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25首诗(刘辰翁的一首佳作)

前言:

灞桥折柳,青门送别,兰舟催发,执手相看,这世间,黯然销魂者,非离别莫属。

多情自古伤离别。还没等转身说再见,那绵绵不绝的思念就已经如潮水一般将我淹没。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因为深爱,所以不舍,别后,我见到每一处景致,似乎都有你的影子,处处都似你,而处处又都不是你。

人生自是有情痴,从别后,忆相逢。但是,因为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所以对待离别的态度也是有所不同的。

今天要分享给您的这首《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就是一首写离别的佳作,虽是写离别,但是却悲而不哀,洋溢着清新的气息,您值得一读。

刘辰翁25首诗(刘辰翁的一首佳作)(1)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宋 刘辰翁《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简译:

我此时此地的心情,真的是无以言表,期待着与你重逢,可又不知道会等到哪一天,章江已经行过了三十里了,离别的泪水还在肆意流淌。

暮春时节,乍暖还寒,只有偶尔几处的桃花,让人觉得可爱,天气好像随时要下雨的样子,我应该尽早投宿,明天还有一半的路程要赶。

刘辰翁25首诗(刘辰翁的一首佳作)(2)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别后相思的词,上片抒情,下片写景,写景寓人,情景结合,真挚感人,虽写离情,但悲而不伤,饱含着青春的气息,给人以清丽明媚之感。

词的上片以抒情为主,描写作者舟中所感,为了前程和功名,不得已与意中人暂时分别,可是,世事难料,前途未卜,谁知这一去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呢。

虽然说好了再见,可归期难定,自己也不能确定再见何年,前路茫茫,刚刚转身,那铺天盖地思念就如潮水一般汹涌而至。

所以,作者发出了“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的深深慨叹,因为深情和执着,所以恋恋难舍。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不歇时。上片的后两句继续抒发对意中人思念之绵长,因为不舍,因为情深,所以才会“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刘辰翁25首诗(刘辰翁的一首佳作)(3)

下片则以写景为主,笔调明丽淡雅,充满清新的气息,“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二句,写暮春舟中沿途所见,因为只走了一半的路程,路还远,且天又要下雨,所以求“早宿”。

李煜词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而这一半的旅程,沿途只见到两岸连绵不绝的芳草,令离恨倍增,而远行的作者也更添惆怅之情。

下片的后两句笔锋一转,从黯淡转为明丽,这“小小桃花三两处”就像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里的“竹外桃花三两枝”一般,让人眼生明亮,心生欣喜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喻美人,《诗经》是第一,而后便有“人面桃花”等动人的词汇产生,而作者词中的小桃也是意中人的化身。

因为,这沿途的小桃在作者的眼中心里是如此的“得人怜”,而只有深爱着,才会貌美如花,才会心生欢喜,才会我见犹怜。

从分别后的不舍,到不尽的思念,再到舟行所见,处处都有爱人的影子,原来,两个相爱的人并未分离,因为,意中人时时都在作者的心中。

刘辰翁25首诗(刘辰翁的一首佳作)(4)

写在后面:

刘辰翁,字会孟,景定三年登进士第,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著述颇丰,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词的方面。

其词风格豪放,深受苏轼和辛弃疾的影响,但是,取长补短,刘辰翁在苏辛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空疏越之气。

据考证,这首《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大约作于景定三年(1262年)其金榜题名之前,为了功名,他不得不告别意中人乘舟远行。

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像流水一样,一路伴着作者远行,但是,虽有离愁,却不怅惘,因为,只要有思念在,爱人就不会远离。

刘辰翁的这首词情感真挚,清新自然,充满青春的气息,具有非常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值得欣赏。

刘辰翁25首诗(刘辰翁的一首佳作)(5)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