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简单的讲解(弟子规详细讲解)

弟子规详细讲解(中)

弟子规简单的讲解(弟子规详细讲解)(1)

第五集

大家好!我们继续再看《弟子规》第十七条。上一次我们讲到「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今天接着我们看下面: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我们先看『事勿忙,忙多错』。我想每一个人,他都能亲身体会到,当自己很忙的时候,就会愈来愈紧张,紧张得到最后可以说是没有头绪,所以就会错误百出。所以这一段话「事勿忙,忙多错」,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心里都要先有一个计划。古人告诉我们「欲速不达」,做任何事情,应该从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时间去设计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事情应该怎么做,免得事到临头,挤在一起忙,乱在一堆,这个都很不好。

我们再往下看,『勿畏难,勿轻略』。「勿畏难」也是在说我们做事或者学习,在课业也好,或者在处理事情也好,我们要有不畏困难的这种心态。人往往都会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难的大部分都会畏缩,不敢前进。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当大的困难。这种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气来克服它。为什么?碰到困难的事情,我们冷静一点,头脑冷静一点,能反复再三的学习,肯定可以做好。

弟子规简单的讲解(弟子规详细讲解)(2)

「勿畏难」,也是我们做人处世相当重要的一种鼓励,要鼓励自己不要怕困难,要经常勉励自己,向自己挑战。果能如此,经常向自己挑战,你的才学都会慢慢的进步,更为提升。

但是也不可以有骄慢的心态。「勿轻略」,这个「轻略」就是轻视、忽略。有很多小朋友从小父母就给他上才艺班,或者其他语言班,所以他因为已经事前学习了,每当学校再有上同样的课的时候,他往往就会比较傲慢,因为他已经都会了。这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慢,轻慢的态度,不能谦虚,不能谦虚就不会努力用功去学习。

接下来我们再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个『斗闹场』,在过去,在古时候,有一些竞技的地方,譬如说有斗鸡的地方,斗一些小动物的地方。「闹」就是非常热闹,很繁华的地方。『绝勿近』,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要接近?因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这里,它会经常发生斗殴的现象,有斗殴的情形发生,可以说是是非之地。我们看现在社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地方,譬如说声色场所,歌厅、舞厅这一类的。这一类的场所,它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不是那个年龄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违法的。

如果经常去这种地方,我们晓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它所汇集的往往就在这里,因为这里去的人三教九流统统有,可以说出入的分子非常的复杂。声色场所很容易令人堕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在这里所学到、所污染到的。

我们都晓得孟母,她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孟母有三迁。搬迁到最后一个地方,学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会跟这些学生学习,所以环境非常的重要。环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晓得。有道是「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环境对一个人,可以说非常的有影响力,我们不可以不对环境重视。

『邪僻事,绝勿问』。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较离奇古怪的、比较偏颇的、比较偏激的这种言论,我们都应该不要接触;不仅不要接触,更不要去问它。邪僻事,即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小概率事件,深究它容易荒废你的时间。目前的媒体娱乐界往往比较关心明星的隐私,或造谣炒作,都属邪僻之列。“谣言止于智者”,不能造谣,更不能传谣。

请看第十八条: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养成习惯,不管你到什么样的房间,都要先敲门;一定要养成习惯,不论里头有没有人,一定先敲门。不要让里头的人吓一跳,突然有人进来。尤其有时候办公室非常的静,如果这样轻轻走进去,可能人家会吓一跳。所以「将入门,问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在此我们提出来,做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则,从家里做起。

『将上堂,声必扬』。这里也讲到「上堂」,大厅或办公室比较大的,往往要进去之前,譬如,敲门说:我是谁,我来了;或者说:大家好,让里头的人了解有人,出声一下。「声必扬」,一定要让对方知道有人进来。譬如说我们求学的阶段,进了办公室一定说「报告」,然后才进去,让里头的老师、师长知道有学生进来,这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告知里头的人,知道有人将要进来。我们敲门进去之后,或者还没有进去,当别人问你:你是谁?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当里头的人回答说:你是谁?我们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份表露出来。譬如说,我姓什么?名字叫什么?我是谁?我将找谁?一定要报告清楚,让对方明了。

『吾与我,不分明』。这里是讲,如果你说「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说:是我、我啦。「我」是谁?别人不晓得。尤其现代家庭都有电铃,我们按了电铃,对方拿起听筒一定会问:你是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具名以告:我是谁,我要找谁,要让对方相信我们是谁之后,表明来意之后,他肯定就会开门。

我们再往下看下一句: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这里也讲到一般人的习气毛病,往往手先拿着对方的东西,说:请借我用一下。不是先问,问了人家已经同意了,再动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后再讲,这个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这里就再再的告诫我们,当你需要跟别人借东西,要使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这样东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对方。『须』就是必须,一定要先让对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

『倘不问,即为偷』。如果你没有问,你拿了就用,就等于是小偷没有两样,就好象是小偷一样,没有两样。我们在团体里头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人,这个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一种态度,我们也要特别的注意到。

我们再看下一条: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这里就告诉我们,凡是你要借别人的东西;前面是说你要用别人的东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对方,让对方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讲你借人家的东西,『及时还』。「及时」就是有时间性,譬如说你跟人家讲:我借完之后,我马上还。你就要记住,马上。你如果说:我跟你借三天、借一个礼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个礼拜之内,要还给人家清楚。不可以借着然后就忘记了,千万不可以。人最怕没有信用,你没有信用以后,你以后还想再借,因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会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难。反之,就是这里讲的『后有急,借不难』。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时还人家,在时间内要还给别人。千万不要让人来催缴,他说:你欠我的东西,还没有还给我。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了,这更是要不得的。「后有急,借不难」,所以这里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借人家物品,千万要记得一定要有信用;没有信用的话,将来要再借就非常困难了。

尤其成年人借钱这一方面,可以说很多人最忌讳也最怕,借了以后就不闻不问,就好象假装没有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声名为什么会败坏,就是借了以后很皮,就好象完全不当一回事,这不但非常没有礼貌,而且也相当不应该。前面我们看完「谨」,接下来再看:

【信】

第十九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没有真诚,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我们知道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个「诈跟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我们再往下看: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这个字上口下内,“癌”这个字三个口在里边。)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象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平则鸣。我们晓得,不平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的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词来加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的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今天时间已到,我们就讲到这里,再会。

弟子规简单的讲解(弟子规详细讲解)(3)

第六集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下来再看《弟子规》,请翻开课本第二十条: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的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二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我们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他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的承诺,轻易的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茍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的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的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把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下,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到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是非人我。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所谓不好听的话,就是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插进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中国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的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平,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这样做到,我们也要慢慢的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的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的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

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镜,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好的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为儿女的、做为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的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人生分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精神,物质只是基础,是最低层面。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的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的疏远于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他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的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在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往往就是比较亲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让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的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弟子规简单的讲解(弟子规详细讲解)(4)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也要特别的小心,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我们再看: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象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的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和颜,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