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待父亲的态度(父母拿大棒子来打你)

孔子对待父亲的态度(父母拿大棒子来打你)(1)

曾参在孔门弟子里是以孝出名的。据说《孝经》就是他写的。他是中国古代孝子的模范。他父亲喜欢吃一种枣,他就不吃,让给父亲吃;他父亲去世以后,他也不吃这种枣。他早年很穷,无法给父母亲提供更好的生活,他晚年的生活很好,但是他很痛苦,说:“我现在生活很好了,可我父母亲不在了,我没法养活他们了,我没法表达我的孝顺了。”临死的时候,他给弟子们讲了一番话:“你们都赶紧过来,我快死了,在死之前,你们把我的身体好好检查一下。把我的手抬起来看看,有伤疤没有啊?没有。把我的脚抬起来看看,有伤疤没有啊?没有。我全身哪个地方有伤痕啊?没有。”然后曾子就告诉他的弟子们:“身体每一寸皮肤,包括头发,都是父母给你的,你一定要谨慎对待你的身体,不要让它受到伤害,这是你的孝顺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们看,我一辈子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我到今天,快死了,终于可以把我一个完整的身体还给父母了。”(《论语·泰伯》)就这么一个大孝子。他早年有这么一件事情:他在瓜田里锄草,一不小心,把一根瓜秧给锄断了。这本来是小事情,可是曾子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脾气很大,一看儿子把瓜秧锄断了,拿起一根大棒,就狠狠地敲打曾参的背,直到把曾参打得昏死在地上。这个父亲也真是糟糕,太暴力了。而曾参不躲也不让,父亲生气了,就让他打,让他出气。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才苏醒过来。醒来以后说:“父亲啊,刚才我做错了事情,你来教训我,你拿了那么大的棒子,累不累啊?我对不起你。” 为了不让父亲为自己刚才的昏死而担心,他回到屋里,就开始弹琴唱歌,让父亲感到自己很健康。这曾子可真是太孝顺了。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一听,非常生气,就和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以后,不要让他进来,我很生气,不愿意见他。”有弟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曾参。曾参想不通啊:老师,是你教导我,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孝。我这样孝顺,你怎么还生我气,甚至不愿意见我了呢?他委屈得很,又不解得很,非常痛苦,一定要见老师。

孔子还是见了曾参。他给曾参讲了一个关于舜的故事。他说:“舜也是很孝顺的。舜的父亲叫瞽瞍,是个盲人。舜的母亲死后,他又娶了个小老婆,还生了个孩子,叫象。舜的一家,四口人:他的父亲,他的后母,他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另外三个人整天处心积虑地要把舜给杀了,即便这样舜也不改变对他父亲的孝,对他后母的孝。舜应该是个大孝子吧。但他的孝和你的孝不同。当瞽瞍需要他在身边伺候的时候,舜总是在身边;当瞽叟批评他,给他小小的责打时,舜也都在旁边听着,挨着。可是当父亲拿着大棒子来打他的时候,他一定逃得无影无踪了。为什么?”

孔子接着说:“你以为他是怕死吗?你以为他是怕疼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不是啊,正因为他这样,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正因为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他的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的孝心啊!如果舜在他的父亲要取他性命的时候,他为了孝顺而站在那里随父亲取他性命,结果是不仅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一个父亲把儿子打死了,这个父亲还是好父亲吗?这个父亲名声不是坏透了吗?这个父亲还能够做人吗?你倒是孝了,可是父亲不慈了。”

“你曾参侍奉父亲,拿身体去承受父亲的雷霆之怒,父亲拿着大棒子敲你的时候,你竟然不躲不藏也不跑,让他把你打昏在地。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没有想过,你一旦死了,不是让你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曾子一听,一下子就明白了:“老师啊,我真糊涂,不是你指点,那我真要犯大错误了。”(《韩诗外传》、《说苑·建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