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终极解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身伴猛虎)
网图,侵删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
影片于2012年的纽约电影节全球首映,在第85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
随着时间流逝,愈发显现经典之光。
那么,这部电影好看在哪儿呢?
1.情节设置:倒叙之后的异峰突起一部好的电影,必然要有一个好的题材,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情节和结构表现出来。
这部电影的结构,并非独特,然而恰到好处。
电影总体上采用的是倒序手法,开始时候是作家和成年派的交谈,以此为引子,由几个简单的问题引申到派的亲身经历,而在此过程中,作家提出的话题慢慢引起派的兴趣,叙事开始进入派的回忆。
电影的绝大部分是派的奇幻漂流,漂流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回忆部分都有完整的交代。
最后视角转回现在,以作家和派的谈话结束,并由派自己揭示了另一种结局,发人深省。
从影片的叙事来看,其重心和看点集中于派的漂流过程,这一部分最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无论是在情节起伏、故事走向,还是情景模式、奇幻风景,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当倒序结束,视角回归现实时,故事并没有如常规一般结束,而是异峰突起,派自己讲述出别样的结局,而另一版本的漂流并非奇幻,而是残酷。
这样的转折,顺承之前的过分奇幻而近乎虚幻的经历,又自然而然的娓娓道来,自然而显突兀,笔锋一转,摄人心魄,正如冰山一角,其下掩盖着惊人的内幕。
正是这开放式的结局,使作品更具魅力,避开了常规倒叙的单调。
网图,侵删
2.致敬经典:漂流历险题材的创新表达牛顿说他所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大,是因为他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这样的说法,不仅适用于科学领域,文艺界亦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很明显的借鉴了两部经典文学名著,它们是《老人与海》和《鲁滨逊漂流记》。
对于这两部著作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接下来简要地谈一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前者的借鉴和创新。
派的漂流过程基本上是和桑迪亚哥相接近的,孤身一人,茫茫大海,一叶扁舟,艰难困苦,遥遥无期,终于历尽磨难,重回海岸,然而均有失落。
从海明威的语言风格和动画版的《老人与海》来看,3D技术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视觉效果方面实现了对经典在继承基础上的超越。
色彩绚丽,影像逼真,亦真亦幻,让人震撼。
网图,侵删
海洋中的种种奇景,无论是朝霞还是落日,无论是积雨云还是暴风雨,无论是星空还是海底,无论是疾驰而过的鱼群还是越水而出的鲸鱼,都给观众以全新的震撼的视听享受。
少年派的漂流经历,继承了以往的漂流历险题材。
少年派突遇海难,漂流海上,其境遇和心境,搜集材料制作简单的工具,意外得到的弥足珍贵的物资,越用越短的铅笔,凡此种种,同《鲁滨逊漂流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除了继承,还有创新。
与《老人与海》相比,情节冲突不再是老人和大马哈鱼之间的搏击,取而代之的是少年派和老虎之间的试探、争斗、相容以及同甘共苦。
桑迪亚哥的出海是老渔民对自身的挑战,少年派的漂流是少年对信仰的求索。
与《鲁滨逊漂流记》相比,孤独的境遇不再是荒岛余生,而是无垠海洋中的求生。
3.哲学意味:故事中的故事,人性与兽性的交织与斗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糅合了多种审美需求,或者可以这么说,电影中存在着多重文化元素,满足了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观众需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美味的让人一看惊艳一品难忘的拼盘。
喜欢画质、风景的,能在片中看到美轮美奂的奇幻景象。
热衷剧情的,可以沉浸在少年派刺激多彩的历险。
爱好猎奇的,也会相当关注海洋中的人虎相处,静谧诡异的食人岛。
痴迷推理的,会从第二个故事的破绽推导出第三个故事。
当然,在这个拼盘中,最鲜明的特征是影片一以贯之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维。
派童年的时候,他所生活的环境,信仰的宗教,上学的经历,给老虎喂食的尝试,都表现出象征的意义。
派的生活环境宗教气氛很浓,这在潜意识里能激发起派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影响到派的思想。
当他在海难夜里独自一人偷偷跑到甲板上看暴风雨时,可以看出他对造物主的赞美。
当他漂流在海洋再遇暴风雨时,派口中呼唤的是“上帝”,由此可见,这其中是有派的宗教潜意识的。
网图,侵删
派因为自己名字的谐音不雅,经常受到身边同学的嘲弄,最终给自己起了“π”这个名字。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阐释自己名字的独特意义,少年派当众在教室黑板上写出小数点之后长长的一串数字。
正因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使写满了整整一黑板,少年派也不能求的最终的结果。
故而,这样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蒙上一层无限求索、不断循环的哲学意味。
结尾处,派叙述的第二个故事版本,厨师、母亲、水手分别对应第一个版本中的鬣狗、猩猩、斑马,而派自己是老虎。
也许可能你还不能接受第二个残酷的故事,但是整部影片的叙述中的伏笔,均指向这样一个真实的残酷的血淋淋的真相。
影片展现出表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与理性、人性和兽性的博弈。
第一个故事用去了绝大部分篇幅,然而却是第二个故事的隐喻,人在感性中接受的是前一个和谐友爱的故事版本,而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没有动物的故事才是直指人心的震撼所在。
两个故事结合起来看,才能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哲学思想。
我们可以认为派的整个漂流过程是对信仰的追寻,少年时期,他便是一个同时信仰三个宗教的教徒,这么一番海上历险可以说是派继续自己的宗教热情而艰辛求索。
我们不能明确的指明派的信仰究竟是什么,他有对上帝的敬服,也有在暴风雨来临时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这番对神的质疑。
这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思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信仰,哲学的终极意义是如π一般无限的,而问题在于,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当保留有对信仰的追寻,而非忽视和漠视。
网图,侵删
我们也可以将派和老虎的区别视为人内在的善恶之分,第一个故事里派和老虎的你争我斗、摩擦竞争,可以视为人在内心善意和恶念之间进行抉择时的挣扎,人性与兽性的斗争。
当救生艇抵达海岸时,老虎帕克毫无眷恋地离去,也许是从反面来象征人们最终对善的选择。
影片的原名是《Life of Pi》,而非翻译过来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由原名来探究,其中也是内涵丰富的,life既能表示生活,也可以表示生命。
正如影片展现的是,派的漂流不仅仅是他自己漫长人生中的一次生活经历,而且是极端条件下生命的生存考验。
生存或者毁灭,面对这样一个极为严峻和现实的问题,究竟要做出怎样的抉择?
是厨师一样的穷凶极恶,是母亲一般的义正言辞,还是派那样忍无可忍勇猛出击?
在极其艰苦的境地,宗教教条的束缚,生活习俗的影响,善良美好的愿望,抗争求生的本能,在故事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各自发声,引人深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堪称一部哲学电影的佳作,值得我们学习。
一部好的电影,不能单单是技术流,一定需要思想内核突显闪光点。
痴迷于科技制造的幻境而没有人文的情怀,空有情节的张力而没有思想的力度,徒有豪华演员阵容而没有内涵的厚重,是无法产生经典之作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