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因词而死的千古词帝)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他是亡国之君,他亦是千古词帝,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肉袒出降,被囚禁于汴京,从此沦为赵家兄弟的阶下囚。

李煜的词,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尽是写宫闱生活和儿女风情,语言绮丽,风格柔靡,美则美矣,格调不高;后期词作则突破了花间词专写“妇人语”的局限,多倾泻亡国之痛与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极富艺术感染力。李煜的经典代表作,大多是他的后期作品。

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因词而死的千古词帝)(1)

(李煜剧照)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两首《相见欢》,均为李煜被俘汴京期间所作。

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因词而死的千古词帝)(2)

(独上西楼)

第一首,上阕写夜晚独上西楼所见之景,借由景物之凄,渲染人物之哀;下阕以丝喻愁(“丝”谐音“思” ),剪不断,理还乱,用形象的比喻抒发出真挚的情感。句句是哀愁,句句是名言。

第二首,更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上阕由林花谢了春红,写暮春残景,下阕由胭脂泪,相留醉,写无限怅恨,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则是立意高远: 既寄寓了个人的人生痛苦,又涵盖了对生命缺憾的深刻感悟。

两首《相见欢》,一首写离愁,一首写别恨,已经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惊世佳作了。但是,李煜最惊艳世人的名篇却是他的绝命词《虞美人》。

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因词而死的千古词帝)(3)

(李煜画像)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既是牛郎织女的相会日,也是李煜42岁的生日。曾经的九五之尊,此时已经在汴京度过了三年屈辱囚禁时光。39年纸醉金迷、光阴虚度,3年苟且偷生、度日如年,李煜回首往事再看今朝,不禁有感而发写下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因词而死的千古词帝)(4)

(李后主剧照)

上阕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夏夜明月,这原本都是人间美景,诗意画面,但李煜却殷切期盼它早点“了”去。因为,多一个春秋,便多一年苟活,更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无限怀念、对亡国的无限哀痛,尽是对“不堪回首”的感慨。

下阕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哀叹故都金陵的宫殿还在,他心心念念的宫人却已是红颜不再。只言片语间,充满了哀伤与无奈,未曾失去过天下,就不会有这份感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名句中的名句,词人用设问的形式,先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再用一句比喻给出完美回答。

以水喻愁,这本非李煜的原创,上有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下有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但都不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得含蓄而有感染力。

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因词而死的千古词帝)(5)

(李煜《虞美人》)

毫无疑问,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思想价值“三高”,堪称婉约词派的巅峰之作。但是,此词惊艳了世人,却埋葬了李煜,直接导致了他的惨死。

《虞美人》抒发的是亡国之恨、去国之思,宋太宗赵光义从中看出了李煜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身为亡国之君,要么做以身殉国的崇祯,要么做乐不思蜀的刘禅,像李煜这样,才华太盛、想法太多、思维太活跃,既不敢赴死,又不甘苟活,整日想着他的故国、他的宫殿、他的朱颜,无异于自掘坟墓,既保不住后世之名,也保不住当下小命。

就在42岁生日当天,就在写完千古绝唱《虞美人》之时,赵光义赐了一味名叫“牵机”的可怕毒药,毒死了亡国之君李煜,也毒死了千古词帝李煜。他死之后,万般皆成灰,唯有词作永不朽。

(注:牵机是以马钱子为原料制成的毒药,因为其服用后腹中剧痛,致头足相就如牵机状而得名。李煜被赐牵机毒药,死状之惨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南唐二主词》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