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

从东汉末黄金起义始,到隋统一,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段历史时期,近四百年的时间,各朝、各政权都有自己的印章制度,这自然也导致了印制衰微的程度不断加剧,但总算保留了汉印最重要的特征,仍以汉缪篆入印

这四百年间,与印章有直接关系的其他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纸术发展,纸张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材料;由此又导致印章使用方式的转换。之前印章多用于封泥,之后多为蘸印色钤押。竹木简论“根”,面积小,纸张论“张”,面积大,这导致用秦汉确定的印式钤押方式呈现已不显眼,再者阴文留下印色的面积多,容易玷污纸张,由此引起两大变化:

1、印面变大;2、文字传为朱文。

汉魏官印,大小均在2.3-2.5厘米见方之间,且一律用阴文,这个大小,便于佩带,用阴文是封泥的需要;这段时期官印制度也有变化,因为印面变大,百官通用,促成了官吏不必佩印,官印统由官府保管。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天元皇太后玺”,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

(天元皇太后玺实物)

印蜕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

(天元皇太后玺印蜕)

我们看,字法仍然是汉印的缪篆,文字的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也相对较为平和,这是汉印遗风,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字转换成了阳文。但之后,到了隋代,这种情况就改变了: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3)

(隋永兴郡印实物)

印蜕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4)

(永兴郡印)

又比如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5)

(广纳府印)

最大的改变是字法,隋印在字法上一改以往相袭沿用的缪篆,而均采用了难度更大一些,处理更困难一些的小篆。

这很难,因为要做的改变太多。要注意结体方面重视每个字的变化,同时为了达到布满印面的效果,而有意放宽或压扁字形,有时甚至改变了笔画的走势。虽然大原则仍然是平分每个字,在基本格调平稳的情况下,比较重视整体的灵活和美观,其线条也以分布均匀为基本格调,小篆的大体势下,有屈伸、俯仰、疏密的变化。

隋代的两个皇帝名声都不好,朝代也只延续了38年,到了唐代初年,在印章制度方面发生的变化首先是蟠条印的出现,所谓的蟠条印,是采用焊接法制成的印章,其焊接方法是先将宽度和厚度各自相等的铜条裁截成段,文字依照小篆篆书的形式将铜条焊至印面上,因为是铜条,焊接时一般不作方折处理,线条形状曲折环绕,所以称为蟠条印。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6)

(会稽县印)

很明显,就是一条一条焊上去的。

蟠条印是唐代官印特有的风格,但因为物理焊接的原因,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书”的原则,这是隋唐宋印的最大问题所在。其后,直到宋代,官印的发展,一则走入这种文字不规范,章法松散的印面,一则走入九叠印的极端工艺化(关于九叠印,我有专门的文章)。比如宋印的“平定县印”: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7)

(宋印:平定县印)

印蜕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8)

(平定县印)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唐宋官印多被印界贬斥,但后世名家,渐渐从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可借鉴元素(比如浙派的丁敬,后面我们会说到)。

唐代印章还有新事物出现,一是斋馆印,中国印章史上最早的斋馆印是唐代丞相李泌的“端居室”印,后世的文人斋馆之印,均发源于这方汉白文印式的斋馆印,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9)

(端居室)

二是鉴藏印,注意鉴藏印不是书画用印,只是收藏或鉴定者用来钤盖在藏品上的印章。

鉴藏之风,始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最经典的鉴藏印不得不提他的鉴藏印“贞观”,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0)

(唐太宗的贞观小印)

据徐浩《古迹记》里称:“太宗皇帝肇开帝业,大购图书,宝于内府,锺繇、张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志部帙,以‘贞观’字印印缝,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后。”

其后,唐玄宗也有“开元”鉴藏玺,这里就不再罗列了。

到了宋代,鉴藏玺继续发展,宋微宗赵佶是大书法家,也是大画家,据《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里收录,他的鉴藏印有14方之多,最典型的是“宣和七玺”,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1)

(“宣和”“宣和”)

两方“宣和”;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2)

(“政和”“政和”)

两方“政和”;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3)

(双龙印)

又有两方双龙印,一方一圆;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4)

(御书)

还有葫芦形印“御书”。这位皇帝艺术家,对于印章史,贡献也不小。比如还有那方著名的“内府图书之印”的九叠印(这也是九叠印的代表作品):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5)

(“内府图书之印”)

宋代值得一提的人还有大书法家米芾,据说他一个人就有印章超过一百方以上,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认为,米芾很可能是文人篆刻第一人,这个“第一人”的名头争论很大,我们暂且放下,至少沙孟海先生认为文人篆刻不提米芾是不合适的。仅故宫藏的禇遂良摹本《兰亭》,上面的米芾跋,他就连续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这么多印,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6)

(米芾的长跋)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7)

(米芾众多的私印)

但不管米芾盖再多的章,从李世民到米芾,从唐至宋,这些印章大多还只是鉴藏印,其作用还是鉴定书画作品真伪或确定所有权的印,这跟书画作品本身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鉴藏印,而没有文人或书画家的落款印,所以,你看,在那个时期,就算极著名的画家如吴道子、书法家如欧阳询,诗人如李白,词人如苏轼,大家画画,写字,作诗词都落款署名,却并不盖章。

盖款章是后来的事儿。最早的落款印是杨凝式所书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钤盖的“凝式”印,如图: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8)

(“凝式”)

落款印当然跟鉴藏印不一样,落款印是盖章者在本人创作的书画作品上加盖的印章。

落款印很重要,因为它间接催生了文人篆刻,因为文人要在自己的作品落款中使用印章,落款章不出色,对于文人本人来说,是极丢面子的事,因此,他们开始追求落款章的艺术性,并尽量讲究它与书画作品的统一协调。

又因为落款印可以尽情表达作者对自己书画作品的情感、志趣等内容,使落款印逐步向闲章发展,由此出现了各种“词语印”,印章的内容从此丰富了起来,既不受官印官职内容的限制,也不受所属权内容(比如名章)的限制,同时也不受鉴藏印的语句限制(比如某某收藏,某某鉴定等),后又因篆刻材料石质印材料的发现,文人们自己开始动手刻印。

所以,在石料出现之前,所谓的篆刻并不是完整的篆刻艺术(因为文人不亲手参与刻石),只有到了材料也成熟后的元明时期,篆刻才日渐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篆刻也因此以独立的面目走上了中国艺术的舞台。

所以,隋唐宋时期的印章史,很容易被后世印人忽略,但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也不少。所以,请大家不要忽略这段印章史,至少要注意以下几条:

1、唐宋印的特征,入印文字是小篆,或印面松散,或为叠篆匀满印;

2、蟠条印的来历;

3、鉴藏印的发展。

4、文人篆刻的萌生从宋末开始。

本周的十方汉印临本如下,请大家在学习篆刻史的同时,一定坚持临摹汉印。

61.大将长史(2.3厘米X2.2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19)

(大将长史)

跟上一方一样,大字和史字似乎占印面小了,而将字与长字似乎占印面大了。这也是西汉印里满白效果白文印的代表,注意留意与东汉印的区别。比如,它的笔画并不方正,并没有把印面空间全部塞满……

62.宜春禁丞(2.4厘米X2.4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0)

(宜春禁丞)

读的顺序是横向自右至左(有秦印风)。这方印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秦印,也有学者认为是西汉官印,汉初受秦官印影响,有田字界格。注意字的隶势,如禁字下部两个斜笔。

63.彭城丞印(2.5厘米X2.5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1)

(彭城丞印)

也是有争议的一方印,有人称之为秦印,也有人称之为西汉官印,田字格仍在。印字末尾的小尾巴很强。丞字左右两只小手,还取对称势,但右边外斜笔较长补右部字形空。

64.关内侯印(2.4厘米X2.4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2)

(关内侯印)

也是西汉官印,字仍然有隶势,篆书渐趋方折,田字格消失。印字小尾巴仍在。

65.军曲侯印(2.3厘米X2.3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3)

(军曲侯印)

西汉官印。十字界格不在,但隐约仍起规划格局的作用。印字末尾小尾消失。字形仍有圆势。印章的圆可用工艺磨的手段实现。

66.琅邪尉丞(2.2厘米X2.2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4)

(琅邪尉丞)

西汉官印。字形方中带圆。线条末尾皆取圆势。十字界格渐失。外部印形仍可以工艺形式做印。

67.新郑邑长(2.2厘米X2.2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5)

(新郑邑长)

西汉官印,注意邑字的末尾小尾巴与原来印字的相同处。空间渐趋填满,十字界格消失近于没有。但章法上还是各占地盘。

68.灵右尉印(2.3厘米X2.3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6)

(灵右尉印)

西汉官印,印面渐满,十字界格消失。印字末尾小尾巴仍在。各占地盘势有削弱状,灵字字形复杂,多占去了一线。

69.棘阳县宰印(2.4厘米X2.4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7)

(棘阳县宰印)

新莽官印。典型的5字印,印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占两字地位。注意刻新莽官印,有小篆结体,字形稍瘦长,符合黄金比率。

70.故且兰徒丞(2.3厘米X2.3厘米)

篆刻印章的正确方式(篆刻入门这一段印章史)(28)

(故且兰徒丞)

新莽官印,仍是五字印,丞字拉长,占两字地位。注意丞这个字在拉长过程中的结体是上紧下松的(这是小篆的特征,我们在实际写印稿时,可以用到)。

(【零基础学篆刻】之1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