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月泉朱慧珍评弹玉蜻蜓全集(我爱评弹你听评弹)

蒋月泉朱慧珍评弹玉蜻蜓全集(我爱评弹你听评弹)(1)

蒋江档24回《玉蜻蜓》 第十一回 “沈方出逃”

都说评弹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今天我想像医生一样上一堂“解剖课”,帮大家分析一下,评弹是如何在“细腻”上做到极致的。

这是一回“弄堂书”,前半回书继续说三娘娘尽房绝食的事,后半回书简单交待了沈方出逃的经过(沈方的书要过八天之后再继续接下去,那时我们到常州与他再见),蒋先生与江老师夹在中间,就像在弄堂里行走。所谓“弄堂书”,是指两回“肉段书”中间起过渡作用的书。“尽房绝食”说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就等明天南浩的金大娘娘出场,因为她与三娘娘是结拜姐妹,姐姐岂能坐视妹妹含冤而死——今天我换一种写法,不再赘述故事情节,而是把细节梳理一下,而蒋先生说的每个细节都是一个“噱头”,或者一个“小买”。

在评弹表演中,凡是遇到“弄堂书”,听客总会觉得扫兴。但也不绝对,如果是名家表演,那就会遇到意外的欣喜,或者冒出几个小人物来插科打浑,或者演员用自己格外卖力的表演(说噱 弹唱)来弥补。蒋先生属于后种情况。他编出了许多个噱头,使本来乏味的书变得有趣起来。其中第一个只能算小买,讲到三娘娘“忠厚”时,蒋先生突然冒出一句:“我搿格人,几化忠厚得来”(即我这个人多少忠厚呀),老听客都知道,蒋先生是一个十分“忠厚”的滑头,所以一言既出,四座皆欢。第二个细节是:小官官与生母分离时,哭个不停,奶妈给他喂奶,小官官不要,几喂几吐,就像是有灵心的一般。第三个细节是:讲到老太太心肠软,特意到罗氏床底下检查有没有猫躲在底下——老太太担心罗氏死了,连带猫一起遭殃——按从前迷信的说法,一只猫是由七个师姑投胎的——底下听客又一阵笑声,倒不是笑老太太虚伪,而是因沈老太太不知轻重、不分人畜,为她如此的“人道(猫道)主义”而发笑。蒋先生还戏说,伊赛过吃“幺尼三”(即米田共)额。第四个细节是:为了不让房里的三娘娘寻短见,奶妈想出一个急(音杰)办法,不时地用手扭小官官的大膀(音dhu-pang)、屁股,小囡一哭,三娘娘就要走到门口说话,一说话就不会寻死了。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但却难为了官官。第二天金大娘娘给官官把尿,看到小屁股上全是乌青块,觉得奇怪。蒋先生风趣地说,三娘娘这条性命,是伊儿子的屁股救的。第五个细节是:二娘娘濮氏拿到老太太赏给她的一对金钗后,急忙回房涂脂抹粉,脸上搨得像“土地奶奶”,还把两只金钗一齐插在头上,红云笑她像羊妈妈一样,头上长出了两只角。第六个细节是:因为夹嘴舌有功,濮氏奖赏红云四百个銅钿、一匹常熟布。红云一看:銅钿里侪是沙角子(即次币),常熟布已经被剪掉了一块鞋面布。濮氏还煞有介事地对红云说,等侬寻着仔婆家,这些东西正好拨侬做陪嫁用。红云暗想,婆家这样穷法,我一世就完结了。第七个细节:沈府的大娘娘一向胆小怕事,平时“树叶落勒头上,都要怕打破头”的人,听说婆婆逼三娘娘尽房绝食,瞎得发抖。丫头碧桃说,侬无论如何要救救二娘娘,侬勿救伊,伊就死定了。这时大娘娘却回答,“我自己也瞎得要叫人来救一救了。”所有这些细节,对整个故事来讲,并不紧要。但对于听客来讲,则非常受欢迎。因为真正的听客,他们进书场的目的不是为了听故事,而是为了高兴,为了放松一下情绪。

接下去说“沈方出逃”,虽然只剩十几分钟,蒋先生还是动足了脑筋,让听客听得满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哪怕是只有一秒钟的电影镜头,也是由几十张静止的照片组成。蒋先生的噱头,就像是一张一张的照片,接起来就能使一秒钟的镜头“活”起来。大娘娘陈氏为了搭救沈方,已经倾其所有(十几两银子)。下面是碧桃丫头劝沈方出逃时两人的对话,我将他俩的对话分解为一张一张照片定格下来,与听客一起回味、分享。第一张照片,碧桃问沈方啥事体哭,沈方答“总大约勿快活(即勿开心)”;第二张照片,碧桃说倷格事体大家侪晓得了,沈方说“再勿晓得,真额变死人勒”;第三张照片,碧桃说倷是冤枉额,沈方问“啥人说额”?碧桃答“大娘娘说额”,沈方说“大娘娘说呒没用额”;第四张照片,碧桃给沈方银子,沈方说“托倷回头一声大娘娘,沈方今朝呒没空脱伊到外头买陌事(即东西)”;第五项照片,碧桃说拨侬银子是叫侬逃走,沈方回答“侬阿是脱我难过?勿作兴额,侬是想害我呀?”第六张照片,碧桃说你赶快逃往他乡去吧,沈方问“他乡勒啥场化(即地方),介些多他乡,到啥额他乡去好”;碧桃说寻着清官好帮你申冤,沈方说“清官勒了(即在)啥场化?尼搿种家务事,清官阿审得清啊?清官难断家务事呀”;第七张照片,碧桃叫沈方快点逃走,沈方说“倷勿要催呀,倷叫仔碧桃唠,逼(音同碧)牢我逃(音同桃)”;第八张照片,碧桃说侬快走吧,沈方对碧桃说“我还要去回头(即告别)一声大娘娘呢”。这些照片串起来,一个活灵活现、老实巴交、叫人又好气又好笑的沈方就“跳”出来了。

无巧不成书——上面七个细节,下面八张照片,也算是“七上八下”!为什么蒋月泉大师的书能够深受听客欢迎,我想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当然也离不开下手江文兰老师的衬托)那炉火纯青的“说表”。 现在评弹演出有点不大对头,有些演员热心于“演”(指上窜下跳),有些领导热心于包装,如戏服、化妆、布景等等。我想听客进书场,主要是来“听”书的,不是来“看”书的,要是为了看,不如去戏馆看戏呢。以上的看法如果不对,请朋友们原谅。

本回书有两段唱篇,都是上、下手对唱。第一段唱篇渲染了二娘娘蒙受冤屈后复杂的心情。由江老师先唱:“气喘吁吁无力行,”接着蒋先生唱:“在那房前扶搀有众青衣。太夫人背后连催促,”江老师又唱:“罗氏三娘泪湿衣,(插白)我与官人亲手骑,后何遗失牡丹亭,被那沈方拾得太跷蹊。不白之冤难分辨,(插白)未必端阳下雪飞(自比窦娥)。一尺肝肠断九寸,”(插白)蒋先生唱“听那百日官官在旁侧啼。”(插白)最后江老师唱:“急冲冲抢往这楼坪上,见房内空空少东西。”

第二段唱篇,通过大娘娘主仆两人的对唱,映射出二娘娘平时的为人。蒋先生先唱:“陈氏闻言口不开,急得她是心惊眼停顿然呆(音眼)。我想三妹贤能她行孝道,……贤淑未曾亏。她不思守节无此事,(插白)我想二房未必良心眛,(插白)意乱心慌倒无主见,急得他搔首抹耳欠调排。” 江老师接着唱:“叫救人胜把浮屠造,(插白)望主母宏恩把生路开。(插白)先把童儿来释放,后把三娘救出来。”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有些唱词写得不够明白,书场里不放字幕的话,听不懂。至于听广播录音的人,就更加听不懂了。所以写唱词的人必须注意到所谓“雅俗共赏”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