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迎接太君(为何会用太君来称呼日本兵)

称呼“鬼子”的“太君”一词,大量地出现在有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内容的回忆与文艺作品当中。因此,追溯该词的出处,还得从这个历史背景谈起。

自1904年起,日本在其占领的旅大地区进行奴化教育,强迫中国人学习日语。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更是将日语称作“国语”,学校教育中则强行以日语为通用语言。虽然当时东北地区的百姓中,流行着一句“日本话不用学(xiáo),再等三年用不着”的顺口溜,但面对现实与生存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学习或使用日语。

当然,在殖民当局的有关政策与利益的诱惑下,也不乏主动学习日语者。据回忆,当时有一首顺口溜式的童谣在小学生中极为流行,其内容是:“学会日本话,就把洋刀挎。吃饭叫米西,骂人叫八格。耳朵叫谜谜,鼻子叫哈拿。毛西毛西打电话,久别先握手,巴枯拉枯西达。”

此外,当时还有这样的四句流行话:“不说日本话,都怕被鬼打,胡说唧哩喀啦,懂者笑掉牙!”这些回忆,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当时人们对学习日语的看法,同时也描绘了以中文汉字的近似音来拼读日语的具体做法,并揭示了被迫使用日语所造成的一些用法上的似是而非。

如此,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东北地区的许多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会些日语。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大量的“协和语”(一种汉语和日语杂揉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其特点是夹杂着许多日语词及生造词,如“米西”、“大大的”)。但是,协和语中并无“太君”一词。既非协和语,又非日语,那么用来称呼日军的“太君”一词究竟出自何处?

1.“太君”是古词新用

说起来,“太君”一词在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古已有之”。

在唐代,三、四品官员的母亲,被称为“太君”;在宋代,对妇女有“郡太君”“县太君”等封号。杨家将系列小说中,老令公杨业的夫人“佘太君”,应该是中国人了解最多的一位“太君”。

日本人迎接太君(为何会用太君来称呼日本兵)(1)

图:北京百望山上的佘太君庙

当然,日军官兵被称为“太君”,和该词的历史用法——尊称有地位的女性,并无关联。相关例证,大都见于各种回忆资料中。比如,1938年,一小股日军路过湖北浠水的洗马畈,翻译周宾是当地人,和日军军官关系不错。他借机说:

“太君,这地方是我的家乡,父老乡亲都很淳良,请求皇军在十里之内不要行动,周某感激不尽。”

让人意外的是,日军军官答应了他的要求,果然在洗马畈附近没有行动。

又如,1942年,在江西彭泽,日军士兵和村民见面,场景是这样的:

“……领头是红脸鬼,这家伙是驻在小望夫山的小队长。他腰挎手枪,一副凶神恶煞面孔……红脸鬼一人向公屋这边走过来。机会来了!五个人见红脸鬼进来,都笑嘻嘻地打招呼:‘太君来的好!’红脸鬼意想不到,这里竞遇上了这几个难以找到的大大的苦力,也得意地狞笑着。高叫:‘苦力大大的有,你们统统的上山干活!’大个子王兴槐随手拖来一把椅子,指着说:‘太君的请坐,农民上山干活的好’……”

2.“太君”是日语“大人”一词的音译。

借助日军的战场记录及当时在华日本人的回忆等资料,可以发现,关于中国人对日军及日本人所使用的称呼,出现较多的是“大人”二字。通过解读这个词的使用及读音,似乎可看到“太君”的影子。

“大人”一词,在中文与日文中皆有,意思也几乎相同,如都表示成人、值得尊敬的人、身份与地位比较高的人等。中文中,“大人”的读音为“Daren”。在旧时官场,“大人”曾是下属对上司的一种习惯称呼。及至民国,虽然临时政府曾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旧时称谓,倡导以官职、“先生”或者“君”等代替之,但仍有不少人因循守旧,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依然习惯用“大人”等称呼一些有钱有势者。日语中,“大人”在表示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或德高望重者时,发音为“Taijin”。

总体上看,出现在日方资料中的“大人”,其读音共有三种,即“Daren”、“Tairen”(或写作“Taren”)和“Taijin”。当然,也有只记为“大人”二字,并无读音的。这种情况,姑且将其理解为中文的“大人”之意,不做他解。

上述三种读音中,“Daren”和“Tairen”(或“Taren”)显然是对中文读音的模仿,无需多言。值得注意的是“Taijin”的发音与用法。可以认为,日本人之所以特意将“大人”注以“Taijin”的读音,是为了表示其听到中国人所讲的就是“Taijin”。至于这个“Taijin”是中文还是日语,当时在华的日本人也说法不一。因为在他们所写的有关中国人同日本兵讲的日语,以及日本兵所说的中国话的例子中,都出现了这个词。

认为“Taijin”是中国人所说日语的,将其记述为:中国人说的日语中,有“大人”(Taijin)一词,主要是用来指日军军官。与此相对,认为“Taijin”是中文的则记载:“大人”(Taijin),是对地位、身份比先生还要高的人所使用的敬语,这是日本兵一到中国战场就学会的中国话之一。通过文字判断大概就能明白其意思,所以使用起来很方便。

上面提到的日本兵说的中国话,即“大兵中国话”,其日语原文为“兵隊支那語”。中日关系史学家安藤彦太郎对此的解释是:“战争期间,数百万日本人作为士兵和‘在留邦人’来到中国大陆。但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想学中国话。他们、特别是士兵们使用一种自认为是中国话的奇妙的语言,对方中国人却认为是日本话。这种语言通俗地称为‘大兵中国话’”。

另外,当时,日军翻译或懂中国话的日军士兵的中文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有日军不但听懂且正确地记载了中文“掌櫃”(意为“当家的”)这个词,但也有日军将其写成了“長貴”。显然,这是音同字不同的问题。至此,可以认为,日军(或中国人)说的中国话被对方误听或误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和日军之间很容易出现语言理解与认识上的错位。这种错位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对“Taijin”的各自理解和表达。亦即,当日本兵认为自己所说的读音为“Taijin”的“大人”是中国话时,中国人却将其当作日语加以接受;在必要的时候,还对其进行模仿、使用。问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走样。结果,中国人就取其谐音,将“Taijin”一词以古已有之的“太君”(Taijun)二字读之、用之,并理解为代表“长官”之意。反过来,当他们如此使用时,日军则将其当作自己所熟悉的日语“大人”(Taijin)或新掌握的“大兵中国话”“大人”(Taijin)加以接受。所以,从源头上看,“太君”应是中国人对日本人所使用的“大兵中国话”中“大人”(Taijin)”一词的音译。

3.选择“太君”加以对应的道理

选择“太君”二字作为“大人”(Taijin)一词的音译,发音近似固然是主要原因,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中文“太”字有高一辈、极大、至高之意,而“君”字不仅有主宰者之意,且是古时的一种尊号,同时还是一种对人的敬称。在中国古代,“太君”作为官员母亲的封号,本身就表示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此外,在道教中,简称为“太君”的“太上老君”为“三清”尊神之一。在人们的意识里,“太”和“君”都表示尊重、尊敬之意,听起来仿佛高高在上。

当然,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中国人痛恨尚来不及,何谈敬重。然而,在侵略者的淫威之下,中国的普通百姓出于恐惧与无奈,当面只有对日军谦卑以示讨好。听他们称尊长为“Taijin”,也就学着喊“Taijin”,管他职务大小、级别高低。结果,在用汉字的近似音为其找对应词时,就将高高在上、为所欲为、如太上皇般的侵略者与“太君”二字联系了起来,最终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称呼“鬼子”为“太君”。

可以说,抗战时期中国人所使用的“太君”一词,因是对侵华日军使用的“大兵中国话”“大人”的音译,所以乃殖民文化的产物;而选择“太君”二字作为音译的对应词,则体现了殖民统治下侵略者与被奴役者之间地位的尊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