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下册端午粽(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粽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学下册端午粽(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粽教案)(1)

【课前解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以及读好长句子。

关注课文: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

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

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

第4自然段写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7个。其中有3个独体字,1个左右结构,3个上下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会认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可以根据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关注词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等方式,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归类积累叠词的用法,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积累“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关注语言:课文语言比较形象,如运用叠词描写粽子的样子、味道,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鼓励学生口语表达时,也可以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关注短语:注意短语“()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也为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

关注朗读: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心情。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豆、米”3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粽子图片。

2.教师指导学习生字“粽”和米字旁。

(1)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词语。教师指导读好“粽”。(平舌音)

(2)“粽”是形声字,形旁“米”表示这个字和粮食有关,声旁“宗”揭示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米”做偏旁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形。(最后一笔变捺为点)请同学们猜一下:粮、籽的读音。

3.导入课题。

教师过渡: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吃粽子吗?(预设: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大家都吃粽子。除了吃粽子,有些地区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端午节的课文《端午粽》。

教师板书课题:(10端午粽),学生齐读课题。

4.认识生字“端”和立字旁。

提出要求:课题中还有一个生字,请用你的火眼金睛把它找出来吧!并大声地拼读。

自由读。指名拼读。

教师指导认读“端”和立字旁:端是前鼻音,立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字读词。

1.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书,用右手食指指着课文大声朗读。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圈画了哪些生字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1)出示带拼音的生词。

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小组一起读,读准确,读整齐。

教师指导读好:端、间、分、念(前鼻音);粽、总(平舌音);肉(翘舌音)。

(2)去掉拼音的这些词,你们还会读吗?

开火车读、男女生PK读等多种方式来纠正字音。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教读,读对了,跟着读,读错了,教他读。

(4)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

齐读、指名读,交流分享识字方法。

教师小结:“端、粽、节、总、据、念”是形声字,用部件加一加的方式识记;“米、豆、肉、带”4个象形字,可以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分、知、间”可以用组词的方式识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中找出生字,自读生词,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培养识字的兴趣。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巩固生字、生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再读课文,感知全文。

1.提出朗读要求。

教师过渡:生字宝宝非常淘气,现在它们藏到了课文中,你们还能读准确吗?请大家试试看。

提出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课文一共4个自然段。你找对了吗?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有几个长句子比较难读。现在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魔法棒,当你读课文时看到标点要停一下,看到它也可以稍微停顿一下。现在试着读一读吧。

4.学生练习朗读。

5.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做到合理停顿。

(设计意图:先读好生字、词语,再读通句子,便能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3个独体字“午、米、豆”。

指名认读、领读并组词。

2.学写生字:午、米、豆。

(1)学习“午”。

出示田字格中的“午”。

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字,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它?

预设:长横写到横中线上,竖写到竖中线上。

②教师小结:书写“午”字时,要注意两横的长短和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并且不能出头。

③教师板书:(午)。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书写姿势。

(2)学习“米”。

①学生观察怎样才能写好它。

②教师板书:(米),提醒学生书写“米”字横要写到横中线上,竖写到竖中线上,撇捺要写舒展。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提醒学生书写姿势。

(3)学习“豆”。

①学生观察怎样才能写好它。

②教师板书:(豆),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字要写得左右匀称、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3.评选出写字小能手。

(设计意图:要写好生字,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做到: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笔画。在学生描红临写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生字的结构,关注特殊笔画。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正确写字姿势,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机结合。)

五、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节、叶、真、分”4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词。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你们还能读正确吗?

指名读,齐读。

2.板书课题。

同学们字词掌握的真好!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端午粽》,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粽子的味道。教师板书:(10端午粽)。

二、读听结合,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的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一段。

(2)指导朗读:每年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团聚。读得时候,要读出外婆的期盼。

(3)教师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过渡:你们读得真棒!作者每年端午节都要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

(1)教师示范朗读第二段。(预设:学生说出第二段第一句告诉我们粽子的做法。)

(2)学习第一句话。

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一句话,思考粽子是什么样子的?找出相关的事物。板书:(样子)。

预设: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的颜色,完成填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拓展练习:说一说()小草,()苹果。你还可以说出两个这样的词组吗?

预设:青青的草地、白白的雪花、红红的太阳。

指导朗读:“()的()”这里的“的”要读得短一些,轻一些。

引导小结: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可以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

③师生配合读,减小难度。(教师读黑色字体,学生读红色字体。)

④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条理性。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第一句是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3)学习第2、3句话。

①现在我们知道了粽子的做法、样子,那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从课文哪句话体现出来?

板书:(味道)。

②学生带着问题读第2、3句话。(预设:粽子的味道是又黏又甜。)

“又黏又甜”指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预设: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说出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大又圆等词语。

③教师示范读,指导学生明白第二、三句分别写的是粽子的香气和味道。

④教师通过做动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掀开”、“拨开”。

⑤指生表演读。

(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外婆包的粽子色、香、味俱全,读的时候,要美美的,读出粽子非常好吃的感觉。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板书:(花样)。

预设: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3)指导学习第三句。

①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三句话。

预设:喜爱。

②指导朗读:“我”非常喜爱粽子,所以读的时候要美美地读。

③学生齐读。提出要求: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吃粽子时“美滋滋”的感觉。

④拓展类似“美滋滋”的词语:红彤彤、金灿灿、胖乎乎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注意要读出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和“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过渡:大家读得真好!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答案。

(2)简单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板书:(由来)。

6.学生齐读全文。

提出要求:读好长句子,读出“我”对端午粽的喜爱。

(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重点词语、词组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条理性,教师鼓励学生把所学用于自己的表达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此外,逐段品读,既突出了段落的呈现特点,又降低了读课文的难度。)

三、指导书写。

1.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很好,可是写字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来学写四个字宝宝。

指生领读生字、组词。

2.提出问题:写字时应保持什么样的姿势呢?我们来复习一下。

预设: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3.出示“叶”。

(1)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预设:第三、四笔“横”都写到横中线上。

(2)教师小结: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教师板书:(叶),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选优秀并展示。

4.出示“真、节、分”。

(1)请学生仔细观察,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小结:书写“真”字上、下两部分较窄较扁,中间部分较宽。书写“节”字要上窄下宽,上扁下长,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上下高矮差不多,上面的“八”稍宽一些,撇捺要舒展。)

(3)教师板书:(真、节、分),重点指导“真”字里面有三横,学生书空。

(4)小组内竞赛描红、临帖,并展示。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识字,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内竞赛写字,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又黏又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2.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五、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样子味道花样由来

【教学反思】

《端午粽》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导入环节,我通过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通过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好前鼻音、平舌音、翘舌音因等,通过反复读生字以及加一加、联系实物、给生字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易于接受。

课文教学环节,“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教学时,我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的意思,再通过师生配合读、自由练习朗读等方式巩固读好长句子。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朗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指导书写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鼓励学生的发现,然后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描红等方式,帮助学生规范书写、识记字形。

在本课教学中,虽然让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有些环节还是讲得有些细,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并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思想,着眼学生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