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戏这部电影有什么评价(一部发力过猛的非类型影片)

喜欢记得↑关注↑哦~

一出好戏这部电影有什么评价(一部发力过猛的非类型影片)(1)

《一出好戏》,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部发力过猛的非类型影片。

老实说,国产喜剧片能拍成这样,除了姜文已经很少见了。冯小刚曾经妄图往这个方向蹭一蹭,结果发现水太深,脚又收回去了。

徐峥也是,拍喜剧就不深刻,脸一板起来就成了《我不是药神》,属于纯现实题材,深度也欠火候。

黄渤的《一出好戏》是个寓言,容易兼顾到内容和深度,所以说他智商情商双高果然不虚。当然,寓言体也不是谁都能把握得了,兼顾理想与大众就更难了。才子如姜文还是一不小心就把寓言搞成了意识流,只顾自嗨,不顾观众。

当然,国产片的审查环境决定了很难出现更有深度的影片,这是其他话题。

《一出好戏》很难用某种类型的影片来定义。电影没有一开场就进入“荒岛求生”的主题,而是给了剧中人物如何上岛的理由。在这一部分,黄渤用时不长,但使用了大量的细节铺垫,为后续剧情展开埋下伏笔。

例如:影片开始,黄渤车中出现的姗姗照片恰好是证件照,这一点从后面得到了呼应;张总下车时“叫爸爸”的梗一鱼两吃,既把王迅扮演的办公室主任的谄媚交待出来,又铺垫了张总在乎女儿的剧情,这与后面他交出家底只为换回女儿视频形成呼应;张艺兴扮演的小兴出场就在修车,为他后来用技能争夺权力埋下伏笔;小黄鸭出发时,岸边有个北极馆,这解释了北极熊的来历……

黄渤在一开场就埋了很多彩蛋等待观众去发掘。这种玩儿的心态说明他很放松。

一出好戏这部电影有什么评价(一部发力过猛的非类型影片)(2)

说其发力过猛也有缘由——被人看出了发力。

首先是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多就是少,表达得越多,观众能够接受到的就越少。例如兼顾的角色太多。能给人留下印象的角色超过了8个,一方面说明导演的能力的确不错,另一方面也说明有些散。王导游把大家当动物园的猴子训练,张总擅长剥削和算计,办公室主任喜欢巴结,教授满嘴跑火车……2个多小时的时间,让这么多角色给人留下印象的结果,就是主角的印象不突出,也就无法深入刻画主角的心理。这个影片似乎没有绝对主角。

市场定位不太清晰。因为想要表达的内容多,所以定位无法清晰。走商业路线还是文艺路线,影片在很多方面有些割裂。从主题看,应该是文艺路线,要探讨人性嘛;从结构看,有些戏剧的特点,一幕幕反转,似乎有些实验色彩;从表达方式看,却有非常商业,不时出现逗观众乐子的小段子。当然,黄渤有自己的解释:“不能把血抹到观众脸上,看这种寓言体的东西,你当它是普通电影,就能得到普通的电影;回去以后好好想想,也能琢磨出点值得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多看看可能就会感觉出恐怖。”这也反映出黄渤的性格特点:谁都不得罪,不走极端,好男人不止一面……当然,也就缺乏了一些特点。

想要致敬的文艺作品过多。看得出来,黄渤是个实诚人,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都呈现给观众。影片开头是所有灾难片的桥段,然后就进入了荒岛生存模式;荒岛上发生的一切,都没逃过一只蜥蜴的眼睛,这种动物视角看人类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例如莫言的《生死疲劳》;马进夹的那本书叫《靠自己成功》,属于靠道具暗示情节发展的套路;影片结尾的旅游环节致敬了《大话西游》……

一出好戏这部电影有什么评价(一部发力过猛的非类型影片)(3)

最后说点题外话。黄渤虽然演过不少有思想的电影,例如《斗牛》、《杀生》、《亲爱的》,但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仍然是个喜剧演员。黄渤的幽默是我喜欢的那种,有些坏坏的含蓄,不会直接捏你的脸让你咧嘴。市场上有一类喜剧片,喜欢硬挠你的痒:贺岁季前后,这样的影片尤其集中;导演特别害怕你不懂,每个包袱都要狗尾续貂地解释。黄渤相信观众的智商,或者说即便没懂他的笑点,也不影响观看;而纯喜剧片就不敢冒这个风险,每个包袱都力图抖响,于是只能把观众当成傻子。

《一出好戏》当中,王导游的名字叫王根基,这是个著名的网络段子,好奇的童鞋自行去度娘搜索便知。这就是黄渤的风格。

感觉不错就↓点赞↓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