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创制的攻痰方剂(朱丹溪诊治痰郁)

朱丹溪诊治“痰郁” 的法则探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朱丹溪创制的攻痰方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朱丹溪创制的攻痰方剂(朱丹溪诊治痰郁)

朱丹溪创制的攻痰方剂

朱丹溪诊治“痰郁” 的法则探讨

衣标美, 潘桂娟

朱丹溪(1281年-1358年) , 名震亨, 字彦修, 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 ; 经后人整理的著作有《丹溪心法》《金匮钩玄》《 丹溪治法心要》《 丹溪纂要》《 丹溪心法附余》 等。 朱丹溪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 和“相火论”; 以气、 血、 痰、 郁为纲, 诊治内伤杂病;

提出“六郁” 学说, 尤其擅长诊治“痰郁” 所致诸种病证, 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六郁” 学说开创了郁证病机研究的新阶段,对郁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1] 。 其中所论“痰郁” , 与中医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眼科、 喉科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且与现代西医神经、 精神、 循环、 呼吸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有关,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甚至导致多种复杂而难治的病变, 应当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2] 。

笔者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 检索到近5年探讨朱丹溪诊治痰证的文献42篇, 论及痰证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及后世临床应用等。 其中, 以“六郁” 为题的文献15篇, 多与临床各科具体疾病的病机分析相关,或“六郁” 同论, 或以气郁为重, 未见治则治法方面的专题论文。 其中, 以“痰郁” 为题的文献1篇, 主题是“痰郁” 在妇科疾病中的体现及诊治。

本文基于对朱丹溪原著的研读, 提炼和阐明其“痰郁” 论的内涵; 指出其治疗“痰郁” 的原则是顺气为先, 分导次之; 调理中焦, 实脾为本; 有形痰实,及时攻逐; 其辨证使用内消法、 涌吐法和逐下法治疗“痰郁” 所致病证, 并总结了痰证遣方用药的基本规律。 朱丹溪不仅提出了中医“辨证治痰” 的规矩准绳, 而且结合临床实践阐明了从“痰” 诊治相关病证的圆机活法, 开创了中医诊治痰证的新纪元。 兹就以上认识及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朱丹溪的“痰郁” 论

1. 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

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 指出“郁” 的病机为气血津液运化失常, 在体内郁结阻滞。 其弟子戴元礼释曰:“郁者, 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者不升, 当降者不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此为传化失常, 六郁之病见矣” 。 朱丹溪综合六淫、 七情等致病因素, 将郁证病机分为气郁、湿郁、 痰郁、 热郁、 血郁、 食郁6类,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六郁” 学说 [3]333 。 朱丹溪所言“痰郁” , 是指人体脏腑“传化失常”, 导致痰生成并郁结于体内的病理变化, 并将痰郁结于体内所导致的诸种病证, 统称为“痰证” 或“痰病” 。

2. 痰郁中焦, 妨碍升降

朱丹溪指出:“凡郁皆在中焦”,“若夫血气两亏, 痰客中焦, 妨碍升降,不得运用, 以致十二官各司其职, 视听言动皆有虚妄” 。 痰浊易生成并郁结于中焦, 妨碍气机升降, 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例如, 朱丹溪在论“倒仓法” 时即谈到“胃居中属土, 喜容受而不能自运者也”。 饮食过量、 七情之偏、 五味之厚均可损伤胃气,使“糟粕之余, 停痰瘀血, 互相纠缠, 日积月深, 郁结成聚, 甚者如核桃之穰, 诸般奇形之虫, 中宫不清矣, 土德不和也。 成于中, 形于外, 发为瘫痪, 为痨瘵, 为蛊胀, 为癞疾, 为无名奇病”。 由此可见, 朱丹溪认为,“中宫不清, 土德不和” 是形成“痰郁” 的根源, 中焦“痰郁” 又必然影响脾胃升降而导致诸种病证。

3. 痰之为物, 无所不至

朱丹溪还明确指出了“痰” 的流动性和致病的广泛性。《丹溪心法· 痰十三》 中记载:“痰之为物, 在人身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无所不至”。 痰可郁滞在膈上, 在肠胃间, 在经络中, 在人身上中下成块, 在胁下, 在皮里膜外, 在四肢, 在咽喉; 以致“为喘为咳, 为呕为利, 为眩为晕,心嘈杂, 怔忡惊悸, 为寒热痛肿, 为痞隔, 为壅塞, 或胸胁间辘辘有声, 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 或四肢麻痹不仁”。 此言痰有“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无所不至”的特性 。

4. 痰生百病, 证候复杂

朱丹溪诊治诸病“以痰为重” , 强调“诸病多因痰而生” 。 在其著作中,广泛论及“痰郁” 所致各种疾病及其复杂的证候。 兹举例阐述如下。

咳嗽, 有“痰郁火邪在中” 者, 有“食积, 痰作嗽发热者” , 有“痰因火逆上” 者, 有“肺虚甚” 而“有痰者”。 喘, 有“胃中有实火, 膈上有稠痰” 者, 有“喘急有风痰” 者, 有“阴虚有痰喘急” 者。 哮, 有“专主于痰” 者, 治当“去风痰”。泄泻, 有“痰积” 所致者。 呕吐, 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 者, 有“胃中有热, 膈上有痰” 者。 恶心、翻胃、 关格、 呃逆、 伤食等, 多有“痰” 所致者。 嗳气、嘈杂, 均属“痰因火动” 使然 。

浊,“多有痰”,“肥白人必多痰”,“白浊即是湿痰” 。 淋,“皆属于痰热” 。 小便不通, 有“痰多” 所致者, 有“痰隔中焦, 气滞于下焦” 者。 疝, 有“湿热痰积,流下作痛” 者。 脚气者,“肥人加痰药” 。

头风,“有痰者多” 。 头痛,“多主于痰” ,“太阴头痛, 必有痰”,“头痛连眼痛, 此风痰上攻”。 头眩,“属痰, 无痰则不能作眩, 痰因火动” 。 眉棱痛,“风热痰, 作风痰治”。 痫证,“寻痰寻火分多少,治无不愈” 。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 亦有痰者” 。 怔忡,“肥人属痰, 寻常者多是痰”。 痓,“多是血虚, 有火兼痰” 。

腹痛, 有“湿痰”,“湿痰者, 凡痛必小便不利”,“滑脉多作腹痛” 。 心痛、 腰痛、 胁痛, 均有“痰流注” 。 痛风,“四肢百节走痛” ,“有痰” 所致者。 痨瘵,“其主在乎阴虚、 痰与血病” 。 手木,“是湿痰死血, 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 痿、 厥, 有“湿痰”所致者 [5]145-148,161 。

喉痹、 缠喉风,“大概多是痰热” 。 痰核, 痰凝结积聚而成,“或在颈, 在项, 在身, 在臂; 如肿毒者,多痰注作核不散”。

以上仅以“痰郁” 所致部分病变, 说明痰致病的广泛性和临床表现的复杂性。“痰郁” 的治疗原则

1. 顺气为先, 分导次之

朱丹溪指出:“人以气为主, 一息不运则机缄穷, 一毫不续则穹壤判, 阴阳之所以升降者, 气也; 血脉之所以流行者, 亦气也; 荣卫之所以运转者, 此气; 五脏六腑之所以相生相养者, 亦此气也。 盛则盈, 衰则虚, 顺则平, 逆则病” 。气为人体之根本, 气不顺则疾病生。 严用和云:“人之气道贵乎顺, 顺则津液流通, 决无痰饮之患。 而气结则易生痰, 而痰随气升降, 故痰盛则气愈结” 。 基于此, 朱丹溪提出了“顺气为先, 分导次之” 的治痰原则, 强调“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矣”。 例如, 中风“初得之, 即当顺气”,“治风者以理气为急, 气顺则痰消”,“痰涎壅盛者,治之必先理气为急” 。

2. 调理中焦, 实脾为本 朱丹溪受李东垣脾胃内

伤学说的影响, 结合临床实践, 提出“脾具坤静之体而有乾健之运, 故能使心肺之阳降, 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 是为无病” 。 若脾失健运, 则水湿津液停积, 凝聚成痰, 故言“脾为生痰之源”。 其在治痰时重视调理中焦, 强调“实脾土, 燥脾湿, 是治其本也”。

还特别指出:“大凡治病用利药过多, 致脾气虚, 则痰易生多” 。 其治疗脾虚痰湿内蕴所致病症时, 多以二陈汤为基础方, 方中常重用半夏、 茯苓健脾燥湿, 体现出以实脾燥湿为本的治疗原则 。

3. 有形痰实, 及时攻逐

朱丹溪治痰, 主张“顺气为先”“实脾为本” , 同时指出痰在体内郁结的危害性, 非常注重及时祛除体内泛溢、 郁结、 积聚之痰。 对于胸膈胃脘间郁结之痰, 朱丹溪常兼用或单用吐法祛之。 例如:“膈上痰, 必用吐” ,“在上胶固稠浊者, 必用吐” 。 朱丹溪亦重视下法祛痰, 其言“痰在肠胃间, 可下而愈” 。 针对肠胃停痰而创制的“倒仓法” , 具有吐、 下作用, 通过吐、 下而导痰外出, 其云:“病在上者, 欲其吐多; 病在下者, 欲其利多; 病在中者, 欲其吐下俱多, 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寡也” 。

“痰郁” 的治疗大法

中医学主要通过“内消化解” 与“导痰外出” 的途径, 祛除郁结于体内的痰, 具体分为内消法、 涌吐法、下痰法3类 [7] 。 其中, 以内消法最为常用。 这3类祛痰法, 在朱丹溪治疗痰证时, 均得以充分的运用。

1. 内消法

内消法, 是通过内消化解以消散和疏导痰浊结聚的一类治法, 是治疗痰证最为常用的治法。 朱丹溪在具体运用内消法治疗“痰郁” 时, 又有化痰、 消痰、 开痰、 导痰等具体治法如下。言“化痰”“消痰” 者, 是使痰逐渐化解消除的治法。 如眩晕、 呕吐、 嘈杂、 赤白浊、 痿证、 痛风、 胁痛、 腰痛等诸证, 因痰所致者, 均可以二陈汤随证加减治疗; 厥证挟痰、 痰积泄泻、 积聚痞块等证,可用化痰药祛除痰浊, 如二术、 竹沥、 海粉、 青黛等。 此外,《丹溪心法》 中还记载了许多具有化痰、消痰功效的方剂, 如黄连化痰丸、 搜风化痰丸、 利膈化痰丸、 辰砂化痰丸、 清膈化痰方、 清痰方、 消痰方、 枳缩二陈汤等, 这些方剂在痰证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后世治痰方剂的创制与运用提供了参考 。

言“开痰” 者, 多是针对痰气郁结、 闭阻气机的病证, 主张必先开痰, 或开痰、 理气同治。 如癫狂,“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治当镇心神、 开痰结”;积瘕,“大法, 咸以软之, 削以消之, 行气开痰为要”,“块在皮里膜外, 须补气药兼香附开之, 兼二陈”,“凡积病下亦不退, 当用消积药融化, 开则消” ; 耳聋,“少阳、 厥阴热多, 皆属于火, 宜开痰散风热, 通圣散、 滚痰丸之类” 。

言“导痰” 者, 多是针对痰气阻滞、 或痰随气逆之证, 以理气法与祛痰法并用, 疏导痰浊归其常道之法。 如痛风,“挟痰与气证, 当和血疏气导痰, 病自安”; 腹痛,“痰因气滞而阻隘道路, 气不通而痛者,宜导痰解郁” 。 朱丹溪临床常用“导痰汤, 治痰积流注” , 此方为二陈汤加天南星、 枳实, 可治“痰实为病”。 临床见“眉棱骨痛, 眼不可开, 昼静夜剧”, 妇人“躯脂满经闭者” ,“躯脂满溢, 闭塞子宫” , 均可选择导痰汤加减治之。

言“降痰” 者, 多是针对“痰之在中在膈, 不能以散不能以吐”[9] 者, 以顺气、 降火之法, 降下痰浊的治法。《丹溪心法》 中曾记载:“润下丸, 降痰甚妙” ,方中以天南星、 半夏化痰, 黄芩、 黄连降火, 橘红顺气, 共成降痰之效; 痰喘,“降痰下气为主, 以四磨汤或苏子降气汤”;“肺胀而嗽, 痰挟瘀血, 碍气而病,降火疏肝以清痰”; 癫狂, 痰火上逆者,“火则降之,承气汤”。

2. 涌吐法

涌吐法, 指以药物、 探引等方法, 以祛除停留于胸膈胃脘之痰涎, 开通痰实闭结的一类治法。 朱丹溪临证擅用涌吐法, 言:“凡药能升动其气者皆能吐”, 对多种“痰郁” 所致的病症, 专用吐法或兼用吐法治疗。 朱丹溪在临床运用吐法时,强调“虚者不可吐” ,“惟涌剂为难用, 有轻重卷舒之机”,“恐人不深造其理, 徒仓皇颠倒, 反有害于病耳”。 故施用时, 需细察患者体质及病情, 掌握用药之度。

有些病证专用吐法即可, 例如: 哮喘,“专主于痰, 宜大吐药”; 咳逆,“有余并有痰者吐之, 人参芦之类”; 小便不通,“痰多, 二陈汤, 先服后吐” ,“若痰气闭塞, 二陈汤加木通、 香附探吐之” ; 痫证有痰者,“大法宜吐, 吐后用平肝之剂”; 喉痹、 缠喉风,“多是痰热, 用桐油探吐” 。

吐法常与内消法配合使用, 例如: 中风“初昏倒, 急掐人中至醒, 然后用痰药” 祛除痰浊, 若“痰

壅盛者、 口眼斜者、 不能言者, 皆当用吐法, 一吐不已, 再吐” , 其举例“一人体肥中风, 先吐, 后以药” 。 暑证挟痰, 可“加半夏、 南星” 化除痰浊, 也“可用吐法” 。 关格,“有痰宜吐者, 二陈汤吐之, 吐中便有降” 。

3. 逐下法

下痰法, 指使用荡涤攻下之法, 使痰实从下而去以治疗痰实结聚的治法。 朱丹溪治痰常用下法, 治疗痰郁所致疾病专用下法或兼用下法。但在临床运用下法时, 朱丹溪明确指出,“必其人壮实” , 方可运用下法祛痰。 对虚人体内有痰郁结当下者, 朱丹溪先以食补之法, 后用下法攻逐。《格致余论· 张子和攻击注论》 曾记载罗知悌治一病僧案,患者平素黄瘦倦怠,“每日以牛肉、 猪肚、 甘肥等, 煮糜烂与之”,“察其形稍苏, 与桃仁承气, 一日三帖下之, 皆是血块痰积方止” ,“次日只与熟菜、 稀粥, 将息又半月, 其人遂如故”。 朱丹溪因此案,“大悟攻击之法, 必其人壮实, 禀质本壮, 乃可行也。 否则邪去而正气伤, 小病必重, 重病必死” 。

有些病证可专用逐下法祛痰, 如喘,“大概胃中有实火, 膈上有稠痰, 得食入咽, 坠下稠痰, 喘即止”; 劳证有痰,“消化丸下痰消气”;“太阴痰潮, 上灌七窍,两目瞪, 与小儿惊风之类同,下痰则愈”。

下法可与内消法联合使用, 如胁痛痰流注者,“用二陈汤加南星、 川芎、 苍术。 其实者用控涎丹下痰” 。 下法也可与吐法联合使用, 如“小儿急慢惊风, 发热口噤, 手心伏热, 痰热, 咳嗽痰喘, 此类证并用涌法吐之” ,“热痰主急惊, 当吐泻之” ,“狂病, 宜大吐下则除之” 。 下法还可同时与内消法和涌吐法综合运用, 如癫者, 痰结于心胸间, 当开痰结;痰迷心窍, 当下痰; 痰客中焦, 宜吐之。 痰核, 提出先用吐、下之法, 再用消法治疗, 其云:“凡人身上、中、 下有块, 是痰, 问其平日好食何物, 吐下后用相制药消之”。

朱丹溪在临床治疗中, 对内消法、 涌吐法和逐下法3类治疗大法使用灵活, 重视各个治法之间的综合应用, 同时明晰了吐、下法的施用禁忌, 对后世医家在痰证治法的临床运用上提供了指导。

治“痰郁” 方药举隅

辨证治痰, 是朱丹溪诊治痰证的基本原则, 贯穿于“痰郁” 所致各种病症的诊治中。 现仅就其遣方用药所体现的辨证论治原则, 简要介绍如下。

1. 辨证选方

综观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床实录, 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针对不同病证, 或对治痰基础方进行随证加减化裁, 或随证选用前人治痰经典方, 或辨证自拟治痰方剂。

朱丹溪以“二陈汤” 为治痰基础方, 言其“一身之痰都治, 如要下行, 加引下药; 在上, 加引上药”,“随证加减, 用之无不验”。 例如: 湿痰郁结或有寒痰, 用二陈汤; 热痰咳嗽, 二陈汤加炒山栀、 黄连、 生姜; 气痰咳嗽, 加天南星、 香附、青黛、青皮、 姜汁。

此外, 朱丹溪在论治痰证过程中, 还应用了许多成方和自拟方。 例如: 热痰, 用清痰丸、 清膈化痰丸、黄连化痰丸; 风痰, 用搜风化痰丸、 千缗汤; 气痰,用导痰汤、 涤痰汤、 利膈化痰丸; 食积痰, 用黄瓜蒌丸; 寒痰, 用小青龙汤; 惊痰, 用钱氏泻青丸、 牛黄清心丸等 。 这些都体现了朱丹溪在临证选方过程中对辨证论治的重视。

2. 因证施药

朱丹溪在临床上因证施药, 选药精当, 针对痰的不同性质、 郁结的不同部位辨证选药, 药味不多而切合适用。 兹举例如下。针对痰的性质用药, 如“湿痰, 用苍术、 白术; 热痰, 用青黛、 黄连、 芩; 食积痰, 用神曲、 麦芽、 山楂;风痰, 用天南星; 老痰, 用海石、 半夏、 栝蒌、 香附、 五倍子, 作丸服”;“治酒痰。 青黛、 瓜蒌; 治郁痰。 白僵蚕、 杏仁、 瓜蒌仁、 诃子、 贝母、 五倍子”。

针对痰郁结的部位用药, 如“痰在胁下, 非白芥子不能达。 痰在皮里膜外者, 非姜汁、 竹沥不可达。痰在膈间, 使人癫狂健忘, 宜用竹沥, 风痰亦服竹沥, 又能养血。 痰在四肢, 非竹沥不开。 痰结核在咽喉, 燥不能出, 入化痰药, 加软坚咸味药。 杏仁、 海石、 桔梗、 连翘、 瓜蒌仁, 少佐朴硝, 以姜汁蜜调丸,噙化之” 。 这些用药法则及规律, 在后世被广大医家参考和运用。

综上所述, 朱丹溪提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痰郁中焦, 随气升降, 可生百病, 证候复杂; 其对“痰郁” 的治疗, 以顺气为先, 以实脾为本, 主张及时攻逐实痰; 其辨证运用内消、 涌吐、 逐下等治疗大法,总结遣方用药的法则和规律, 实现了痰证理论的创新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朱丹溪的“痰郁” 论, 及其诊治“痰郁” 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不仅开创了中医诊治痰证的新纪元, 而且由于历代医家的持续传承和运用发挥而得以发展,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