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奉先殿和太庙(明清两代王朝共用一个祖庙)
“行走在北京中轴线”系列
参观信息:
劳动人民文化宫门票:2元(只能在美团购票,需提前一天预约)。
太庙大殿内参观:10元(大殿门口现场购票)。
北京太庙就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它位于中轴线的天安门东侧。作为“左祖右社”的皇城规制,它与社稷坛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是紫禁城宫殿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14处遗产点之一。
太庙位置
什么叫“左祖右社”“左祖右社”是我国传统的一套营建国都的规制,出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即宫殿左(东)为祖庙,右(西)为社禝坛。
“左祖右社”出自《周礼》
我国传统思想是“敬天法祖”,古代以左为上,最高地位留给祖先,因此,要在宫殿左侧建供奉和祭拜皇帝祖先的太庙。其次,“民以食为天”,祭祀土地和谷神,才能保佑社稷平安,所以,要在宫殿右侧建社稷坛。明朝设计建造皇城时,也是严格按照这个规制进行的。
两代王朝,一个祖庙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有“天下第一庙”之称。因其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
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紫禁城同年,已600岁。
五色琉璃门
我国传统上,一般改朝换代后,都要毁掉前朝宗庙。但清朝是个例外,顺治入京后,将明朝皇帝牌位移至“历代帝王庙”内妥善保存,并重新修缮太庙,再将满清祖先牌位从盛京(沈阳)迎请至此处,就成了自家的宗庙。
太庙西配殿前
因此,太庙是明清两个王朝的共同祖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份。
太庙规格仅次于太和殿太庙是皇城内仅次于紫禁城外朝三大殿的建筑群,规模甚至在后三宫之上。整片建筑群为三进院落,红墙、黄瓦、汉白玉阶基,四周古柏森森,庄严肃穆。
太庙平面图
太庙与故宫太和殿的规制及结构大体相同,只是小了一号。
下图是太和殿(左)、太庙(中)、寿皇殿(右,在景山内)三殿的同比例(1:165)对比图,可见太庙在皇城中的尊崇地位。
三殿对比图
经过五色琉璃门,就进入了太庙建筑群。第一道大门为戟门,是一道礼仪之门。此建筑表现出典型的明代殿宇特征,屋顶曲线优美简洁,天花华丽而不失纤巧,为明永乐时期的重要遗存。
戟门
门前有汉白玉石桥跨在小河之上。偶遇穿明朝汉服的帅哥,十分应景。
戟门前的汉白玉石桥
原来戟门内外列有120根戟,八国联军入京时全部被盗走。
戟门通向太庙主殿
从戟门向北即进入主殿区域。
太庙主殿
太庙为主殿、大殿,又称为享殿。殿前广场宽阔,大殿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太庙是明清两代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祫(xiá)祭”(集远近亲疏祖先的大合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
太庙匾额
大殿檐下悬挂着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
太庙殿内为“中华和钟展”,需另购票参观。为了看大殿,还是值得进去看一看的。
殿内场景
据介绍,大殿面阔11间(长68.2米),进深 4 间(宽30. 2米),面积约2240平方米,殿高32.46米。殿内高大宽阔,68根大柱皆为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铺设金砖。
仿制编钟
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的神座上安放,牌位前摆放好各式祭品,然后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祖仪式,礼乐齐鸣。
中华和钟
现在这里的主位放置着“中华和钟”,它是按照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为原型,现代仿造的青铜编钟,1999年建成。
六百年的精美石雕
其实更值得一看的是大殿本身。这些整根的金丝楠木的柱子、地上的金砖、精美的屋顶、斗拱、天花、彩绘等等,低调华丽,令人震撼,是真正的奢侈品,远比那些现代编钟更有价值!(殿内视频即将发布,敬请关注)
斑驳的柱子
太庙北面为寝殿,也称中殿,是非祭祀时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最北面的祧(tīao)庙,用于供奉皇帝远祖的牌位。这两个殿从外观上都远小于太庙,且内部都没有开放。
太庙猫
1950年,这里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对社会开放。曾经有很多单位在这里办公,比如北京市人才中心等,后来经过不断腾退,改善了环境,才有了现在复原的面貌。愿我们能善待自己的文化遗产,再把它们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