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1)

怀素狂草之狂并不是酒后的放肆,是运用笔法、结字、墨法、章法等书写异于前规的狂妄,是佛家解构了建立在儒家基础上的唯美书风的佛性表达,更是苦修、自律的结果。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2)

怀素在未出湖南时就有“绿天庵”“笔冢”的传说,但不管传说是真是假,有一点是肯定的,怀素在书法上的修行是艰辛的,是持之以恒的。刘熙载《书概》中对草书的认识;“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移人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因此,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赞曰:“楷法精深,特为真正。”尤其是在《自叙帖》中线形的有序“纠缠”,犹如“飞鸟出林”,少有无理的碰撞,显现了作者在点画的形质、布白分割上的高超技艺,这是长时期精心锤炼的结果。尽管在线形上理性地表现为相对的稳定,但这恰恰是促成了怀素风格的形成,也即书风稳定、成熟的标志。今人大草往往点画过于破碎或纠缠,一团乱麻,犹如在玻璃窗上乱舞的无头苍蝇,以至于错字连篇,而且风格术统一,在仿作中,往往生搬硬套,导致一件作品中,头续过多、笔调杂除,气息胜乱,因此,刘熙载云:“长史、怀素皆祖伯英今章……张长史悲离双用,怀素悲喜双遣……旭、素书可谓谨严之极,或以为颠狂而学之,与宋向氏学盗何异?”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3)

《自叙帖》用笔在动作上的夸大最明显异于“二王”,但从点画的起讫来看仍是精炼的、干净的,几无杂质。运笔中,大量运用空中的“藏收”。所以,何绍基《跋板桥书道情词》:“山谷草法源于怀素,怀素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因此,即便是狂野处,也是笔道收紧,线性凝练,一无松散之意,且趣味盎然。米芾《海岳名言》讲:“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在对待草书之法的问题上,刘熙载讲得最为客观,云:“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与篆隶正书之意法,有对待,有旁通;若行,固草之属也。”今人用笔则过于狂野,没有精微处,不耐看,点画中“杂质”多。由于受“二王”等他书的干扰,起讫处游丝纷杂过多,败露之状明显,大大削弱线形的整体感、力度美,可谓“败絮”丛集。草书的章法特征往往注重情理的自然结合。古人讲,笔墨无情,但作者可以运笔摄情。情绪的冲动往往需要积累,而非一气冲天。《自叙帖》通过长时间的笔墨铺垫,才出现“戴公”处的冲动,充满“画意”。因此,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如果“戴公”二字出现得太早或太前都是不合常理的,更不合情理。今人草书往往一开篇就是冲动异常,导致后文索然寡味,正如歌者一开始“起调”过高,最终导致唱不下去的尴尬。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4)

不过《自叙帖》在草书的创作上无论技巧,还是作为一种书法的境界,都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作为一种书写的境界,有人把它冠之以“狂禅”之“逸”。当禅宗废弃了这些外在的宗教形式后,它便失去了作为宗教组织的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想,也自然融入了中国文化。“儒”“释”“道”兼修也成为后世文人的素养,呵佛骂祖往往成为书中“狂者”挣脱教条的宗义,然成功者寥寥。为此,当我们了解了素草之“狂”,唐以来的草书家是如何“颠狂”忘祖的就可以加以分辨了。高闲上人草书坠入俗套;宋黄庭坚墨迹虽多,但过于安排,少有天纵,更无颠逸之态,但可冠之以“禅境”一说,然几人能悟?明以来书家,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开狂草之新境,今几人能释?今人习狂草者,通画意者寥寥,一般为依样画葫芦罢了。正如徐渭所云:“我昔画尺鳞,人问此何鱼。我亦不能答,张颠狂草书。”如此通会之境,今人谁识?更何况,今人作书者懂画、能画者又有几人。可见,“张旭怀素因酒而“狂”,山谷假禅而“佯狂”,祝枝山率真而“学狂”,王铎想狂、能狂而“不敢狂”,傅山的狂是知性中的真率,带着“刚强”、带着“怒气”,更确切地说是“叛逆”的结果,只有徐渭是“真狂”,在他看来“世间无物非草书”(《谁在颠狂》)。大草书家本就少,然前贤有言,“唐以后书不足为观”,今人似乎耻于学宋以来书,明清诸家成了不敢染指的“下品”。殊不知,草圣林散之大草,最得力于王觉斯。既然“忘祖”,又何来教义?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5)

还有,书写工具的改变往往也是作者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一面。怀素应用的毛笔为鸡距笔。这种毛笔锋短而粗,入纸有力,圆转灵便,不宜侧锋取势,为此,运笔中几乎不用考虑线形的粗细,就自然保持着线形的相对统一。就如当代草圣林散之的用笔,笔锋超长,加以羊毫,笔性柔韧,线形也相对保持一致,他们的线形虽有趋同性,但线性、线质却有着决然的不同,这恐是各自心领神会、匠心独运的结果。这对我们如何形成自我风格将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6)

总之,《自叙帖》大乱古法,与以往的实用性书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此,宋米芾讥讽张旭为“变乱古法”,对怀素藐以“不能高古”之说。如果说张旭狂草是特立独行的开山之作,畅想着别样书写的话,怀素狂草则真正完成了有别于小草并大篇幅、群体性呈现的狂草图式。这种书写方式是胆大妄为的,尤其是怀素,佛门弟子完全可以不顾儒家门规,行佛家教义,恣意妄动,拆骨还父。如此,这种草书是狂妄的,犹如醉汉疯癫。所以,狂草假酒而发成了可以忘乎所以地“盲动”,酒成了催化剂。如此,方可行放浪之笔,取夸张之形,得颠逸之意。酒不过是其中一个手段而已。“喜怒窘穷,忧悲愉逸,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等,有动于心,皆可假草而狂。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7)

自叙帖转折特点(品味经典自叙帖的启示)(8)


选自陈海良著《历代经典书风十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