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利店单店净利润多少(毛利20-30过半便利店净利少于2)
来源 | 联商网资讯
作者 | 朱茜
2018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18年便利店发展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结合行业发展热点及市场情况,解读便利店行业发展风潮。
便利店即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亏损企业占四分之一
根据国际便利店经验,当人均GDP达2000-3000美元时,为便利店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市场便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进入行业激烈竞争期。
1992年,7-ELEVEN引入深圳;二十多年来,我国便利店数量不断增加,人均GDP也不断提升。2016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2017年,人均GDP达到8836美元,中国便利店个数超过10万家,便利店行业即将迎来激烈竞争时期。
2017年,我国便利店日均销售额达4936元人民币/店/日,较2016年提高了10%,但增幅下降超过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7年,大多数便利店的毛利集中在20-30%,而毛利在30%以上的企业由2015年的3%上升至16%;高毛利企业数量、占比均增加。同时,净利集中在0-4%的便利店企业占多数,但这一比例已经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净利率在4%以上的便利店企业和更多亏损的企业;高净利与亏损企业旗鼓相当,均占有约四分之一的比例,行业进入易亏损。
二线城市便利店增长快 Top10品牌市场集中度近60%
据调查统计,2017年,二线城市的便利店数量增长十分快速,而基于各城市人口、GDP发展的不同,再加上气候、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差异等因素,二线便利店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西部区域城市西安、昆明、重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三个城市,增速分别为25.0%、23.8%、21.3%。
2017年,一线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场发展已趋于成熟,接近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店发展水平;而近两年北京市商委持续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改善便利店营商环境,以及各大便利店品牌竞相进入北京市场,使得2017年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达到20.7%,在一线城市中发展最快。
目前,便利店品牌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美宜佳、天福、7-ELEVEN在鼎立广东,罗森、全家、快客等品牌密布上海。据统计,这些便利店品牌在主要区域的门店数均超过总门店数的50%;而在全国范围内,美宜佳、天福、红旗等十大品牌门店总数量占整个市场的59.3%。
即食品、自有品牌商品销售比例仍不高 加盟店比例不及日本优秀便利店 会员体系初现势头
2017年,中国市场中即食品销售额在10%以下的便利店比例降至41%,同时,即食品销售比例在10-20%和20-40%的便利店分别增至24%和20%,即食品销售增加明显。但相比日本市场中大多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中国市场的即食品销售比例还不够。
2017年,销售0-10%的自有品牌商品和10-30%的自有品牌商品的便利店占比均有所增加,分别达到63%和11%;自有品牌影响力可见有所提升。而相比日本市场便利店自有品牌单品销售占比大多为40-50%,中国市场中便利店自有品牌商品仍有待发展。
2017年,中国市场的便利店加盟店比例略有上升,为43%;日本罗森便利店加盟比例达75%,而日本全家、日本7-ELEVEN便利店的加盟店比例则高达97%、98%。相比之下,中国便利店加盟式发展还有较大空间。
当前,非会员消费对便利店销售额贡献占多数,2016-2017年这一比例均在60%以上。但是,2017年,中国便利店的会员体系有了较明显的发展,有会员体系的便利店占市场的40%左右,较2016年提升5个百分点;在有会员体系的便利店企业中,会员消费比例较2016年提升2个百分点。
网络零售成便利店新增长极 微信支付压过支付宝
2017年,市场中大约36%的便利店引入网络零售渠道,较上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而这部分引入网络渠道的便利店企业在2017年线上销售比例整体提升至8%,较2016年增长了60%,增幅翻倍。可见,便利店网络零售初现增长极势头。
2017年,便利店的移动支付情况出现“两极”情况,移动支付比例在30%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升至56%,同时移动支付比例在10%以下的企业仍占有一定份额,为32%;移动支付比例在20-30%和10-20%之间的便利店各占比6%。前瞻认为,这一移动支付比例的“两极”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愈加频繁,去现金化现象火热,而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在便利店内付费,如老年消费者等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移动支付渠道中,微信支付在便利店中使用比例上升至48%,超过支付宝(47%),挤压了其他移动支付方式的生存空间。
便利店面临发展痛点 资本助力数字、无人店进化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指出,当前便利店行业面临三大发展痛点。
缺乏便利店特色,便利性优势难以体现。在中国,大多数的便利店都与中小型超市没有明显差异。在货品选择上,没有自主开发新的商品或者领导其他人开发特色商品的能力。商品种类与陈列也都雷同,大都只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就像是超市概念的复制,或者说是延伸。并没有真正意义的突出便利店的特色。许多中国消费者更将便利店视为街头巷尾遍布的小卖部。然而在欧美,品牌和服务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相关调查显示,独创商品占50%以上才能达到30%的毛利,才能体现出一个便利店的独特个性。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物流配送环节较弱。当代的连锁便利店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用纸笔记录的管理经营方式。虽然有不少连锁便利店已经引用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进行一些交易经营记录。但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的操作中形成较为完善的营运办公网络,在信息共享、物流配送和商品采购等方面还是使用人工操作过多。这些对于连锁便利店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自身经营水平与管理能力落后,缺乏合理政策支持。便利店经营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先进的现代计算机技术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而目前很多连锁便利店缺乏这一方面的技术支持,使得各个连锁便利加盟店之间在日常经营中出现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影响正常经营活动。
同时,便利店企业管理精益性亟待提升,以对抗成本增加的局面。据统计,2017年,便利店行业中水电、人工与房租成本分别增加了6.9%、12%与18%。店铺资源加速稀缺,以至于未来租金成本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幅提升,加剧人员成本的上升,而水电成本的增加亦不容忽视。
资本持续关注便利店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7月9日,便利店市场中共有71起融资事件,而大多数便利店的融资目的均为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无人便利/无人零售,同时降低成本。其中,天使轮、Pre-A和A轮融资占比过半,无人便利初创企业发展火热。
巨头布局无人便利 便利店发展转型核心在运营效率和消费体验
无人便利店成为便利店行业的新玩法,分为开架式和闭架式两种。2017年,无人便利店市场规模约0.4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到33亿元。
无人商店概念从诞生起就自带资本、互联网光环。国内品牌便利店纷至尝鲜,除了上图中的资本密布,国内互联网巨头也在紧跟实体布局。例如京东全资控股的无人便利店,以及阿里巴巴全资控股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无人零售概念试点项目。无人概念将推动消费者购物路径全面走向数字化,催生多种零售业态。
2017年,无人便利店密集地落地,其中一部分又惨淡关店收场,说明便利店的转型、演进不能只是靠“无人”来减成本、提高科技新潮附加值,更应该关注的是便利店运营的效率和消费者本身的购物体验。
传统便利店在供应链、客户管理和智能门店等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变革,如7-ELEVENded供应链信息系统、全家的CRM等。同时,便利店也应紧密围绕自有品牌和鲜食、半成品,建立商品差异性,来贴近目标客群的生活方式,细分商品、店群或子业态,整合复合业态和增值业务,提供一站式体验。前瞻认为,便利店需根据短、中、长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目标,来逐步实现全面能力提升。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朱茜)
编辑 | 张茹雅
铅笔道.头条号签约记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