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很火的有哪些(继诗词读信后民歌火了)
传媒内参导读
来源:传媒内参节目研究组(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子木
现在最火的综艺是什么?不是消费孩子的“星爸萌娃”、不是只重颜的偶像养成、不是有隔靴搔痒之嫌的喜剧类节目,一股传统文化的清新之风正在当下的综艺中走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主打文化牌的节目突然刷屏朋友圈,一时之间,文化综艺被观众追捧,而在这类节目中,大型民族音乐真人秀节目《天籁之声》在音乐类节目中成为文化代表。
近日,《天籁之声》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党荣、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巡视员任乌晶、东南卫视总监陈加伟、海峡卫视副总监方少勇、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等嘉宾出席活动。
《天籁之声》北京研讨会大合照
对于《天籁之声》,嘉宾对它的综艺价值及文化价值进行全面肯定,它不仅被认为是一档优秀文化节目,深挖广拓、研究规律、做出特色,更是完成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用独特的奏鸣,鼓荡起更多、更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次有关民族音乐的不带偏见的“聆听”
近年来,选秀音乐节目的崛起,带领中国电视综艺进入了狂欢时代,同时,也造成了泛娱乐化、以市场为导向和逻辑的浮躁现象。流行音乐受到大众追捧,却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相当羸弱。在音乐节目的激烈竞争和一片热闹喧嚣的环境中,如何做到不流俗、不媚俗,坚持文化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显得弥足珍贵。
《天籁之声》的出现恰巧是喧嚣中一种难得的沉静,作为一档大型民族音乐真人秀节目,它以“原创 民族,创新 传承”的节目理念,使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天籁之声》独辟蹊径地将节目定位为向传承致敬,同时,在节目形式上创新,使它在当下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独树一帜。
《天籁之声》歌手龚琳娜——汉族
节目集合龚琳娜、腾格尔、萨顶顶、斯琴格日乐、戴荃、央吉玛、哈雅乐团、阿鲁阿卓、张惠春等15位各民族歌手,这些音乐人在各自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流行元素,打造出全新的视听盛宴。
从形式上看,《天籁之声》在原有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任务发布、歌手再创作等仪式感极强的方式,展现出对于原创民歌的一个完整的孵化过程,不同于以往同类节目。
因此,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音乐完全展示出其重情、重自娱、重意的音乐审美特质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风格。
《天籁之声》歌手腾格尔——蒙古族
在《天籁之声》舞台上,音乐大咖们演绎的民乐大都在保留其浓郁的民族色彩,同时进行节奏和呈现方式的创新,比如腾格尔的《蒙古人》、贺国丰的《神仙挡不住人想人》、戴荃的《落叶情》等等。他们打破了传统民乐线性审美,赋予其更丰富的层次感,提升了民族音乐在传播上的质感。
《天籁之声》歌手贺国丰——汉族
此外,《天籁之声》还通过灯光舞美以及时尚酷炫的节目包装向观众、向世界展示出现代时尚的中国风。节目更是将民族文化与综艺手段进行嫁接,用大众化的手段去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试图用音乐这种最具表现力的因素去让民族文化真正走进每个普通人的心里。
做这样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节目,在喻国明看来,是很有勇气的。在一个流行文化、娱乐文化占据人们视听的时代,它看到文化深层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把握到的是我们文化基因中大家都熟悉的部分,而这是最能打动人的。
它的尝试让业内看到,原来看似“小众”的民族音乐在《天籁之声》的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其实民族音乐与生俱来的魅力让一切所谓的小众变为妄谈,《天籁之声》正是给了大众一次不带“偏见”的聆听机会。
一种有情怀、有智慧、有价值的传承
无疑,在音乐类节目中,《天籁之声》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有别于音乐类节目,也有别于其他综艺节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
在评价这档节目时,胡智锋教授表示,它具备了“三个有”:有情怀、有智慧、有价值。
在诠释“情怀”时,胡智锋表示,《天籁之声》的音乐表达不是空无一物的,“而是出于内心的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的珍惜。”
《天籁之声》绝没有用喧闹博眼球,它安静、沉静,这就是一种情怀,要把民族文化最优秀的内核显露出来,并传承下去。
《天籁之声》HAYA乐团主唱黛青塔娜——蒙古族
正如曾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对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种特别难能可贵的精神内核,这也是《天籁之声》的智慧之处,当多数人认为民族音乐难以俘获大众,难以成为流行之时,它却高瞻远瞩,挖掘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文化、情感根源,让人们深刻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天籁之声》歌手阿鲁阿卓和山风组合——彝族
《天籁之声》的价值也在于此,它唤醒了我们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记忆,并用音乐这种大众的、流传度更广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党荣
在肖党荣看来,“如果说几年前电视文化节目的出现,是无意识的自发行为,那现在的《天籁之声》和《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就是理论上清醒之后的自觉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先行者和优秀代表”。
胡智锋教授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这种丰厚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载体,我们自身的文化多样性在未来恰恰是对整个人类的文化的创造创新和可持续性的保障。《天籁之声》带着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很值得期待它后面有更远的路去走,会产生更好的效应。
《天籁之声》歌手央吉玛——门巴族
一首文化自信的独特奏鸣
一档节目不光要在当下产生价值,对其影响力的判断,应该看它是否能产生更广泛、更持久的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在这一点上,《天籁之声》获得了一致的肯定。
之所以能具备如此的影响力,皆因《天籁之声》凸显出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意识正在大众中崛起,更让中国文化在走出去时有了全面的自信和表达方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认为,《天籁之声》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了文化担当。“现在我们电视平台基本上被市场的单一逻辑推动,有时候文化建设、文化建构的逻辑可能在里面起的作用比较小,但是现在《天籁之声》这个节目,是当前中国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无论是风格、唱法,和它体现出来的文化要素,都体现了一种文化担当。”而这种担当全来自于文化自信,而这样有着文化自信的综艺节目对当下的电视市场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这样有着引导作用的传统媒体中。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
喻国明认为,从大家对《天籁之声》节目的肯定也可以看出,文化寻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社会发展形成经济自信之后,培养文化自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文化自信”在当下有如此大的价值?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特别强调“文化自信”,他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进而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带着这样的精神标识,《天籁之声》一经播出,就引发强烈反响,尽管它成为文化类综艺的典型代表,但肖党荣指出,不要忘了“三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能忘了“我是谁”,也不拒绝别人好的东西,更要有长远的目光。
从《天籁之声》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它必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整合、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精神纽带,更是中国文化得以影响世界的文化产品。
为人民而唱、为民族而唱、为时代而唱,《天籁之声》正在用歌声开启一条新的道路,用独特的奏鸣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