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

我国自宋以来,把瓷窑分为官窑(官办的,瓷器主要供给皇家)和民窑(区别于官办)。比较有名的官窑有定窑(河北省曲阳县),官窑(河南省开封市),钧窑(河南省禹县),汝窑(河南省临汝县)!

民窑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磁州窑,耀州窑(陕西省铜川市),定窑,钧窑。南方四个,饶州窑(景德镇),建州窑,吉州窑,龙泉窑。自此耀州窑占有一席之位!

耀州窑的发源地——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十五公里处,属铜川市印台区辖区,是宋元时代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一千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景色,是古官同八景之一。

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1)

“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就连地面也是竖着瓷片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使人油然想起古罗马的城堡。”这是作家贾平凹对陈炉古镇窑洞群落的一段描述。 来到这座依山而建,路、桥、墙、屋顶、护栏几乎全部用陶瓷修建、堆砌的古镇,你会发现这里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的模样,无需门票,为数不多的游客沿着古拙的小道,或欣赏老宅前的雕梁画栋,或走进那一处处至今还燃有炉火的窑场,感悟古镇的生命魅力。

陈炉古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陈炉古镇因“陶炉陈列”而享誉四方,是中华古老名窑——耀州窑的发祥地之一,是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州瓷的烧造基地,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其耀瓷烧制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2)

陈炉镇烧制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四百年前的北周时期,后经唐、宋至明、清连绵不断。考古发现,陈炉有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30余处,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面积20多处,堪称“北方青瓷之都”。在古镇周边散存的古刹庙宇中,除常见的土地庙、关帝庙外,还有好几座是专门供奉瓷窑窑神的。此外,戏楼、碑楼、牌楼等古建筑群也散布其中,数量之多、之密叹为观止!

陈炉陶瓷文化创造了“3个之最”:一是陈炉陶瓷烧造历史长达1400年,炉火一直不断,创造了同一个地方陶瓷烧造时间最长的纪录;二是最为原始的烧制工艺“和土为坯,转轮就制”,成为古陶瓷制作的活化石和活标本;三是窑洞层层叠叠,罐罐垒墙,瓷片铺路,其陶瓷民居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尚古之风。

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耀州的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炉火生生不息,勤劳节俭的陈炉人把各种烧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或缺憾产品变成了建筑材料,用来建设、装饰自己的家园,久而久之,富有历史感、观赏性强、风格独特的古镇便形成了。陈炉窑洞依山排布,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瓷片铺路,富有油画效果,被誉为“脚下的艺术”;罐罐垒墙错落有致,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蔚为壮观。

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3)

此外,当地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就包括至今每年都要举办的祭祀窑神的活动,质朴的古镇居民敲响锣鼓,抬着精心准备的贡品,祈祷窑神(舜帝、老子、雷公)保护陶业兴旺发达,万民安康。如今的祭祀活动已经融入当地的文化旅游活动中,成为提升陈炉知名度,推广古镇品牌的重要举措。

为推进旅游名镇建设,铜川市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陈炉古镇景区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意见》。按照“恢复原貌,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群众参与,科学开发”的思路,在《陈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陈炉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陈炉生态保护规划》框架下,围绕“一心三街三带七片区”的旅游空间总体布局,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多方参与,全面加快陈炉古镇景区保护和开发。

近年来,陈炉不断推进古镇风貌保护,彰显陶瓷文化特色。比如2015年,陈炉古镇景区就加快推进瓷片路建设工作,修建古朴、庄重的剁墙防护道500余米,石护坡500立方米,过沟石桥2座,建设瓷片路2000平方米,在陈炉镇区各支巷道实现了瓷片铺路的全面贯通。同时,实施了古镇风貌“石罅玉柱”景观恢复、“四堡撑天”之北堡子恢复三期项目。此外,还将建立文化遗产档案138个,并积极申报2016年度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其中《陈炉窑址泥池及其附属遗迹本体保护工程》已经在国家文物局立项,其设计文本也已通过陕西省级专家评审。

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4)

“2016年,将稳步推进陈炉古镇民俗风貌保护项目,将以陈炉镇区为核心,把周边的古窑炉、古民居、古门楼等遗迹以及古树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保护,不断彰显陈炉古镇陶瓷文化特色。”。为增强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今年还将启动陈炉窑陶艺民俗园建设项目。该项目将通过改造十五面窑,建设集陈炉陶瓷发展史、传统制瓷流程、陈炉陶瓷精品展示与陶瓷创作体验为一体的陈炉陶瓷文化互动区,更好地突出古镇的陶瓷特色。

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5)

  

  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4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中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

耀州窑在今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创烧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金、元后逐渐衰落,明代断烧。现有考古调查显示,自金代开始,耀州窑瓷业重心逐渐向与其相距20公里处的东部山地立地坡(今陈炉镇立 地坡村)转移,后又经上店(今陈炉镇上店村)转至今陈炉镇区延续至今。故而,今耀州窑陈炉窑址包括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

  明清时代,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镇民800户,俱业陶。县志记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同官八景(济阳夕照、仙洞朝霞、姜祠清风、瀑泉飞雨、三山春雪、二水冬冰、高峰连云、炉山不夜)之一。古人赋诗赞曰:“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这是当时陈炉瓷业繁盛的真实写照。陈炉是继古耀州窑后西北地区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素有“渭北瓷都”之称。

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6)

  陈炉三大窑场总规模合计近20平方公里,发现陶瓷烧造区34处,其中陈炉窑场12处。 今陈炉旅游景区规划范围近2.5平方公里,基本框架是以陈炉四堡山梁为界括进地域,包括了陈炉镇区和主要风貌区。景区总体地形像一口大盆,四堡及四周山梁为“盆沿”,沟谷底地为“盆底”,四周山地中部坡势稍平缓处居民区和生产活动密集区为“盆帮”。

  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古窑场遗迹遍布镇区,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构成了陈炉古镇独特的具有油画效果的古镇风貌,民食民膳和民俗风情也是自成体系,二十世纪陶瓷工业遗产与故窑场遗迹古今交织,瓷坊陶吧星罗棋布,古老耀瓷制作技艺仍在眼前展现。这是一个能满足各个不同文化层次、雅俗共赏、各得其乐的理想休闲旅游目的地。

  2006年,陈炉古窑址已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陕西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陈炉古镇诸多荣誉称号中目前最为耀眼的四块金字招牌。

  

  明清之际,全国各地都有当地的八景,当时的“同官(即今铜川)八景”之一炉山不夜便是反映当年陈炉瓷业的兴盛状况。清代陈炉也有“陈炉八景”,一直流传至今。所反映景观有的已不存在。

  

  第一景,炉山不夜。指当年陈炉窑场瓷业兴盛,炉火昼夜不熄。陈炉瓷业烧造规模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此景今已不存,古镇景区专管部门正在策划用现代科技再造恢复这一景观。

第二景“泥池水镜陶容生”,指当年为制瓷用泥量大,泥池多,总体规模宏伟。今古泥池遗迹犹在,保存完好,可看出当年盛况。

第二景“石罅玉柱丰年兆”,指陈炉方泉,常年流水不断,地 势背阴,天寒结冰,似玉柱悬挂石罅。今方泉仍在,景观不减当年。

第三景“层洞错杂宛花城”,指陈炉民居特点。陈炉旧民居都是窑洞,皆依“盆帮”而建,上边一家的院落是下边一家的窑顶。群居成片,远看层层叠叠密如蜂房,又如花城。

第四景“四堡撑天遥相望”,指陈炉四周山梁上的四堡:北有北堡,西有崔家堡(又称西堡),南有南堡,南堡的西边永受村顶是永受堡。这四堡都是明代修建,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四堡遗址今犹在,基本可见当年景观风貌。

第五景“周陶宗古迤长兴”,反映当年陈炉制瓷技艺源远流长,从创烧之年一直流传不衰。今此景可用陈炉西社窑神庙代替,西社窑神庙相关记载最能反映陈炉制瓷年代之久。西社窑神庙虽毁坏严重,但旧址仍在,可恢复建设。

第六景“古刹密集琼云护”,指当年陈炉庙宇众多,今大多不存,最著名的清凉寺遗址还在。

第七景“烟霞彩屏话丹青”,指的是陈炉独特的罐罐垒墙民居风格,家家户户都用烧瓷废弃的装烧匣钵或瓷罐等垒成院墙,密集成片,远看好似一幅优美的丹青画卷。此景今日仍在,且是目前最为众多游客叹为观止的古镇景观,堪称陈炉一绝。

 

陈炉古镇看什么 炉山不灭(7)

陈炉古镇陶瓷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巨镇的活化石”。千百年遗存下来的古窑场、古制品历历在目,古瓷残片俯拾皆是,罐罐垒墙随处可见。在这里,可尽情领略黄土高原的深厚气息,可细细品味陶瓷艺术的古朴凝重,可切身感受窑洞文化的风情多姿,可心领神会建筑艺术的匠心别具。

最新考古发现,陈炉现有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34处,古窑炉120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层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被誉为“北方青瓷之都”。

在绵延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一是陶瓷烧造历史长达一千四百年,创造了世界同一地方陶瓷烧造时间最长的记录;二是“和土为坯,转轮就制”一转就是千年,生产工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属最原始的手工工艺;三是“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建筑风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陈炉人与陶瓷为伴,形成了瓷韵浓郁的民风民俗。陈炉饮食制作精细,风味独特,陈炉古镇特色美食有:酸汤饸饹、泼面、龙柏芽、猪头肉等。

 陈炉的酸汤饸饹可是一绝,有稀、煎、汪之特色。用的面是麦子面的,不是荞面,特点就在酸汤,汤中放入自酿的粮食醋及各种香料调和,浇上猪油臊子、撒上葱花蒜苗,就是一碗热腾腾、香气扑鼻的饸络。

陈炉古镇的秦腔、社火、秧歌等民俗文化丰富多样。铁链拴窑神、雷公造碗等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古代庙宇密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陈炉曾经人才辈出,清康乾盛世时,有史料可查的有5名进士和5名举人。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二方面军也曾驻扎陈炉镇。

用文化的标尺丈量陈炉,才深知它的博大与精深;用旅游的眼光审视陈炉,才能感悟到它的情趣与价值。用发展的角度考察陈炉,才能感受到它散发出阵阵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