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员工到了什么年纪会被辞退(华为定向辞退7000名职场中年人)
文·小青年
中年危机,本来就够让人心慌了。
现在,中年危机遇上疫情经济,火星撞地球的效应,这届中年人真的有点难。
前几日,华为被曝光出裁员了1100余人。任正非得知后,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示自己强烈的不满:
“突然几年前一阵寒风吹,不知谁裁掉了1100人,让我生气不已。
不知是谁干了这事,这种领导鼠目寸光。”
看到这个消息,我也很惊讶那个裁员的领导,这些高管是真的有点“胆肥”了,干掉了这么多的“中浪”,还把任正非蒙在鼓里这么久。
任正非在公开信里面说道:“有人说要休息,那你就把官位让给别人吧,有的是人愿意冲锋。”
这句话,让却带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假如企业要裁员,究竟裁掉哪些人是比较划算的?
我问过许多做HR的朋友,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惊人的一致:当然是中年人。
因为他们认为,精简掉这些中年人,才能更高地起到所谓的“杠杆效应”。所谓的“杠杆效应”,其实就是人员的性价比。
你想想,那些刚出来社会的年轻人,是不是比中年人更有性价比?他们有冲劲、有理想、肯吃苦,关键是工资还不高,干的活又多,而且好使唤。
再想想,华为这样的巨头企业,里面的高管多数都是中年人。
想必大家都听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月过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
当代的职场中年人,有时候休不休,已经不是自己决定的,即便你不想休,也得休。
很多人以为,我们口中说的中年,是四五十岁之后。
可是,现在职场的中年危机,却要比以往来的更早,哪怕疫情还没有来,很多大企业都已经对中年人下了狠手:
2017年,海尔裁掉1万多中层;
2019年,腾讯裁撤10%中层,约200人;
同年,京东末位淘汰10%的高管……
这些企业“裁撤中层”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中年职场,真的很危险。
前段时间,华为甚至不惜可能要赔偿10亿元风险,定向清退35岁以上的老员工,共计7000人。
马化腾在香港战略会议上,问集团的同事:
“目前腾讯一两千个总监级别的干部里面,30岁以下的有多少人?”
底下的同事回答不到10人的时候,马化腾的脸色明显阴沉了下来。记得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
30岁之前,我们是用身体来换钱;30岁之后,我们是用钱来换身体,可是我怕自己干不到40岁。
真相往往都挺扎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年危机的确每个人都有。
在很多公司的晋升规则上,大家都不约而同有个界限,就是年龄一旦超过35岁,就不予考虑。
很多人说,为什么是35岁呢?
据考究,是上个世界80年代初,当时改革开放也有阻力,因为更新老同志观念的难度比较大,于是就有了一个叫“干部年轻化”的说法。
当时对“年轻干部”的定义则是35岁以下,自此长久以往,就有了这个固化思维。
其实,你如果有仔细去看看全球的企业高层人员,你就会发现,不单是中国这样做,几乎全球的企业都在追求年轻化。
几年前,美国的payScale对各巨头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做过一项调查,其中发现年龄中位数最大的公司是惠普,41岁。
其余的IBM、戴尔、诺基亚都是在35~37岁之间,而谷歌只有29岁,Facebook只有28岁......
其实,你会发现在职场中想要攀上高位并不容易,但要守住高位更是难上加难!
有的时候,身居高位、手持大权未必是一种好事,更多的是中年危机的前戏。
任正非曾经说过:
“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的人支付什么。
30多岁年轻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你觉得有可能吗?”
我们要承认,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没到30岁,都已经在想着退休了......
其实,也不见得所有到了30岁的人都不想奋斗,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年人还是有着满腔热血,只不过很多时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人到30岁,生理机能也会开始走下坡路。
斯坦福大学科学团队在《自然·医院》发表的研究表明,生命周期中衰老的明显3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就在34岁。
你会发现,为什么很多IT行业,互联网工作者都是普遍年轻化,因为年轻人能熬得住996、007,通宵达旦的工作并不会让他们吃不消,最多就是疲惫一点,睡个觉就好了。
可一旦步入30岁之后,可能熬个夜要休息好几天才能回过气。
当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变成一种常态,当996的工作模式被吹捧成高薪职业的“门脸”,你让那些中年人该如何去摆自己的位置?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有这样一段话:
“那年我21岁,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后来我才知道,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就会逐渐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21岁的生日时,没有预见这一点,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什么也撼动不了我。”
其次,就是家庭的负担。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里说过:
“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钞票不停周旋。”
我时常都说,在年轻的时候你的一切就是工作,因为你无牵无挂,父母尚可工作,不用你去牵挂,拼搏奋斗才是你该做的事情。
可到了中年,工作只能是你的一部分,比起20岁说走就走的潇洒,中年后的你开始有诸多的顾虑。
如此不高性价比的员工成本,老板又怎么会浪费钱?
第三,就是资历的束缚。
以前我们可能会说,年龄就是经验,越老就越值钱。
可现在我们是信息时代,经验之谈已经不能再成为大多数中年人的“救命稻草”,很多年轻人接触过的项目和工作都不比中年人少。
知识更迭太快,眨眼间可能就是一番新天地,当你工作时间长了,人老了,知识也就落后了,就算晋升到了管理层,你也很难明白“后浪”们,更别说带领他们工作了。
第四,职场的结构性断层
在一些高节奏的高新企业里面,中年失业其实并不少见。
当企业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要求高效率。比如说基层员工可以直接与老板沟通细节,不需要中间过渡,这样效率会高很多。
我之之前公司就遇到这样一个经理,许多工作安排任务她都是做一个中间传话的人,但实际上她却没有认真研究过项目,很多细节都没有摸清楚,就乱安排细节。
这就导致我们的项目经常做出来和老板所预期的不同,常常有争执。
另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减少了就业岗位的数量。
比如说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曾经说过5年内要用机器代替8成的工人。
综合来看,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并不是恶意针对,而是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很残酷,也很美好,你有你的职业规划,但永远赶不上世界的变化。
当然,还是有很多企业都能够熬过35岁这个坎,让你能够躲开中年危机。
但如果你觉得这样就可以放松下来,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躲开了中年危机,迎接你的可能还有“老年危机”。
最近,华夏保险鼓励所有中层以上员工停薪留职,自行创业。尤其是注明了那些年满45周岁以上的员工。
这就意味着,那群兢兢业业工作到四五十岁的人,明明就打算再坚持一下就熬到了退休,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被人截了下来。
在45岁这个年龄,试问有多少人有这个魄力敢自主创业?
又有多少就业单位,会愿意招收45~50岁年龄段的人。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45~60岁的人,请问可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底下的回答多数都是保姆、保安这类,似乎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就没有什么选择工作的权利了。
中年危机最大的压力,其实来自于人口老龄化。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寿命将会越来越长寿,届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
- 倘若你不幸运在四五十岁提前退休,如果你兜里面的钱不足以你生活40年,你该怎么办?
- 你的父母仍然尚在,你如何赡养他们?
这种细思极恐的问题其实在最先进入老龄化的日本已经爆发了,在日本40、50年代的时候,迎来了两代大繁殖时期,被称为“团块时代”。
随后,日本的新生人口激减至今。虽然“团块时代”在日本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但同时他们也要面临着老龄化的尴尬。
有一部日本纪录片《团块时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展示了日本团块时代老人的悲苦。
其中的主角河口先生已经老态龙钟,却还要照顾更老的母亲。他不停地工作,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肩负起高龄老母亲的护理费用。
日本的《2014年高龄社会白皮书》上面有这样一组数据:
在日本,超过65岁却迫于生计继续工作的人数高达50.4%,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在希望继续工作的理由当中,约有76%是“为了生存”。
其实,在日本很多餐馆、酒店的服务生都是老人,他们并不是闲不住而发挥余热,而是真的没有办法,为了谋生。
为了有口饭吃,日本老人哪怕退休之后也要再从事一份职业,一直到生命结束。
201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18.1%,65岁以上的人占12.6%,2.5亿的老年人口占据世界第一。
相信不久,中国也将迎来“银发”时代。
根据《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数据显示,中国随着二老龄化加剧,2017年劳动人口平均年龄高达37.8岁。
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会逐渐严重。
如果你还没有解决了中年危机,那么老年危机你也同样无法避免。
其实,生活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百舸争流。
小青年,一个混迹职场的自媒体人。
现代人“机不离手”,长期沉迷于短视频,刷朋友圈,接收无效信息轰炸,会让我们的成长停滞。
关注我,每天与你一同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