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周培公已是如此下场)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满人的天下,当时的汉官在朝廷上很难生存,就算他们拥有满腔才华,但最终还是因为汉人的身份而被排挤。就连康熙这么英明的皇帝,最终也因信不过汉人而错失了两个有能力的汉臣,这两个人便是周培公和姚启圣。
他们两个人为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康熙忠心耿耿,而他们两个人的结局又是如何呢?一个因为被质疑而贬到天寒地冻的地方,最后郁郁寡欢而死;一个一大把年纪还在为朝廷浴血奋战,最后美名其曰告老还乡,其实是一个有功之臣的变相惩罚。
而这两个人的遭遇一先一后,很多人内心肯定有一肚子的疑问,明明周培公已经遭到如此不公的待遇了,为什么还要举荐自己的好友姚启圣,将他往火坑里推呢?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周培公和姚启圣分别为清朝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周培公还没被康熙重用之前,只是一个落榜的书生,本来他的选择无非就是继续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放弃考试回家种田,不过康熙改变了他的命运,知道周培公这个人有大才,于是破格录用,事实上周培公也用实际的行动证明了康熙的眼光是正确的。
周培公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最后却成功将朝廷于吴三桂起兵造反和察哈尔反叛左右夹攻的危险局势中解救出来,当时的大清朝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来对付他们,不过周培公竟然能将孝庄太后的家奴整编成一支虎狼之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用这些非专业的士兵打败了察哈尔的军队,并顺势而下攻打吴三桂的军队。
应该说吴三桂最后被清朝成功打败离不开周培公前期的努力,若不是康熙在关键时刻将其调回京城,那么凭借周培公的指挥有方,打赢吴三桂那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可是康熙看到一个从没上过战场的周培公却能轻易地打败察哈尔反叛军,由此感觉到周培公的威胁性,于是找了个理由让他去盛京,最后周培公这个文弱书生因无法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没多久就去世了。
当然除了环境的因素后,也和他自身的郁郁寡欢有关系,换做是谁,估计都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满腔爱国之心却遭到皇帝的怀疑。
我们再看看看姚启圣是怎么个悲剧法,姚启圣人称“老叫花子”,因为肚子里有点墨水,所以读书人那种恃才傲物的品性在姚启圣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顺治在位的时候,因为姚启圣对朝廷不敬,所以将其贬到了马场,还下令世代不能启用姚启圣。
不过在马场当着小官的姚启圣同样心高气傲,他自认为自己最有学问、最聪明,所以看不起任何人,就连康熙都不放在眼里。而康熙知道了姚启圣的才华后,决定重要他,刚开始朝廷上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一方面是因为顺治帝留下来的圣旨,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姚启圣已经多60多岁,还是个汉人的身份。
不过当时康熙执意对姚启圣任以重职,而姚启圣也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最后帮助大清朝收回了台湾这个失地。可是立下这么大功劳的姚启圣下场又如何呢?应该是是他70几岁的高龄救了他,不然他可能比周培公还惨。康熙看在他一把年纪的份上,最后送他行宫和书籍,打发他养老去。
为什么这两个有才的大臣最后都没法成为上书房的大臣,而像明珠和索额图这些大臣功劳没有他们两个人大,但官职却高很多。照理说,如果自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的话,那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好朋友重蹈覆辙,可是周培公为什么还要举荐姚启圣呢?我们来说道说道里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两个人都是读书人的身份。读书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忠君爱国,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皇帝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不管皇帝奖励他们、还是惩罚他们,他们作为臣子都要无条件地接受,所以即使自己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们也不会怪罪于康熙。
第二个原因是出于对康熙的感激。周培公若不是康熙慧眼识珠,他可能还是一个在科举考试中挣扎的考生,或者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
当年和周培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朋友曾经嘲笑他是“檀香木马桶”,可是康熙却如此器重他,这足以让周培公感恩一辈子。
另外姚启圣也是打从心里的感激康熙,要不是康熙他还是偏远地区的马场小官、他还是那个被顺治帝封杀的大臣,而在康熙的手下,他不仅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还能为朝廷做贡献,这对于他来说便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第三个原因是康熙的魅力使然,在周培公和姚启圣眼中,康熙这个皇帝是前所未有的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清朝一天比一天强盛,而且从康熙精心策划除掉鳌拜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积极上进的皇帝,所以他们打从心里的认定康熙是个好领导,会带着他们做出一番大事业出来。
如果不是因为汉人的身份,如果不是因为康熙的猜忌,可能周培公和姚启圣能为清朝再创一些前所未有的胜利和辉煌,这是康熙的遗憾,也是清朝的损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