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二下雷雨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学语文部编版二下雷雨教学设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下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雷雨》以短句白描的形式再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即将来临时,乌云压顶,空气沉闷,动物逃遁,一场雷雨蓄势待发。雷雨下起时从大到小,从急到缓。雷雨过后,空气清新,天亮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此外,课文还在意象上运用了前后对比,下雨前的蜘蛛仓皇逃走,雨后的蜘蛛悠闲地“坐”在网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出作者愉悦的心情。夏季时节的雷雨平常可见,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它层次分明,它真实可感。也可以把这样的描写方式运用于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甚至其他自然现象的描写之中,让学生完成从学习课文到仿写课文的转化。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雷雨、乌云”等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音频,激发兴趣。
(1)出示音频,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的音频)
(2)导问:你有什么感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大自然的奥秘”第二篇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3、读课题。
(1)教师指导读准“雷”字。
(2)说说“雷”这个字该怎么写。
(3)教室范写并提示重点“雷”上下节后,上宽下窄;雨字头第三笔是横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设定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利用音频视频营造一种雷雨天气的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更有兴趣参与到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探索、发现和认知过程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边读边对照生字表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先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往下读。
(2)用横线把要求会认的字画出来,用波浪线把要求会写的字画出来。
(3)把生词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老师请教,再读几遍。
2、同桌互相检查读,当个小老师,纠正读得不对或不准确的字音。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1)开火车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2)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并及时评价。
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练习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5、教师检查练习朗读情况,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因此,在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
(1)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展示并出示课件。
3、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哪些不同的景象?
4、指导学生梳理脉络: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这场雷雨的。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1)出示课件:先……接着……最后……
(2)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有何不同?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由朗读时学生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四、理解感受,雷雨前的景象
1、默读1—3自然段,作者在雷雨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读读雷雨前的场景,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课件出示
理解“压下来、垂下来、闷热”
(4)指导朗读:看着这样的天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指名说,指导朗读)
2、理解“一动不动 一声也不出”
(指导朗读,感受)
3、指导朗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提问:你从哪里体会到蜘蛛心里的害怕?
(2)出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图片。
(3)练习生活实际理解“垂”
4、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问:闪电、雷雨有什么变化?
(2)语言积累:你能用上“越来越……”说话吗?
5、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交流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词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理解“垂”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借助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语言环境来理解,并和“落”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
1、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
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设计意图: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
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
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
(2)学生交流:连用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的急。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出示课件)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
(3)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
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 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
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空中。(出示课件)
(2)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
(3)感受空气的变化。
仔细闻一闻,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4)感受小动物的变化。
A、体会蜘蛛的心情: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
B、对比体会“坐”与“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坐”字表达出的蜘蛛的心情。
3、朗读第7—8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是语文课上的主要训练点,也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朗读体会景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迁移表达,整体提升
1、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变化。
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和同桌说一说,在全班指名说。
2、朗读全文。
3、练习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
你见过的雨是怎样的?试着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一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情境,运用学过的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
板书设计
雷雨前—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雷雨 雷雨中—雨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雷雨后—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池塘水满
教学反思
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课文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懂句子,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