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山西运城的诗句(山西好风光河东古文明)
原创:徐建明
运城风光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运城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0个县。我们这次游览的主要是运城下属的永济市鹳雀楼、普救寺和万荣县的后土祠。
《介休篇》中说到,我是带着遗憾离开晋中市介休,开车前往晋西南的运城的。因同行的人中还有没去过太原晋祠的,便先绕道前往晋祠。
一、重游晋祠 恍如隔世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晋王祠。从凉爽的绵山直接来到酷热的太原晋祠,体感温度真是冰火两重天。晋祠边的停车场离风景区入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顶着强烈的阳光没走多远,汗水就开始顺着我的脸颊和耳朵后面不停地向下流,太阳镜也慢慢地下移,有点儿戴不住了,T恤的前胸和脊背处很快也被汗水浸透,……
晋祠风景区的广场
进入晋祠风景区,感觉和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风景区的广场很大,配上漂亮的石拱桥,给我的第一感觉:敞亮!我们沿一侧的长廊走了很远还没见到晋祠的山门。
长廊
晋祠入口
又走了一段时间,终于看见了老晋祠的入口。
从这里开始,我依稀回想起对旧时晋祠的记忆。上次是什么时间来晋祠的,已经记不清了,应该是很多年前,只记得那时晋祠没这么大,外围也没这么美,此景让我思维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怀疑多年前自己游过的那个晋祠是不是真的?
褚德光夫妇
芮兴奎 徐建明
晋阳第一泉 古 塔 老枯木逢春
圣母殿
故地重游令人有些感慨,经过多次的修缮扩建,晋祠的变化非常大,其面积扩大的让我难以想象,现在的晋祠景区不再是原来皇家祠院,是大家休闲纳凉的风景区。
从晋祠出来,已经是中午时分,高温天气,使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想吃点凉面。想吃面食,在山西这里,那就不是个事。停车场周边有大大小小几十家餐馆,揽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正常情况,我们是不会在景区附近用餐的,因为景点附近的餐馆一般都是质次价高,由于我们还要赶路,决定随便吃点,然后继续向运城的永济市出发。不过这次我的判断出现了较大的错误。我们在一家店面不大、环境不错的小餐馆里,品尝了一顿物美价廉的山西风味午餐,小馆里的荞面碗坨、凉粉和凉面等美食的味道,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店里自制的好吃不贵的卤肉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午餐后,休息了一小会儿,我们沿京昆高速南下。没想到快下京昆高速的时候,褚德光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告诉我在路边看见了后土祠风景区的指示牌。原来是我把后土祠错记成后土庙了,一字之差,结果出现了三百多公里的误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二、鹳雀楼上品名诗下午六点多我们来到永济市的鹳雀楼,不知道什么原因,门前空无一人。见有一位身穿环卫服的人向这里走来,我把车停在路边,褚德光下车向他打听鹳雀楼是不是没有开放?得到的答案是鹳雀楼开放的时间是上午八点至下午五点半。
返回距鹳雀楼最近的小镇,安排好住处后,到附近的餐馆吃晚餐,点了几个小菜,味道总体不错,老褚和老芮还小酌了几杯解乏。结账的时候,老板娘向我们推销普救寺每晚上演的和西厢记相关的戏曲节目,没引起我们的兴趣。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我们散步到普救寺的山门外,本想进去看普救寺,保安告知戏曲马上要开演了,现在不能进寺游览了。无奈,我就沿普救寺外墙走走,看看坐落在山坡顶部的那座和西安小雁塔形制相同、呈四方形的宝塔,……
第二天早晨,为避开酷暑,我们早早来到鹳雀楼。这次来得够早,景区还没开门。景区工作人员见我们都是免票的老人,招招手让我们先进去。
进门时,我随口向工作人员问了一下鹳雀楼的建造年代,她说鹳雀楼是南北朝的北周时期修建的,现在的鹳雀楼是1997年12月开始重建,2002年10月对游客开放的。
远眺鹳雀楼
远望岿然独立的鹳雀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果然如云南自驾游者描述的那样,是一幢气势恢宏的建筑。
围着鹳雀楼从不同的角度拍了一些照片后,我进入楼内,顿感凉爽了许多。
楼内设有电梯,但暂时不让使用。还好,我本来的打算就是徒步登楼,这样也好,彻底打消了我藏在心底的那一点点犹豫。
芮兴奎
徐建明
褚德光夫妇
鹳雀楼
我没在底层停留,直接开始上楼,接下来我是登一层,游览一层,然后再登下一层,浑然不觉中已经来到顶层。当我踏进顶层檐廊的刹那间,眼前突然一亮,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陡增。远处依稀可见的群山,不远处的黄河,还有周边大片郁郁葱葱的平原尽收眼底。
鹳雀楼第六层檐廊
围着檐廊顺时针慢慢地转悠,在拐角处发现一尊唐朝大诗人王之涣的铜像,只见他左手握纸、高高举起的右手持笔,昂首挺胸,目视前方,眼神凝重,似乎在构思着什么?……
我有些不解,鹳雀楼为什么会出现王之涣的铜像?
继续前行,看见楼下一大片空地上,有一首用白色颜料书写的我儿时就非常熟悉的唐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看见这首诗,我沉默了一会儿,思索着作者是谁?突然想起这应该是唐朝大诗人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立马,王之涣铜像为什么会立在鹳雀楼上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当时的心情真的很囧,我不仅国学知识欠缺,脑子好像也不够使。不知道是自己忘记了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关联,还是压根就没记住这首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谁,才会产生那样奇怪的想法。
在鹳雀楼上重新品赏王之涣这首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的名诗《登鹳雀楼》,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此地看着此景,大有如临其地、如见其景的感觉,……
围着檐廊游览了一圈后,我们开始下楼。
在有戏台的那一层,停下来歇了一会儿,我看见戏台右侧挂有毛主席手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别为老芮、老褚夫妇拍了照片。
芮兴奎
褚德光夫妇
回到底层后,我仔细地看了鹳雀楼景区的沙盘模型和一些文字介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守这里时,在紧靠黄河边,修建了这座用于瞭望的戍楼。此楼立晋望秦,高大宏伟,视野开阔。登上顶层,有些使人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
当时黄河边,有一种被称为“鹳雀”的食鱼鸟类,此水鸟类似鹤,嘴尖腿长,毛灰白色,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人们又称此戍楼为“鹳雀楼”,形成“一楼双名”的格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随着时间推移,“云栖楼”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鹳雀楼建成后,经隋唐宋,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
金元光元年(1222年),大蒙古国攻打当时属于金朝的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蒲州附近的浮桥等军事设施。
鹳雀楼被这场大火烧的仅剩下基座。残留的基座一直存留至明初,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至此存世700余载的鹳雀楼整体荡然无存……
巧的是,鹳雀楼消失700余年后,在近百名专家、学者的倡议下,在原址不远处重建鹳雀楼,供游客参观游览。
来到停车场,我发现离开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既没有熄火,也没有锁车门,发动机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加上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引擎盖已经热的烫手。
三、普救寺内出西厢
夕阳下的莺莺塔 朝阳初升的莺莺塔
《西厢记》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我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的戏剧,但对相关的故事也听过一些,没想到运城永济市蒲州镇竟是故事的发源地。
那天我开车进入蒲州镇后不久,路过一个村庄,发现村头的一堵墙上写有〈西厢村〉三个大字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西厢村?!难道和戏曲《西厢记》有什么瓜葛?转念又一想,不会这么巧吧。
晚饭后,我们想进普救寺转悠的时候,保安人员告之:戏马上要开演了,看戏是要收票的,所以不能放你们进寺,明天再来吧。同时得知西厢记和普救寺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离开鹳雀楼景区,直接来到普救寺。
进入山门,迎面是坡度很陡的石台阶,我开始登台阶时才发现,不仅很陡,每级台阶还很高,上起来挺费劲的,本来想抱怨几句,可看看地形,怨气也就没了。
大钟楼
顶着烈日登上大钟楼,我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看到边上有个条凳,我和老褚就势坐下,想小憩一会儿。老褚的老伴儿问我们是否上去看看?我说歇会儿再说。她便独自向更高层走去。
大钟
没多久老褚老伴儿下来对我们说,上面有座莺莺塔,门被锁住了,不能登塔。然后,他们老两口原路返回,我看见旁边还有一个通道,就走了这条道。
寺中的莺莺塔,原名舍利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是否是世界六大奇塔,无从考证)。
据地方志记载:在莺莺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蟾蜍叫声,“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莺莺塔
俯瞰普救寺
既然《西厢记》描述的故事发生在普救寺,其中的男女主角都有原型,这引起了我继续探究的兴趣。
有记载表明:《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最初的题目《传奇》,是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元稹自传体小说,描写了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区区数千字的小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在宋朝时期,被收录进宋代人撰写的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中,同时将《传奇》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宋代王铚《传奇辨证》考证张生的原型为元稹本人,今无异说。关于崔莺莺的原型,王认为是唐代永年县尉崔鹏之女,今无定论。
文中的莺莺是一个写得很成功的艺术形象。作品对她的性格和心理刻画得比较细致,使得这一形象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象则写得较为逊色。他对莺莺始乱终弃,是封建制度下醉心功名的士子的真实写照。由于作者为了替自己行为辩解开脱,竟借张生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篇末不仅使人物形象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莺莺传》的故事流传极广,后世许多作品都是据它演变而来。以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为最优,剧本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西厢记》已成为我国许多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家喻户晓。
从普救寺出来,看时间尚早,用餐后,我们便开车去下一个景点万荣县后土祠。
四、万荣后土祠 海内祠庙之冠
海内祠庙之冠山西万荣后土祠
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
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位于万荣县西南黄河岸边的后土祠是海内祠庙之冠。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到达后土祠时,周边还在扩建中,道路和场地的硬化基本完成,绿化比较欠缺。光秃秃的停车场,没人管理,既没有停一辆车,也没有树荫。尽管环境让人感觉非常燥热,但是我怕因为违章停车而扣分,还是把车开进了停车场。
老褚指着离停车场不远的道路边,有点树荫的地方横七竖八的停着几辆车说:既然其他人能将车停在树荫下,应该是没人管理,你先等一会儿,我过去看看有没有可以停车的地方。最终我们也找到一处有很小树荫的停车位置。
进入后土祠通道的入口
远看建在高坡上的后土祠是一处宏伟壮观的建筑群,经过慈恩亭,我们沿着步步高的通道,通过承天门后,来到后土祠的山门。
我先看了后土祠简介,对后土祠有了一点感性认识。然后从旁门进入后土祠。
承天门
后土祠简介
后土祠山门
进入山门后,首先看到的是耸立在两边的钟楼、鼓楼,外观显得比较新,看了边上的说明,知道这两座楼是一些善男信女捐资,于2012年12月建造落成的。
钟楼
鼓楼
后土祠里的三个舞台(分别是:过亭台、道家台和佛家台)呈“品字形”排列,这在国内的寺、庙、祠里极为罕见,这两栋舞台建筑有点特色,都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过亭台”比较大,它应该是“品”字上面的“口”,在舞台的后墙中央有一扇大门正对山门,舞台中间的地板是活动的,可以按照需要随时拆装,可为什么要设置大门和活动地板?我不太明白。
“过亭台”北面,是两个舞台“道家台”和“佛家台”,在同一栋建筑的东西两侧,中间是一个过道,它们形成“品”字下面的那两个“口”字。透过中间的过道,可以看到正对通道的献殿正面。
站在过道的中轴线上,我看看对面的献殿,回头看看“过亭台”后墙中间的那扇关闭着的大门,再想想那扇大门正对着的山门,脑洞似乎被打开了一条细缝:这是不是和历朝历代皇家祭祀后土始祖有关?因为历朝历代的帝王来这里祭祀后土娘娘,按照当时的国家礼制,皇帝应该是沿中轴线到达后土的正殿,这时的中轴线相当于御道。所以,在过亭台的后墙中央留了大门,还把舞台中间做成便于拆卸的活动地板。
大舞台过亭台
道家台和佛家台的背面 道家台和佛家台的背面
道家台(左) 佛家台正面
从双舞台通道看献殿
正殿大门
献 殿
前面是献殿,后面是后土娘娘的正殿
无论是大殿,还是舞台的木雕、石雕和砖雕都非常精美。
这次来后土祠,我才知道献殿的用途,它是一种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献殿会建在正殿的前面。
道家台的木雕
佛家台的木雕
位于后土祠最北面的秋风楼,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 “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镌刻的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遗憾的是楼门紧锁,我们无法登楼一览。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楼
在去秋风楼的途中,我见到路边立的一块牌子,上面解释了什么是“后土”?我个人认为这段文字诠释了祖辈们对土地的认知、利用、感恩、崇拜和敬畏。
据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在黄(河)汾(河)交汇处,突出高崖的“脽”上“扫地为坛”(《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高规格、大规模、长时间祭祀后土的先河。此后,明朝以前历代皇家祭祀后土始祖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2000多年前,汉文帝建庙,汉武帝创建后土祠,并8次巡幸,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并把祭祀后土定为国家礼制,明确规定:“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泰山五年一修封”。
唐明皇开元年间3次到万荣祭祀后土。
北宋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对祠作了修葺,把万荣汾阴后土祠的规模推到顶峰,庙貌倍益增丽。据《后土祠貌图碑》所记,后土祠修葺后,其建筑肃穆而大气,据《中国古代建筑史》载,北宋后土祠是按照较高标准修建的,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面积扩大到633859.29平方米,是现存后土祠面积的25倍,是海内祠庙之冠。次年宋真宗前来祭祀后土,并御书御制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萧墙碑),被称为全国名碑之一,现仍完好地保存于庙内。
从汉代至宋代历朝有九位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开始在北京建造天地坛,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皇家的祭祀活动才改在北京“天地坛”举行(后专门建了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
从此,后土祠便成为民间祭祀的庙宇,相传后土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圣母像前的袅袅青烟,长年不断。
自明朝以来,后土祠因黄河水害,几经迁建,其规模也是越建越小。但当地每年春季祭祀大典的规模却一年比一年大。
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因黄河干流向东摆动,汾阴被黄河侵蚀,汾阴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胁,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到明万历末年,后土祠只得往东移建。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黄河决口,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
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再决,连秋风楼也一同淹没于黄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北。
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
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2020年7月我们从大同云冈石窟开始,游览了五台山、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景区,今年7月我们又游览了介休市的绵山风景区、张壁古堡、介休后土庙,太原晋祠,运城永济鹳雀楼、普救寺和万荣的后土祠等景点。三晋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内涵,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在华夏大地上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说明了陕西和山西文物的繁多。现在对华夏远古文明之源的认识,在山西的坊间流传着这样说法:一千年沧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秦、汉、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尧、舜、禹)看运城。只有到了运城,才能最直观地感知人类的始祖和起源。的确,直观感知远超单纯的书本知识。
徐建明
芮兴奎
褚德光
褚德光夫妇
今年的山西游要结束了,离开山西前,我们分别和后土祠的山门留张纪念照。
离开运城,我们将过黄河去陕西韩城继续旅途。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徐建明近照
作者徐建明 籍贯湖北潜江,1950年1月出生,1968年2月在银川市应征入伍,任骑兵第二师四团三连战士、陆军第二十师五十九团三营七连文书、班长。1971年3月退伍,分配到银川市民政局工作,后调入银河仪表厂,任技术科产品设计员、组织科干事、劳资科副科长。1985年4月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1990年初调宁夏自治区供销社,历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科技营销处副处长、机关党总支书记、保卫储运处处长及监事会办公室主任等职。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是电气工程师、经济师。多项设计课题和研究成果在自治区获奖。2010年2月退休。
原文编辑:曹益民
本文编辑:徐建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