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3)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4)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5)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6)

• 先生的经历与书印艺术

先生杨宝如,原名毓錱,字立葊,号江南小迂。六十岁後改号江南迂叟,八十岁後别号瞖叟。斋号:啸阁、励精书屋、亦隐庐、燕归来龛、三研斋。1914年4月1号出生於无锡东郊江溪桥怀德堂旧宅,属江溪杨氏东祠堂後裔。先祖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公元1111年在无锡建东林书院并讲学十八年。杨时之孙杨航曾为常州通判,任满後留居无锡鸿山後宅双板桥,後一支迁居江溪桥(江陂)。台湾学者沈映冬在其著作中提到:“江溪桥是杨时後裔最早居住地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沈映冬来访先生时曾经与先生讨论过杨氏宗谱事宜,此时先生已经卧床不起,而且经过战乱、文革,手边已无宗谱的实物资料,因此无法深谈,祗知道无锡江溪桥(江陂)杨氏宗谱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熊飞(先生曾祖父)纂修为止。(宗谱现藏吉林大学、日本、美国等地)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7)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8)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9)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0)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1)

先生少小聪颖、好学。受过新旧两种学堂教育。1925年无锡第三师范小学部高小毕业後,曾经师从许晋卿先生研学国学两年,打下了古文底子。1928年至1930年在无锡堰桥胡氏公学初中部学习,毕业後考入私立无锡中学高中部。1933年毕业後离开家乡奔赴南京,开始了一生的闯荡求职生涯。初到南京求职於南京建设委员会首都电厂,工作之餘参加香港大学函授学习,苦读三年毕业。1937年後,先生进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总公司工作,历任办事员、科员、秘书、总管理处管理师兼课长。期间因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再加上写得一手好字,受聘为公司总裁著名电机专家恽震先生的秘书多年。深得恽震先生的关爱与赏识,成为忘年之交,友谊长达五十餘年。解放後,先生参加华东工业部干训班学习後,分配到上海机修总厂工作。1958年奉调至上钢五厂筹建处工作,建厂後留厂工作直至1975年退休,回归故里无锡。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2)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3)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4)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5)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6)

先生一生多才多艺,追求至真,寄情艺术。诗、书、印无一不通,酷爱京剧、评弹。尤精於书法、篆刻。先生自幼秉承家学,得到父亲杨光熙①及姻丈张守彝②的启蒙与影响。学龄时书法受业於江阴缪海岳③、吴江陈天一④两位老师,先生有志学书便始於初、高中这个阶段。据先生自述:“在小学时字写得很蹩脚,那时八房的毓珊哥字写得最好,经常吃‘甲’,我大概‘丙上’‘丙下’之间,能够吃‘乙’就算了不起少有了。但我管它甲乙丙丁,毫不在乎。等到在初中时缪海岳先生说我的字很有骨子,将来一定在书法方面有成就,於是自己才对书法看重起来,那时是学的赵字《福神观记》。在初中时写字比较认真。後来到高中,国文老师陈天一,对我的字很赞许,由於他是写北碑的名家,我就对碑学也发生了兴趣, 开始想到要写写隶书和魏碑。总之,在初高中时期,我对写字是爱好而有兴趣的,书法当然是全班的数一数二。”(见先生《与大宁书》)自此开始,先生悉心学习研究先秦两汉以来各种书体,走上了一生锺爱的书法之路。据先生自述:“书法早期致力鸥波、北海,旁及二王、怀素。……篆刻方面,自十二岁起,以家藏印谱临摹汉铜印开始。”(见先生自书《书法简历》)抗战时期,先生在昆明从吴门郑伟业⑤研习篆刻。其时的昆明以及西南,文化艺术名人汇集,先生得以向徐悲鸿、于右任等大师请教书法、篆刻,并承蒙于右任先生嘉许、获得于先生所书印谱题签。抗战胜利後,1946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性第一次书法竞赛上,先生的书法作品经评判列入职业组第四名,並获优胜纪念奖状。五十年代,先生又受教於沈尹默、王福厂、马公愚等先生门下,真、草、隶、篆以及篆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先生自述在书法上“五十以後对商契文字及章草有所偏嗜”(见先生自书《书法简历》),在篆刻上则“对明、清以至近代各开宗立派的大家钦慕尊敬,但並不专攻一家。……所以祗求欣赏诸家特长,例如让翁之流动、黟山之挺劲、悲厂之新奇多样、缶老之浑朴自然、古泥散木之巧於章法安排、宋白元朱之刀法细密精工,都喜爱而师承其法,不求有升华为自己面目的奢望。” (引文同上)先生在书法、篆刻上不求闻达,祗求滋养,因此对於各种书体以及各种印风都是悉心研习,以求进益。六十年代开始,先生热衷於碑帖的收藏与考证,学习研究、融会贯通,艺事日进。退休後定居无锡,读帖、写字、刻印不辍,创作进入了又一鼎盛时期。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上海市、江苏省以及全国和国际性的大赛并获奖,作品发表於《书法》杂志、《书法报》《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评展作品选》《中国当代书法作品集》等。作品多次为国内的省、市博物馆和碑林以及日本、美国的友好城市收藏。先生1962年至文革前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文革後是无锡西神印社筹措创办人之一,首届西神印社副社长(後为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7)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8)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9)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0)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1)

• 先生的为人与育人

先生晚年定居无锡,虽然以书、印自娱,但德艺之名不播自远,请益求教、请书求印者纷至沓来。据先生好友书法家周稚云先生回忆:先生总是“善待艺友、弟子,谦逊谈艺。凡请书求刻者,无长幼、官民、贫富之分。常诫曰:‘慕名而来,不使败兴而归。’‘作品不可草率,悬之堂室,优则优宣传,劣则劣宣传,宜慎之。’”(见周稚云《太湖吟芳德、西神志雅风——悼杨宝如先生》)在这些请益求教者中,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於1983年春经无锡古籍书店糜本鉴先生介绍得以追随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经一年又蒙先生青睐得列门墙、为先生入门弟子。可以说是倍受教诲近二十年,师恩深重,没齿难忘。初从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我几乎可以说是个白丁,但先生不以我为愚,每周日(定期)为我指导。一开始,先生就拿出自己多年积存的书法、篆刻资料供我选择(当时出版物非常少,我几乎没有什么字帖、印谱),而没有指定范围,先生对我说:“艺术学习要以兴趣爱好为方向,不可拘泥固执、墨守一途”,並说“艺术学习要以探讨商量的方法进行,师生之间应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与道路。”因此,每一次的教学指导都是我们师徒两人的对话探讨。我每次将临摹和习作呈上,先生总是会让我先陈述为什么选择这个?为什么这样临摹或创作?为什么又改换范本?每一次先生的提问,促进我不断地思考与反思,使我的思路与目标一天天清晰明确起来;而针对我的问题,先生的每一次的解答又使我一天天得到收益与鼓励。当时,我在学习古典作品的同时,对当代名家的作品尤其喜爱,也加以学习。先生並不反对,甚至还有些鼓励,並告诫我“学习艺术,不要轻易存门户之见、古今之防,祗要是好的东西都要学习参考,要像孙过庭说的那样‘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多年以後,我偶然读到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诗中“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两句时,马上就回想起当年在先生书斋中学习求教的情景,由此而生的体会与感悟更深於当日。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2)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3)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4)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5)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6)

1985年初,我在《书法报》上看到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恢复招收书法、篆刻专业本科生的启事,不免有所心动。随後的周日照例去先生的书斋,到达之後我刚要拿作业出来,只见先生摆了摆手说:“今天先不看作业”,随即指了指早已摊在书桌上的《书法报》说:“这个你看过了吗?”我表示已经看过了,但又表示想考但没有信心。先生鼓励道:“任何事情,你不去努力争取过,你怎么知道行不行?”於是,我去信美院索求到了招生简章,与先生仔细做了研究,招生简章上告知:专业考试科目为书法(篆、隶、楷、行)、篆刻、古汉语(古代文学、说文解字)、中国画,要求报考者必须先交五件报名作品,学院评审合格者会发给专业准考证,四月下旬可以选择赴杭州本院或国内其他地点专设的考场参加专业考试。先生将我的能力与程度对比招生简章上的要求一一做了分析评估,认为我有一定的希望,並说:“从今天开始,不必拘泥於周日上课的惯例,随时都可以来看作业。”在先生精心指导下,我提交了报考作品並如愿获得了专业准考证,接着,师徒俩又进入了新一轮紧张的备考阶段。时间很快到了四月下旬,我开始有了畏难情绪,认为全国有那么多的报考者,哪会轮到我?於是,我对先生说想放棄算了。平时一向以探讨商量为方法的先生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坚持,并且还担心我如果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他愿意来资助我赴杭州考试的食、宿、行的全部费用!我被先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最後的结果是天从人愿,我顺利地考上了美院,成为中国文革後的首届书法大学生,後来一直读完硕士、博士,同时在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留在了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成为书法专业的教师。1985年8月下旬,我即将赴美院就读,先生提议要为我庆祝並饯行,其时因为师母身体不好,所以由先生出资、地点放在先生好友无锡书法家庄瑞安先生家中,並由庄老亲自掌勺。两年後的1987年,同门师妹王丽芳也在先生指导下成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成为第二届的书法大学生。也是8月的下旬,我陪先生一起去王师妹家中赴谢师宴,先生在路上特意向我解释道:“你父母都在外省工作、家不在无锡,所以我要给你庆祝、饯行;王丽芳父母就在本地,所以这个庆祝、饯行我就不代劳了。”先生关爱於我,竟至於斯!至今每当我回忆起与先生相处的日子以及先生的高尚人格,都会联想到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後来,我结婚生女,一家三口在暑假、寒假时间,都会去看望先生,並将近作带去请先生指教批评,先生还是一如既往,直到2002年12月与世长辞。

今年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作为先生入室弟子,才疏学浅,竟不能作一美文以报先生培育之恩,真是惭愧之极,只能借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四句歌词以表一个做弟子的崇敬之心,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弟子 陈大中於杭州

2014年9月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7)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8)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9)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30)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31)

先生栉风沐雨一立就是千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32)

①杨光熙(1863-1938),字宇青,别号清溪庵主、迂翁。精擅书画。自幼得外祖父华翼纶亲授,曾以书画受知於张之洞,入两湖总督幕。出任过山东沂州府沂水县丞,任满後调回汉皋总办武汉三镇供给事。鼎革後与邑人廉泉、俞仲还、丁芸轩等人创办文明书局於上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