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项羽为何失败(暴露了项羽的性格缺点)
性格决定命运,一场《鸿门宴》,暴露了项羽的性格缺点,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重温中学时学过的《鸿门宴》,感慨之余,为项羽惋惜,也叹服刘邦的果敢、勇气。文中的张良和范增,形象鲜明,有血有肉。司马迁的这篇文章,让人爱不释手。
项羽和刘邦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这场《鸿门宴》,是他们从战友走向斗争的开始,同时也预示了结果,项羽的失败,显而易见。有勇有谋的刘邦,知己知彼,他发现了相遇的性格弱点,同时也利用他的弱点,化险为夷,全身而退。
而项羽,却坐失良机,因为"妇人之仁",放走刘邦,留下隐患,其日后的失败在所难免。我们一起看一下事情的经过。
项羽带领军队到了函谷关,想要攻取关中。因为刘邦的军队在此把守,楚军无法通过。这时,项羽听说咸阳已被刘邦攻破,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攻破函谷关,来到戏水之西。
此时,刘邦在霸上驻军,还未曾与项羽见面。大家注意,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改变了战局。此人便是曹无伤。正是因为这个小人的挑拨离间,项羽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曹无伤在刘邦手下任左司马一职,他不好好在刘邦军中效力,却派人给项羽送信。
当项羽被告知,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并且任命子婴为国相时,项羽难以抑制心中的怒火,决议攻打刘邦,当时,双方力量差距悬殊,湘云呢的军队有士兵四十万,而刘邦仅有十万,如果战争发生,刘邦胜算不大。
项羽的谋士范增,主张进攻,他分析了刘邦的野心,以前的刘邦,贪财好色,如今的他,对于财物,秋毫不犯,对于美女,置若罔闻,可见他如今志向远大,野心不小,不可不防。
一场战争迫在眉睫,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但是,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为自己的一念私心,想报恩的私心,改变了项羽的命运。项伯与张良的关系很好,他担心刘邦失败后,连累张良,于是连夜拜访他,劝他尽早逃走,脱离险境。
不曾想,项伯的好心,却无意中帮了刘邦大忙。张良不肯背信弃义,他对项伯说,自己是韩王派给沛公的,如今他身处困境,自己不能逃走,这件事情,也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如实禀报了刘邦,并询问他,是谁出此下策?刘邦如实相告,自己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只要守住函谷关,不让其他诸侯过来,便能称王了。
张良问刘邦,以目前的兵力,可是项王的对手?可否能阻挡对方的进攻?大家看,这答案,还用考虑吗?事实如此,此时打起来,刘邦无异于以卵击石。刘邦沉默了,然后说,自己确实不如人家,他问张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吗?
张良让刘邦亲自告诉项伯,说自己不敢背叛项王。而张良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曾经救过项伯的命,他心存感恩,才会告诉自己如此机密的事情。于是,刘邦以兄长的礼节对待项伯,亲自递上一杯酒,还约定为亲家。
你看,刘邦的心机,项羽怎么比得了?他懂得以退为进,懂得低头,这样的性格,必然能够成就大业。接下来,我们来看刘邦的辩解,简直太精彩了。小时候,背课文,这一篇古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并未深入理解其中之深意。如今,人到中年,才发现,能屈能伸的刘邦,是很多人都难以达到的境界。
喜形于色的我们,很多时候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挑拨,走了很多弯路,有的甚至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段历史,不止是项羽的教训,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加以反思啊。
你看,刘邦这样辩解,他说自己自从进入关中,就把财物逐一登记在册,一丝一毫都不敢碰触。此外,还把这些财物放入专门的库房,封存起来,专门等待项王的到来。至于派兵驻守函谷关,实在是因为害怕盗贼,防备意外发生。他一再强调,自己日夜盼望着项王的到来,岂敢有反叛之心?
经过刘邦的一再辩解,说得项伯动了心,相信了他的话。送别项伯,刘邦嘱咐他,千万别忘了对项王说自己的苦心,自己绝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而项伯呢,早已被说服,乐意从中调解,一再嘱咐刘邦,第二天一道早,一定要来亲自谢罪。
刘邦和项伯,各怀心事。一场鸿门宴即将进行,无形的战争隐藏其中。项伯连夜赶往项羽的军营,如实禀告刘邦的说过的话。项伯身为项羽的叔父,其实他的所作所为,不但没有帮到项羽,反而对他十分不利。
经此一事,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差距,一目了然。他们两个,刘邦知人善任,有勇有谋,遇事有主见,遇到危机能马上寻找对策,处理事情非常果断。反观项羽,不会用人,手下人告密,自己的叔父告密,遇事没有主见,凡事不多思考,别人一句奉承话,便深信不疑,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你看,项伯对项羽说的话,他不仅没有反驳,反而深信不疑。项伯替刘邦辩解,认为现在项羽攻打他,不仁不义,因为如果没有刘邦事先攻破关中,项羽的军队也无法进来。他不仅无过,反而有功,应该好好设宴款待他。
一场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第二天一大早,刘邦率领一百多人,亲自来鸿门谢罪。刘邦一番话说得无比恳切,他说,自己和将军并肩作战,一起攻打秦国。他们两个人,自己在黄河以南与秦兵作战,将军则在黄河以北作战。只是没想到自己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此地见到将军,实在是自己的荣幸。可是,不曾想,因为小人的一番流言蜚语,让自己和将军有了隔阂。
刘邦说这些话,足矣,因为项羽相信了,他丝毫没有戒备心,完全相信刘邦,此时的项羽,怒气烟消云散,想与刘邦和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简直让人无语了。大家看,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的大将军,竟然和盘托出为自己告密之人,便是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并且辩解称,如果不是因为他,自己怎么会这么做呢?
接下来的鸿门宴,更为精彩。项羽的手下,项伯与项庄、范增,意见相左,他们之间仿佛在展开一场拉锯战,事实也确实如此。若是项伯赢了,项羽便从此失去主动,陷入被动之中。若是项庄、范增赢了,刘邦被杀,项羽一举夺得天下,势在必得。
刘邦的手下,文有张良,才思敏捷,谋略众多。武有樊哙,忍辱吃生肉,据理力争,扶危济困,解救刘邦于危机之中。由此可见,善于用人多么重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便出自这篇文章。我们接着看一下,项庄为什么会舞剑?酒宴进行中,每个人各怀心事,范增频繁向项羽使眼色,好几次拿起自己的玉玦向他示意,很显然,范增深知利害关系,这一次若不除掉刘邦,后患去穷。可惜项羽视而不见,一直沉默不语,不作回应。
范增没办法,只好再想出对策。于是他走出帐外,招来项庄,对他说,君王心太软,为人不狠心,这可不行。范增建议项庄进去给刘邦敬酒,趁机刺杀他。如果这一次不杀了沛公,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敬完酒,又舞剑助兴,招招惊险,直逼刘邦。出人意料的是,项伯也拔剑起舞,而且伸开双臂,仿佛张开翅膀的鸟儿,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以至于项庄无法靠近。这一场博弈,仿佛成了项羽内部之间的较量。假如项伯保持中立,项庄杀了刘邦,历史会重新改写。或者,项羽通过深思熟虑后,听从范增建议,自己当机立断,杀了刘邦,从此坐拥天下。
如此看来,与其说是项羽部下之间的较量,不如说是项羽内心的较量,而这个天平的砝码便是他的性格。很显然,优柔寡断的项羽,最终选择了妥协,这一点,从他对待项伯的态度,对待樊哙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他内心的天平,彻底向项伯倾斜,打算放过刘邦。反观刘邦这边,张良一看情况不妙,也采取了措施。他找到樊哙,告诉他情况危急,沛公有生命危险。樊哙听后,拿着剑和盾牌,撞倒阻拦他的士兵,进入帐内。
其实,樊哙作为刘邦的参乘,是没有资格参加这次聚会的,项羽没有处罚他,已经是他的幸运。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项羽先是赏了樊哙一杯酒,后又赏他生的猪腿肉。樊哙毫不犹豫,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拔剑切着生肉,吃下去。
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樊哙,这个人很不简单,有勇有谋,看似粗俗,其实心细如发,善于察言观色。你看他,面对卫士的阻拦,不怕。闯入军帐的做法,看似鲁莽,却是无奈。进入帐内,却又有礼有节。先是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终于成功引起项羽的注意。对于项羽赐酒,他站着喝完,连赐予的生彘肩,也毫不犹豫地吃下去。
樊哙接下来的一番话,更令人对他刮目相看。樊哙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项羽似有不忍之心,不会痛下杀手。于是趁热打铁,慷慨陈词,借秦王讽喻项羽,并为刘邦求赏。樊哙这一番话,打动了项羽,为其赐座。
我们认真回味一下樊哙的话,他说,秦王用尽酷刑,用残暴的方式统治天下,结果天下人群起而反之,推翻了他。当初,楚怀王约定,先打败秦军入咸阳者封为王。现如今,沛公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财物收集起来,丝毫未动,封存起来,专门等候项王的到来。如此劳苦功高,项王不仅不犒赏,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沛公。这难道不是继续走秦国的老路吗?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随后,刘邦如厕,把樊哙也叫了出来。此时,项羽一看刘邦久出未归,便让陈平催促。刘邦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通过这一件事,已经看得很清楚。他的手下,精兵良将,再加上,刘邦从谏如流,上下一心,力能断金。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刘邦的福气接二连三的降临,有其原因,而项羽的灾祸,也不是一朝一夕间来到,而是逐渐发展而来的。所以说,项羽的失败,并不是天意,而是人祸。他用人不善,不善于用人,直接导致悲剧的结局。
面对军帐内虎视眈眈的场景,樊哙建议尽早逃离。此时的刘邦尚在犹豫,觉得自己还未告辞,有失妥当。樊哙深明大义,他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也就是说,凡做大事者,都会不拘小节。如今我们就像是案板上的鱼肉,别人好比刀和案板,如此情形,哪里还需要告辞?
于是,张良留下善后。临走前,刘邦把自己的一对玉璧和玉斗留下,让张良把那一对玉璧送给项羽,把玉斗送给范增。刘邦当机立断,丢下马车,自己独自骑马脱身,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走,他们走小路,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
刘邦再三嘱咐张良,他们走这条小路,大概有二十里路。让张良估计他们已经到达军营,再进入项羽的军帐。以张良的聪明才智,完成这项任务,游刃有余。
只见张良进入帐内,对项羽说,刘邦因为不胜酒力,无法当面告辞,嘱咐自己定要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奉上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此时的项羽,才知道刘邦已经回到自己的军帐。他没有说话,而是默默接受了那一对玉璧。也许,在骄傲的项羽看来,自己勇猛无双,天下无敌,双方实力如此悬殊,而且刘邦如此卑微怯弱,怎会是自己的对手?
亚父范增,清醒得很。气愤的他,把刚接过来的玉斗,放到地上,用剑把它敲碎。仰天长叹: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一语成谶。几年后,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
回到军中的刘邦,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掉曹无伤。这场鸿门宴,是项羽与刘邦争斗的开始,也是终结。司马迁用精彩的文笔,描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过程。司马迁同情项羽,通过生动的描述,指出项羽失败的根源,在于他的性格。他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身为一军统帅,不能杀伐果断,注定会以失败告终。我们回顾一下这篇文章,就会发现,短短一篇文章,却似摆在我们面前的三幕情景剧。
第一幕,司马迁言简意赅,告诉读者鸿门宴的由来。
项羽为什么要在鸿门这个地方,设宴招待刘邦?文中,主要人物悉数登场。这场宴会的起因,原来是小人曹无伤的告密。整个事件的开端,刘邦占了下风。但是一波三折,项羽的叔父项伯的登场,改变了风向标。
项羽的谋士范增,发现刘邦的野心,逐一向项羽揭露,主张攻打项羽。范增与项伯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个事件的发展。错综复杂的关系,环环相扣的精彩情节,惊心动魄的意外转机,让读者置身其中,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幕,鸿门宴现场,精彩纷呈,险象环生。
司马迁的剧本,写得绝妙至极。事件发展的节奏,丝毫不拖沓,风云变幻只在一瞬间。从开始的和风细雨,刘邦亲自登门谢罪,项羽有心和解。到后来,项庄剑拔弩张,以敬酒之名,借助兴舞剑,意在刘邦,招招毙命。
故事的精彩在于,敌对双方的较量,已经足够紧张,而项羽的手下,项伯与范增,也是意见相左,项庄千方百计要杀刘邦,项伯拼劲权力要保护对手。
刘邦处境愈发危险,张良出良策,樊哙出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变被动为主动,最后得到项羽谅解,被赐座。片刻的安宁,蕴藏着更惊险的斗争,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第三幕,刘邦化险为夷,全身而退。
刘邦听从樊哙的建议,不辞而别,从小路逃回军中。为了避免项羽追赶,张良留下,估计刘邦安全到家,才去复命。面对刘邦的谢礼,项羽欣然接受,范增击碎了玉斗。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故事的结局,曹无伤被杀,范增扼腕长叹。矛盾重重、扣人心弦的鸿门宴,层层铺开,首尾呼应,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异常精彩。
忠奸不辨、优柔寡断的项羽,也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范增的暗示,他不回应,对于项伯的庇护,他不表态;对于项庄的作为,他不支持,也不反对;对于樊哙的所作所为,他采取了姑息的态度。他错把樊哙的辩解当做勇猛,把他的激愤之言,看作豪言壮语。敌我不分,没有主见。
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可谓同情有之,痛惜有之。
这场鸿门宴,发人省醒。重读依然感慨万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