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名单出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最近有个新闻,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实际上,大学排名这件事本来就充满了误导。我的朋友、著名投资人、析易船舶总经理汪涛写过一篇文章《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此提出了许多洞察。
首先,你猜世界大学排名最先是哪个国家开始搞的?回答是中国!以前虽然也有很多排行榜,如美国的US News(即《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英国的THE(即《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排名和德国的《明镜》排名,但那些都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排名。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提出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Shanghai 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是第一个把全世界所有大学放在一起排的。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有积极性?因为1995年和1998年,中国推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呢?因此在985工程提出的当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就开始研究这样一套方法,2003年提出了ARWU。
有趣的是,因为这样的评价体系高度影响世界上各个大学的话语权,所以其他国家迅速跟风也开始搞世界大学排名。包括英国的THE排名和QS排名、欧盟的U-Multirank排名、美国的UW News排名等等,其实它们都是在中国的ARWU之后提出的。中国意外地引领了一次世界潮流。
下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排行榜对社会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这取决于指标的设定。
比如说,将设定的很多学科综合分数作为考核指标,对一些小而精的学校就是不利的,如我作过博士后的普林斯顿大学和我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果一个大学重视这个排名,就会努力去补齐缺少的学科。但是,补齐学科对这个大学真的有价值吗?它本来应该由大学的负责人决定,但如果存在一个外部强加的考核指标,大学负责人就没有选择余地了。
因此汪涛指出:大学如何才能建成世界一流,这个问题难道不应该是各个大学的负责人最需要研究和考虑的问题吗?但是,现在的大学排名,并不是在帮助各个大学负责人思考如何建设一流大学,而是代替大学负责人把这个活干完了,各个大学负责人“只要”并且“只能”照办。
那么什么是好的指标?大学负责人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和思考,才应该是好的指标。而这个指标完全不在现有各个大学排名的指标选择中,由此造成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后果。
现任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Yan Christina ZHANG),搜索这个名字可以找到一大堆张巘博士到某校指导双一流建设的报道,往往是校长、副校长亲自接待。
张巘博士其实可能还不是博士,只是在读。百度百科显示,她是英国拉夫堡大学在读博士生,2006年毕业于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淮阴工学院是2000年由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淮阴职工大学合并组成的二本院校,拉夫堡大学也不是特别著名的大学。从这样一个背景出发,频频指导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怎样的一种魔幻现实主义?
汪涛还举了一个例子,许多排名中有国际学生占比的指标。如果一个学校在世界上声誉卓著,就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留学,这本身是好的,但这是学校建设好的附带结果,甚至都不是直接结果。把它作为考核指标,后果就是许多学校不是走正道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是拼命拿更优厚的条件来吸引国际学生。例如某些大学的“学伴”制度,就是近年来著名的丑闻。为了刷排名刷到了有损国格的程度,这难道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吗?
有个词叫做“鲦鱼效应”,说的是有一种群居的鱼类叫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整个鱼群同步游动。然后德国动物行为学家霍斯特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切除,让这条鱼失去判断能力,行动也发生紊乱,结果是什么呢?其他鲦鱼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现在我们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这种无脑的鲦鱼效应。这是一个双向作用形成的过程。一方面,只要具备领头鱼的地位,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很多大学也极力想要摆脱自己现实中的不利地位,因此选择尽可能容易操作的大学排名就有内在的动力。这样,一个指标越是只要花钱就可调整,就越容易受到市场欢迎。受欢迎越多,反过来又会强化这类容易操控的大学排名。
因此汪涛建议,应当设立一票否决制,对于中国的大学,只要采纳任何国外商业机构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作为大学建设工作指南的,一律将所有考核分数清零。否则,中国大学建设不是走向世界一流,而是越来越去跟随那些无脑的鲦鱼。
汪涛还指出,现在的双一流建设很大程度上成了“限量版会员证”。一旦相关的标准建立,各个大学根本无暇关心标准本身是否合理,只得拼尽全力去争取拿到这个“限量版会员证”,为此不惜进行不同学校的合并、专业的调整、花费巨大的金钱和时间精力做工作等。甚至一些好不容易申请到的博士点,因为进入考核评分较低不得不大量关掉。这对社会整体真的有好处吗?
在这方面有个有趣的对照:1980年代,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圈定了50多个可以生产彩电的企业名单,只有它们有资格生产彩电。
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建成
但是到今天,当年的名单中只有极少数企业生存下来,绝大部分品牌都消失了。今天还在辉煌的,大多是最后一批进入的。TCL现在是世界市场份额第三,但它根本不在当年的名单中。
这个案例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大学建设,但它多少给我们一些启示。如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的最终结果只是固定了一批大学的地位,其结果就只是阻止了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兴大学的崛起,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进步。这不仅不能使中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而且是走向反面:阻止中国出现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