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跟清明节有关系(清明节故事介子推传说)

介子推跟清明节有关系(清明节故事介子推传说)(1)

介子推跟清明节有关系(清明节故事介子推传说)(2)

介子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有的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不用赘述,在清明节前几天有一个寒食节,传说它的形成就和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有关。

  清明节故事——介子推传说

  

  当初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迫害,流亡列国长达十九年。虽然是落难之身,重耳的身边却有十来位坚定的追随者。其中的赵衰、狐偃、先轸、魏犨几人,更是人中豪杰,日后晋国中兴的栋梁。介子推也是重耳随从中的一员,说到对重耳的忠心,他绝不比任何人逊色。

  

  那一年,重耳一行逃难路过卫国,东道主卫文公一毛不拔,不肯接济他们。重耳等人勉强支撑着走到一个名叫五鹿的地方,此时盘缠用光了,断了粮。重耳实在饿得不行了,只能放下架子,亲自去化缘(要饭)。他捧着饭碗来到路边的田地里,向一个农夫讨要几口饭吃。那老农心想,我家都穷得揭不开锅了,哪有闲粮养你们这些人?于是他白眼一翻,随手从地上抓起一个土块,扔到重耳的碗里,嘴里还说:“我没别的东西,只能请你吃土块。”

  

  这一举动把重耳流亡路上遭受苦难、屈辱后的愤懑之情全勾了起来。重耳怒不可遏,几乎要拔剑杀了这个老农。谋士赵衰赶紧出来说好话:“土块代表着土地,这位老丈送土块给我们,其实是上天暗示要送给我们土地。这预示着我们将来一定会复国成功,是大吉之兆啊。”

  

  赵衰这番话说得很漂亮,可再动听的语言也不能饱肚子,粮食问题再不解决,重耳一旦饿死了,又哪里谈得上什么复国大业?

  

  就在一大帮贤臣、能臣束手无策之时,介子推默默躲到旁边的山沟里,拿刀在大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人就着摘来的野菜煮成一碗肉羹,献给重耳吃。

  

  吃完肉羹,重耳有了力气继续上路,总算熬过了这个难关。直到多年后的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帮助下,重耳终于结束流亡之旅回到故国,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书信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书信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