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反求诸己(孟子遇行有不得时)

孟子曰反求诸己(孟子遇行有不得时)(1)

一、

一个人的主观意识不能左右客观环境的存在因素,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不能以主观角度决定自己的生活,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生命之中的不得以,而真正能够决定人生状态和结果的,就在于自己在接受生命不得已的局面之后,所存在的智慧中。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所以你会遇见很多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情,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一味的去对抗与强求,不但不能妥善地解决问题,还会因为自己过度抗拒,而使本身就不平顺的人生更加糟糕。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以退为进,坦然去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局面,反思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本,以这样的方式为基础去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解决不了的,在这一刻都能找到答案。

孟子曾经说过一段话:“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孟子所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明智;对别人有礼,别人却不回应,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行为有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会归顺他。《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的命令,自求多福’。

孟子曰反求诸己(孟子遇行有不得时)(2)

很多人提及孟子所说“行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总认为这句话太过于主观片面,认为一个人一味内省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对于人生来说,如果一个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只是在忽略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产生负面情绪,悲观地反省自身,并期望用这样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调整自身状态,理智清醒地看待问题,把反省当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看见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差距,找到客观环境存在的具体条件,以条件去谋划事情,最后达到自己的期望。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仅仅是情绪上的反应,而另一个则是清晰正确的认知,如果我们能够从感性的层面走入理性的状态,才算是对这句话最通透的理解。

就好像对于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期望的状态没有出现,也就是面对着“行有不得”的局面,其中存在两个原因:

第一,你期望的高于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的。

就好像你是一个没有任何能力和客观优势的普通人,却总有着好高骛远的目标,那么这种背离客观条件的期望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情怎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

第二,自己总在用一个错误的方式去追求目的,没有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客观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即便存在错误的意识和习惯,也仍然不能察觉,当一个人不能秉持正确的方式去追求生活,那么他所期望的结果就不可能出现。

孟子曰反求诸己(孟子遇行有不得时)(3)

二、

那么对于人生来说,不管出现哪一种原因,在这种局面下只需要向后退一步,能够真正做到反省自身,看看是自己的期望错了,还是自己的方式错了,才会在这个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状态,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所以孟子在这段话的最后,才会加上《诗经》之中的那句话:永远配合天的命令,自求多福。

什么是天的命令呢?那就是“自然”。

不管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面对着什么样的环境和生活,他们都应该知道自己拥有的客观环境究竟是什么,自己能够获取的条件以及自己所能追求的方向,都应该对其有清晰明确的认知,而不是总被欲望驱使,用错误的方式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再者,以良好的个性修养,为自己的人生谋求福报。

这一点也是很多人对于“反省自我”这个事情常犯的错误观点,这个错误观点也是主观愚知所造成的,有些人以为良好的个性修养就是一味软弱,其实所谓良好的个性修养不仅是一味的屈从与善良,有时更在于自身的强大和智慧。

让人生糟糕的根本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不足,智慧不够,如果有人真正做到有勇有谋,那么可以在无形之中解决很多问题,这也是修正自身个性的重要一点。

孟子曰反求诸己(孟子遇行有不得时)(4)

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清醒地了解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调整自己,才能以此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