升,这正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影响。

车轮上的沧桑

文/柳海洋

共享单车终于有免押金服务了,急忙办了4元的月卡,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去畅骑一番,无奈天公不作美,车骑不成,可思绪却已钻入缠绵的雨丝,去追寻那与自行车如影随形的岁月中。

与妻结婚时,因永久、凤凰、飞鸽三大自行车品牌要凭票才能买到,只好托人买了一台小牌子的自行车作为聘礼。儿子出生那天早上,我骑车,后边载着妻子上班,再次从塔湾的那个陡坡上骑了下去,或许是因为快速下坡的颠簸起到了催产作用,总之妻子到单位不久便出现临产征兆,送到医院没多久孩子便降生了。

儿子的童年时,一只脚卷进了前车轮与前叉间的缝隙,最终在脚腕处留下了一个疤。上中学起,他便开始自己骑车,那时山地车兴起,粗轮胎,能变速,价钱自然也高。为了儿子的童年不像我一样留下遗憾,便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车。从这开始便进入了丢了买、买了丢的恶性循环中,最短命的一台,从买到丢,只半个月时间,前前后后我一共给儿子买了九台车。山地自行车,曾经是我一想起就不愉快的记忆。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5)

2000年,我买了第一辆汽车,一度认为,汽车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自己绝不可能再返回骑自行车的生活。

2015年,我退休第一件事便是到专业自行车店,花2000多元为自己买了一台山地自行车,我的骑行生活就此开始。骑行的生活是美好的,两个车轮载着我,去营口赶过海,去辽东爬过山。通过骑行锻炼身体,亲近自然,结识新的朋友。

雨过天晴,扫码骑上一辆共享单车,行驶在清新洁净的街道上,想到刚满一岁的孙子,儿子已为他提前准备了汽车儿童安全坐椅,再不会有脚卷入自行车前轮的担忧,在他的眼中,那些三轮的、两轮的车也许都是玩具。明天,迎接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多彩生活呢,共享汽车,无人驾驶……

本次征文大赛评委、沈阳网新闻总监詹德华对一等奖获得者黄强的《由白肉血肠引发的沈阳回忆》评价很高。詹德华说,文章从家庭小背景反映出时代大变迁,情感充沛、文字生动。获奖选手们写的都是自身经历,每位作者都是故事的主角,他们从时代的洪流中走来,见证了改革变迁,文字打动人心。

由白肉血肠引发的沈阳回忆

文/黄强

“白肉血肠鲜而不腻,美味可口,真是太好吃了!”最近,身在异国的老母亲患上思乡病,常常叨念沈阳的风物。是啊,沈阳就是她最挂心的老家!由于身在泰国,路途遥远,我们只有在中秋节时才偶尔去沈阳外公家团聚。我至今一共才去过四次,但每次都给我带来巨大震撼。

1985年中秋节,我第一次去外公家。舟车劳顿后,步行到外公家时,我已累得面无血色。一间土坯屋年久失修,一家成十口人挤在里面,真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啊。屋里散发腐败的味道,很难闻。抬头望夜空,月亮被淡淡的愁云笼罩,我的心情更是跌进了谷底,非常想念远方的老家,于是大声哭起来:“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这里太难受了!”外公听了,脸色大变。年幼无知的我深深刺痛他的心。

1992年中秋节,我第二次去外公家。改革善政暖人心,催开富裕幸福花。大舅骑着摩托车来接我们,有说有笑就到家了。我的眼前一亮,四间砖墙大瓦房伫立在金色秋光里,外婆正忙着杀鸡做饭。令我开心和羡慕的是,外公家竟然有电视机!我家都没有啊!我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水果、月饼,开开心心地看《西游记》 ,外公的家真是太舒服了!

晚上,我们吃团圆饭,外公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鸡汤、药材焖鸭肉、红烧狮子头……令人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大扫荡”,吃得肚子滚圆。席间,外公和父亲侃侃而谈:这几年,办了养鸡场,收入好多了。父亲开玩笑道:“养这么多鸡,你不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吗?”外公哈哈一笑:“现在呀,党在为我们老百姓撑腰,有什么好怕的?我就怕不够富!哈哈!”看着红光满面的外公,我感到改革开放的种子在他的心里已经开出美丽的鲜花。天上,一轮明月从云朵中钻出来,温柔的月光洒向欣欣向荣的沈阳。

2001年中秋节,我第三次去外公家。大舅开着一辆白色的面包车来接我们。路上,大舅说,现在家里不仅办养鸡场,还办养鸭场,生意更大了,所以买一辆面包车来运货,每天都很忙,但很充实。党给我们好政策,我们就得加把劲努力干!

来到外公家,只见一栋别墅拔地而起,外墙贴着浅紫色的瓷砖,很高档大气。屋里,家具应有尽有。天哪,家里装了自来水,厕所里装了时尚的抽水马桶,还有一只大大的浴缸。我马上兴奋地在浴缸里好好享受一番,好惬意的洗澡啊!这比我城市的家好太多了,我家就没有浴缸。我羡慕地对外公说:“外公,这别墅真漂亮啊,我都想长住下来了。”外公听了,哈哈一笑。

别墅里有大院子,种满果树。晚上,全家在大院子里吃月饼赏月。柔柔的月光中,果树上挂满累累的果实,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啊。我抬头一看,院子门上写着一幅对联:“党恩如雨润社稷;大地回春结硕果”。是的,在党恩的滋润下,中华大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天上,明月生辉,无比圆满。

最后一次去外公家,是2010年中秋节。表哥开着一辆漂亮的小汽车来接我们,一路风驰电掣,转眼就到家。一进门,大舅笑眯眯地说:“你表哥做生意发财了,在上海买了一套新房,还缺一幅迁居对联,你写写。”

我拿起毛笔,沉思良久,挥毫疾书:“奋发有为行大道,喜将梦圆住豪宅;改革开放富神州,跟着党走得幸福。”

大舅看了,连声叫好:“跟着党走得幸福!说得好!你外公在旧社会就跟着党打日本鬼子,然后打老蒋,才得解放,翻身做主人。四人帮篡权后,民不聊生,直到改革开放,党带领我们走上了幸福的致富路。党好国才好,国好家才好,血脉相连的啊!”

听了大舅的感慨,我挥毫写下了横批:“党恩如山”。一缕月光洒在横批上,我的心里暖烘烘的。

晚上吃团圆饭时,表哥在席间盛情邀请:“今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我请大家来上海,吃喝玩乐我全包!”

大舅无限感慨:“前两年刚办完奥运会,现在又办世博会,国家真的富强了!真的令世界刮目相看了!来!为伟大的祖国干杯!为幸福的生活干杯!”

明月朗朗,欢笑连连。觥筹交错中,杯杯美酒酝酿出醉人的幸福,我们的心里绽放甜蜜的芬芳……

不言峥嵘岁月稠,昂首阔步向前走。

四十个春夏秋冬,翻天覆地变化多。

这些,

自己或自家亲身经历的精彩故事,

仿佛为改革开放40年

留下一段触动人心、

引发共鸣的“微历史”

……

跟小编一起再看几篇难忘的故事吧!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6)

老爸手机的演变史

文/李青青

从古代的飞鸽传书、狼烟烽火台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小到一个信号、一个指示,大到一张字条,一封书信,可能给国家带来利益,造福百姓或者造成亡君灭国的灾害。人们一直运用消息来互通有无,增进感情。假如手机在古代人手中运用,孟姜女再也不用发愁了,我想,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会改写。

说说我父亲的手机进化史吧,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使用公用电话,都是排队的。大街小巷公用电话亭随处可见。传递信息十分不便。父亲用两个月的薪水买了传呼机,出门揣在裤腰带上,有事都是把信息发在上面,用公用电话回信,信息不能立刻回复,但在街上总能听见传呼机响亮的声音。那个年代拥有传呼机是最潮的。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7)

不同时代父亲使用过的通信产品,从右到左:传呼机、第一代手机、第二代手机、大屏手机

90年代父亲拥有了自己的大哥大,父亲向来低调,把大哥大放在大兜子里,一个大哥大就能有一斤多重,携带十分不方便。后来手机出现了,取代了沉重的大哥大,黑色字体,屏幕较小。现在看来第一款手机是大哥大和BB传呼机的结合。体积和重量虽然有所改善,但功能单一,只能打电话和收短信。父亲的第二款手机是个超薄的小手机,在大小和功能上有所改观,还是黑色字体,体积较小,重量减轻,携带方便,可以接受彩信,随着信息的增多,广告也增加了,功能渐渐增多,可以照相了,但像素不高。

2000年后,手机产生了流量,可以上网了。短视频、电视、电影、手机应有尽有,甚至有取代电视机、照相机功能的倾向。手机画面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像素越来越高。

这就是父亲手机的演变史,简简单单,几十年过去了。

难忘那年高考

文/刘明耀

“七星山的传说辽河的水,我的家乡新城子美,东有青山藏百宝,西有平原土地肥……”每当哼起这首原新城子区区歌时,一股暖流不由自主地把我带回到那一段时光隧道。

1977年夏季,刚满16周岁的我走出沈阳市第七十八中学的校门,步入了社会。记得那天在清水台供销社工作的大姐下班回来告诉我:“三弟啊,听说从今年开始恢复高考,你这刚出校门,准备准备呗。”

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有些不知所措,从中学一年级开始,200多名同学就被分为学工、学农、学军六个专业班。我当时被划到了学军班,上午文化课,下午学无线电报务课,定期还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文化课的时间被挤占得七零八碎,每逢期中、期末,都采取开卷考试,学习成绩无从检验。

但凭着期待机遇、渴望求知的劲儿,我还是投入了高考备战。我时常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到公社参加补习班。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闭塞,缺少资料,家里仅有的一部台式收音机还因时常没电而听不到广播。我就翻箱倒柜查找学校学习过的课本,跟妈妈要来几块钱到新城子新华书店买几本课外辅导书,时常到村里的大队部找些报纸刊物,有时主动与同村的考生分享资料……

1977年12月中旬的一天早晨,我怀揣准考证和妈妈给烙的两张糖饼,来到了设在七十八中学的考点。我蹑手蹑脚地坐在考场里自己的座位,定了定神才发现,熟悉的面孔大多是在补习班上认识的,当时的心啊,一阵揪起来。

教室里虽然生起了炉子,但我还是冷得直哆嗦。漏风的木制窗户用薄铁板代替了玻璃,几根40瓦的管灯横在棚上,棉手闷子垫得屁股直发凉。等待开考的时间是漫长的,监考的范老师曾是我的班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敢来就是胜利,坚定信心吧。

题是怎么答的,已经记不清了,但整个过程已成为我人生的财富。那一年没考上,更加坚定了我再考的信心。1978年7月,我又一次走进了高考考场,可惜最终还是名落孙山。我时常叩问自己:那么艰苦的考场都上了,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苦的呢?我一天也没放松学习,继续参加了后来的高考,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成为一名公职人员。

那一张张泛黄的准考证,不仅印证着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求,更承载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精神追求。

忆昔筒子楼

文/祝全华 图/王晔

当年咱都曾在这样的地方住过,笑过,哭过……如今想来,恍如隔世,更感慨时代变革的伟力。

遥想当年,俺家住的是“筒子楼”,楼里没厕所,内急的时候得到街上的公共厕所。“筒子楼”里也没有厨房,做饭都在走廊里,家家点个煤油炉,谁家做点啥邻居都看得一清二楚。不过家家都没啥好东西,蒸个“全面”馒头,来个白菜炖豆腐,就相当不错了。

“筒子楼”两层,俺家住楼上,可以看到百米外的火车道。火车道有两条线,四条钢轨由南向北延伸,每隔个半小时会有一辆火车开过来或开过去,看到绿车白牌的客车开过,老远的我趴在窗前猜牌子上的字,但看不清是从哪到哪,我就在心里确定车次,这趟是沈阳开往北京的,那趟是沈阳到清原的……车上的人都干吗去呢?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8)

我结婚后出去单过,租个几平方米的小平房,做饭睡觉都在一个屋,墙的裂缝能伸进辣椒胡萝卜,到冬天用报纸棉花堵,门窗用旧毯子挡。尽管那时生活清苦,但天天朝气蓬勃。我们也梦想住好楼房,在阳光房里看书喝茶畅想聊天,那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

后来“筒子楼”改造了,能在楼里上厕所了,家家可以关上门做饭了。再后来“筒子楼”扒掉了,原址建起了36层的高楼,楼里家家比着劲儿装修,楼下小区里绿树成行,葡萄藤缭绕木结构长廊,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我过去梦想的能在阳光房里看看书、喝喝茶、聊聊天、眯起眼睛畅想或啥也不想,那情景,我现在天天正享受着。

现在我没事还跟小时候一样从窗往外看,发现原来的高楼没几年就被更高的楼遮挡、淹没,铁道上的火车也变多了,一两分钟就有一趟,三五分钟就有两辆车相向而驶,如同马路上的车你来我往。呀,火车道居然变那么多了!一数,并排六条路线,12条钢轨,上面跑的多是动车和高铁,它们像在跑道上高速滑行、就要起飞的飞机一样,在我眼前疾驰而过。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9)

本次征文活动贯穿全年,共征集到征文551篇,经过各级评委层层筛选,共评出55篇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20名。这些作品内容生动、贴近生活,紧扣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体现了国家昌盛、社会进步给每个沈阳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改革开放,我们这40年”

主题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5名

潘丽洋 曹海林 郝启明 柳海洋 黄强

二等奖10名

刘明耀 祝全华 马凤国 李青青 赵素馥 王永祥 冯建军 张会博 姜艳华 祁敬君

三等奖20名

孙洪海 张铁军 杨淑云 王桂琴 袁静 杨森 李东风 邱恩祥 侯俊阁 王恩峰 张岩 李海峰 杨琳 张思明 苏建发 王忠厚 于淼 吴东洋 张丽娜 张恩柱

优秀奖20名

荆其明 刘国华 王阳 李兴柏 刘政光 张立凡 李霞 杨红 马东辉 周旭 李爱如 董艳菊 李昂 杨景柱 张健 程云海 王淑兰 宫学大 曾昭艳 戴菁菁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10)

获奖证书、奖品领取时间:1月7日、8日、9日 下午1:30至4:00

领奖地点:沈阳市沈河区北三经街67号 沈阳晚报

15940071679 22690799

联系人:王先生 佟女士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

每个家庭都有聊不完的故事

亲历这40年时光的一段

很荣幸!

期待越来越好……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11)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佟思佳 摄影记者 孙海

新媒体编辑:高杉

沈阳70年的变化(满屏回忆40年中的沈阳)(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