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字历史故事(全国不怕献丑的错字)
全国不怕献丑的错别字,没人敢说,迫使学者们苦苦研究了数百年,牵强附会,对于错别字,人人唯恐献丑于人前,一经发现,赶紧拭去。但有些个错别字,却晃灿灿地悬挂于一些著名景点的牌匾或者石刻之上,流传至今……
1、天下第一错字
地点:承德避暑山庄
错字: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好好的字多加一横到底是笔误还是另有用意呢?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是一种异体字现象。在这里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703年的康熙皇帝,已经取得了个方面的胜利,收获了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辉煌成果。建筑避暑山庄,乃是为了显示他对未来目标——“万世缔构”的自信。因此,康熙亲笔题写,并将其“避”字写成了“避”(辛字下多一横),有意多写了一笔,并没有人怀疑他写了错字,却引得多少饱学之士猜想他当时的心态。其实,可以说这也是康熙在平了`三/“藩”,把他关注的重点转向北`边陲后自信的一种顺便的流露。从史料记载来看,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 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
2、最有说法的错字
地点:杭州西湖
错字: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
典故:“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
花港观鱼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其中的“鱼”字,繁体写法是四点,代表火,乾隆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江山稳固太平。还有种说法:“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孙子乾隆爷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这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
3、最富哲理的错字
地点: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
错字:“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典故: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原来,欧阳修曾是个“风流太守”,刘坤一这么写,意在希望他少点风流,多点实在。这种恣意改写,显得风流倜傥又极富哲理。
4、最令人叫绝的错字
地点:山东曲阜孔府
错字: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典故:福禄吉祥都与国家同在,平安富贵尊崇荣耀的衍圣公的府第;和上天共存的文章道德永冠天下的圣人之家。
孔府大门对联 “富”字为什么少一点?要弄清这个缘由,必须从孔府说起。孔府是孔子后裔居住的地方。它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现在的规模是明清两代才完成的。总计面积16万平方米,有楼、堂、厅、房463 间,前后九进院落,分左中右三路布局,楼阁整齐肃穆,甚是壮观。在封建社会中,孔家几乎代代得宠。自从孔子的46代孙孔宗怨被宋神宗封为衍圣公之后,孔子的每代长子长孙都成了当然的圣人。孔府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有一般贵族享受不到的许多特权。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家族希望他们的富贵永无止境,所以将“富”字去掉一点。意思是“富贵无顶”,永远富贵。“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
5、出现次数最多的错字
地点: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
错字: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所题,至于题者叫甚名已无从查考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典故: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魚”和多一横“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6、最壮观的错字
地点:秦皇岛市山海关
错字: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典故: 现在山海关古城镇东楼上的“天下苐一关”巨匾,是明代成化8年(1472年)进士萧显所书。萧显是山海关人,明代著名书法家。对此,似无异议,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根据此资料判断,天下苐一关巨匾应有两块:一块就是现在悬挂在城楼上的萧显所书的“草”字头的“天下苐一关”巨匾;另一块即是被日军劫走的严嵩所书写的“竹”字头的“天下第一关”巨匾。两块巨匾所不同的是:萧显所写巨匾上的“苐”字是“草”字头,而严嵩所写的巨匾上的“第”字是“竹”字头。
7、最刻骨铭心的错字
地点:西安碑林
错字:碑林——“碑”字少一撇
典故: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
走进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便见中轴线上有一座重檐四角亭,里面矗立着“碑林第一碑”——著名的唐代《石台孝经》。在两层飞檐的中央,悬挂着一块“碑林”匾额。这两个楷字写得柔中含刚、清劲秀博,堪称书法中的极品。然而,令很多游客颇感困惑不解的是,“碑林”的“碑”字却少了一撇,写成了“”。是林则徐写错字了吗?“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是林则徐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注:清代应是摘掉“顶戴花翎”。官员头戴乌纱帽起始于东晋,直至明代。)。这种说法经导游解说在社会上广为流布,“碑林”的“碑”字也赫然列入了中国古迹景区内的“著名错字”。
8、最有恩情的错字
地点:天津蓟县独乐寺
错字: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典故:蓟县虽小,但因地舆身分,清朝皇室在此也设置了行宫,专供天子歇息。公元1859年仲秋,咸丰天子枉驾独乐寺,受住持恳求,为四合院题匾“报恩院”。“报恩”有两重意思:一是乾隆年间,独乐寺被赐为皇家禁地,住持为了酬劳皇恩;二是空门高足怀恩四海,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咸丰天子也不客套,即兴写下“报恩院”三个字,可是写完后,咸丰才发明“献丑”了,末了一个“院”少写一横。列位都看出来了,可是都不敢说,咸丰也感受难堪,冷场之时,咸丰灵机一动,启齿注解: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怙恃恩、众生恩、疆域恩),这恩生平是报不完的,以是“完”字的笔画不克不及写全。
9、最神话的错字
地点:济南趵突泉
错字:趵突泉——“突”字少了一点。至于“突”字少两个点的问题,准确的说,这个字写的少一点,即少最上面那一点。
典故一:表达当地人们的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所以把“突”字宝盖头的点省略了。
典故二:传说,古时趵突泉涌泉水势猛烈,泉啸时达数丈高,不少书法家书写立碑都被冲走。老百姓与济南府的官员很想请个有一定官职又是书法家的人书写立碑,标名趵突泉的身份,压住汹涌不息的趵突泉水,于是选择了来自甘肃天水任职的山东巡抚胡缵宗。胡擅书大楷,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他连写了几幅,最后选了碑上这幅,由济南有名的石匠选上等石料刻成。端午这天,咸宁司马带领知府内的官吏把趵突泉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可是不久却发现趵突泉石碑上象征着盖住趵突泉盖子的“突”上的一“点”已被腾空的泉水冲到了大明湖啦。
“大明湖”的“明”写成“眀”,有说法会联系到“趵突泉”的“突”没有宝盖上的那样一点。说是趵突泉的那一点,流到了大明湖的明上去了。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因为这很符合实际情况。去过大明湖和趵突泉的同学都会知道,趵突泉的水的确是往大明湖跑了。而且作为老济南的内城,老城的护城河里的水,就是这些泉流出来的,并在大明湖汇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