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李白所写的《赠汪伦》,在我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学习过了。不过对于这种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当时的我其实并不是十分理解。

而随着年纪的增长,经历过离别之后,也就慢慢能够体会到始终描述的友人之间离别之际的那种淡淡的忧伤。

那么,在唐朝,唐人面临友人的离去,他们在送别的时候会有哪些送别的习俗?折柳相送大概是我们所熟知的,但实际上在这方面其实还有挺多其他方面的讲究。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1)

一、唐朝人送别友人时,会用哪些方式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1、首先是众所周知的折柳送别,柳同音“留”,代表的是对朋友满满的留恋

送别友人时,折柳相送,这其实是一个很早以前就有的传统了。因为柳的谐音同留有相近,所以呢,为了能够向友人传达自己对他的不舍之情,通常来说,都会选择折上一只柳条送给友人。

柳条可能要说,你们送别就送别喽,能不能别总是薅我头发啊!但是没有办法,谁让你的名字最能表达朋友之间离别之际的那种不舍之情呢?

唐朝因为受到自古以来折柳送友人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折柳相送在当时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送别手段。

李白在他的大作《忆秦娥》这样写到: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这里提到一个名叫“灞陵”,其实就是一个一直以来非常传统的友人送别地点“灞桥”。这个“灞桥”可以说是自汉朝以来友人之间折柳送别的专用地点。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2)

而唐朝人到底中了折柳送友人的毒究竟有多深呢?

据《鉴诫录》记载,唐朝有一位唐宣宗时期的官员名叫雍陶,某一天他 送一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远行,一路送到了城门外的时候,不舍之情反而一点都没有减少。

当时城门外面有一座桥,名字叫“情尽桥”,估计也是为了应景,所以给取了这么一个中二的名字,寓意就是送远行的朋友只能到此为止的意思。

雍陶听了,想起远行的朋友,心中更加难过,于是想起一直以来的折柳送友人的习俗,就在桥上写下了“折柳桥”三个字,并且为此赋诗一首: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不喜欢离别的雍陶就这样给桥换了一个名字为“折柳桥”。经过这么一操作,估计以后送别到这里的友人会更加地不舍对方了吧!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3)

2、送别友人有原则,不送到城门外誓不返还

送别友人除了折柳的习俗外,唐朝人还流行远送,不把友人送到城门外,注视着友人远去的背影,直到看不见,就誓不返回。

友人离去的时候,其他的朋友会为他举办一场践行仪式,这个仪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将友人送往郊外的时候举行的。

《太平广记》记载:“黄幡绰亦知音,上曾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之。绰既至,及殿侧,闻上理鼓,固止谒者,不令报。俄顷,上又问侍官:“奴来未?”绰又止之。曲罢,复改曲,才三数十声,绰即走入。上问何处来,曰:“有亲故远适,送至城外。”上颔之。”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4)

在这段记录中,因为唐玄宗有令找他进宫觐见,但黄幡绰因为在三催四请之下,依然没有准时出现在玄宗的眼前,使得玄宗火冒三丈。

等到出现的时候,玄宗问他迟到的原因,对方就回答说是因为在外面送别友人,送到了城门外才回来,所以才迟到的。

不管送人的事情是真是假,但是起码黄幡绰迟到的事情面子上是就此揭过,即便是玄宗心中有火也无话可说了。

但是这件事情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唐朝送别友人的时候,只要最后没有仓促决定和友人一同前行,送他到城门外自己再返回,其实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5)

3、击鼓敲出来的不是热闹,而是一种恨离别的氛围

在今天,敲锣打鼓要不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要不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庄重的气氛。

实际上在唐朝的时候,送别友人时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当朋友不走陆路走水路远行的时候,作为朋友的人就会选择在送别他时在一边击鼓相送。

唐朝诗人李郢在他的《画鼓》中对于击鼓相送友人有着这样的描述:

“尝闻画鼓动欢情,及送离人恨鼓声。两杖一挥行缆解,暮天空使别魂惊。”

在平常听到鼓声,从中体会到的是一种十分欢快的情绪,但是在离别之际听到的鼓声,却只能从中体会到离别的伤感。

所以在离别场景下,这种象征着离别的鼓声听起来就特别地招人嫌,急促的鼓声就像在告知双方,你们该分别了。

打鼓的棒槌一挥,意味着双方想要再一次会面可能就在很久以后。船上的缆绳一解开,双方就真正分别了。

所以,唐朝是送别友人时的击鼓,他们敲出来的不是热闹,而是一种恨别的氛围。

虽说这种击鼓相送友人的行为最早在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在唐朝的时候人们依然沿用这个风俗,是不是因为鼓声塑造出来的离别愁绪也是别的物件无可替代的,就像折柳送别这个仪式一样?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6)

在古代,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不管是分别后的再聚首,还是友人在路上的平安与否,都包含了太多未知的因素在里面。

不像现代,即便分别了,但是在这样交通发达的时代,想见一个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网络视频连线就可以达成。而想知道友人是否平安抵达就更简单了,一通电话一个短信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古人由于达不到这个条件,所以在离别的时候伤感的情绪也是最浓厚的,对于友人 一路平安的期望,全部寄托在他们的行为中。

用最美好的祝愿,给朋友送行,希望他一路平安。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7)

二、唐人送别,最重视的其实还是朋友的平安问题,所以求平安才是王道

1、古人行陆路,折柳相送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祈求友人平安的意味在里面的

上面说了,友人离别时,折柳相送是因为柳树的“柳”和留下的“留”发音相似,为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期望他们留下的奢望,才成为了一种在给友人送别时习俗的一种。

但是实际上,柳条的含义还不止如此。

我们都知道,柳树是非常容易存活的。

至今我都还记得,邻居家的大伯砍了几根比较粗壮的柳树枝围鸡笼用,结果几年过去,它们不仅完全存活下来,还成为了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所以,柳树因为极高的存活率成为了一种平安的象征。最后折柳相送除了可以表达留客的意味,还有想借此表达希望友人旅途一切顺利的意思在里面。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8)

2、友人行水路,平安问题也让人牵挂,水神船神齐上阵,求平安成为王道

行陆路,唐人用折柳来表示希望他一路平安的寓意,那么当友人行水路的时候,就要换一种方式的。

当时的人们相信水中有水神,船中有船神,所以,在击鼓相送友人之前,还有一项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祭神”。

唐朝诗人张籍在《杂曲歌辞》中提到了当时人们祭水神的场景:

“长干夫婿爱远行......春来未到父母家,舟小风多渡不得。欲辞舅姑先问人,私向江头祭水神。”

因为船小风多不能渡河,不想推迟归家的日期,就只能前往江头祭水神,希望对方还他们一个平和的渡河环境,保佑他们平安渡河。

而除了祭水神之外,唐人还有祭船神的行为。唐·段公路《北户录》记载:

“南方逐除夜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卜占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

用肉食祭祀船神,目的还是为了让整个旅途变得更为顺利罢了!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唐人有哪些送别习俗)(9)

总结:

其实不管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因为友人离去的不舍都不会有丝毫的减少。但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所以,在相关仪式完成之后,友人的离去依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当时的人们能够做的,只是给他们一场表达惜客的饯别仪式,以及带着最真诚的祝愿,期望他们能够一路平安。

离别总是令人不舍的,但是唐朝的这种丰富的给友人送别的践行仪式,却也是二人之间友情深厚的见证。

不管是生活在哪个朝代的人,一辈子中总会体会到离别的滋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带着最美好的祝福或者接受最美好的祝福,期待下一次相聚的时刻。

参考资料:

《太平广记》

《北户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