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表达了什么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
摄影:凌琦 亮室摄影学社学员
跨年之际,有幸随南京亮室2016年第4期摄影班的学员一起来到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的明长城遗址进行毕业创作。
天镇县境内明长城共68.5公里,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逶迤盘踞在该县北部的古长城,内堡外墩,峰堠相望,现存较完好33.5公里,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距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摘自天镇县人民政府网站)
遗址里,似乎总有一种强烈的气场笼罩着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也反反复复地回荡在你的耳边: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无非还是那: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变迁与更迭
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
长满了杂草的长城,支撑着那虚弱身躯,抹去一夜间的尘土,迎来了2017年的第一个日出
孤树、烽燧如镇守边关的将士,手足兄弟、相依为命,几百年来一直坚守着他们从未丢失的“阵地”。
城堡、古树相依相随,如暮年夫妻,守护长城,共渡残生。
岁月侵蚀着长城,断壁残垣,就像一位古稀的老人,匍匐在荒凉的大地上,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思念的子孙。
小草与长城共存。长城巨大的身躯一生都在呵护着身边的小草。小草依偎着长城,四季变换着颜色,调剂着旷野中单调的“生活”。
远处的烽燧显得渺小,当年作用巨大,它以狼烟的方式迅速传递着各种战争讯息,保障着决策,保障着胜利。
镇守边关的军营大帐,早已失去了当年威风,飘扬的军旗不在了,威武的士兵没有了。但是,隐约可以听到戍边将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号令。
“战斗”开始了。长城上,“将军”挥舞着“令旗”,指挥千军万马,抗击着外来侵军。长城外,金戈铁马、战火硝烟,喊杀一片。
长城也和将士们一样,毅然用着自己的身躯阻挡着敌人, 虽已“遍体鳞伤”,但仍巍然屹立。
“战斗”结束了。将士们,疲惫着和衣而睡,时不时传来阵阵鼾声,天上的星星目睹了一切,它默默的转着、转着 ......
银河,舒展着身体,好似为长城安抚疗伤。
在长城的护佑下,大好的河山,伴随着夕阳西下,恬静安详。
富饶广袤的土地,蜿蜒曲折的河流,,养育着万代子孙。
草原茂盛,牛羊肥壮,中华民族赖以休养生息。
今天长城依然坚守着,他遵守着几百年前的承诺,年复一年,直至整个身躯融化到生他养他的大地上。
长城,百年岁月的洗礼,逐渐凋零,凄凉破落,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雄伟气魄。但站在他的脚下,仍有着一种傲骨的豪气和悲壮。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看着他,彷佛看到了“杨家将”“岳飞”和“戚继光”。
我们不要忘记长城,不要忘记了长城的历史和辉煌!
长城脚下的村庄,是当年戍边将士后裔居住的地方,生活依旧贫瘠。
和其他偏远地区一样,现代化社会的大潮,卷走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年轻人,人去屋空。
留下的老人,依旧过着往日简朴的生活。虽说艰苦,但他们心地善良,他们非常自豪,因为他们都有戍边英豪的先驱。
农闲时,村民们在家中自娱自乐,秸秆仍就是牲畜的饲料。
村里无处不在的牛羊,悠闲自在。文革时期留下的大戏台,再也等不到往日的辉煌了。
可以想像一下,当年红红火火、锣鼓喧天的“样板戏”是怎样一个演出的场面。
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
而村口的田园风光依旧。
让我们回到长城与银河的叙述中吧,岁月的变更是永恒的,长城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但是,在长城那悲壮、苍劲、行将消失的身躯里,更有颗强劲有力的“心”,自强不息的“魂”,他时刻激励着有良知的“中国人”,伴随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前进、继续辉煌。
借用 陈春啸《登长城》诗一首
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
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
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个地方: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明长城遗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