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滨海新城长乐功能区(创造幸福福州长乐)
牢记使命,步履坚定。潮起东南,新城屹立。
沿着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和“东进南下”城市发展思路,福州市长乐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域融入新区新城建设,持续掀起高质量发展热潮,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
滨海新城起新景。陈铭清 摄
崛起东南 新城蝶变
“地处长乐偏僻沿海,曾是一片荒漠莽滩。”这是原国营文武砂农场常务副场长杨宗琪对滨海新城核心区所在地最初的印象,“如今,这里高楼林立,日新月异,超乎我的想象”。
岁月如歌,新城蝶变。作为福州实现从滨江城市向滨江滨海城市跨越的“主战场”,长乐举全区之力推动新区新城建设,加速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民生配套全面开花。新区新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典型样板。
福州三中滨海校区。陈铭清 摄
在这片土地上,一所所建成或在建的高端优质学校映入眼帘。融侨赛德伯双语学校、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福州滨海实验学校、滨海新城实验幼儿园等一批优质学校相继建成,传来朗朗读书声;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福州联合学院,今年秋季开始招生;职教城入驻一批省属职业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滨海新城校区等多所院校聚集于此。
华山医院福建医院。记者 余少林 摄
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座高水平医疗配套建筑从沙地之上崛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建成开诊,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是全国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之一;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滨海院区)建成试运行,全力争创国家级区域医学中心;福州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设紧锣密鼓,着力打造防治一体化的国家疫情防控救治点。
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个文化地标项目破土而立,为群众带来更多文化福利。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打造具有福州特色的全民阅读基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等高品质公共文化配套建成投用,提升长乐的文化承载力和吸引力。
昂首阔步勇向前,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东海之滨焕发勃勃生机,一栋栋崭新高楼熠熠生辉,一个个建设项目快马加鞭,福州“东进南下 沿江向海”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东湖数字小镇。记者 余少林 摄
数字赋能 产业壮大
作为中国“草根工业”的发源地,长乐深耕实体经济,从“草根工业”蝶变成为规上工业产值近3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的“参天大树”。特别是,长乐纺织经济以品牌化数字化催生新优势,全力打造功能性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恒申集团、永荣集团、金纶高纤等纺织企业,一个个数字化示范车间、智能化工厂植入了数字基因,变得与众不同。
“最初简单的机器设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现在的智能化设备既释放了人力,又大幅提升了产能。”恒申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这种改变来自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截至目前,长乐区工业互联网接入企业数量、新增解析量分别占全省的66%、74%,领跑全省。工业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飞跃,大东海实业、恒申控股和永荣控股等3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金纶高纤、长源纺织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全区纺织业产值从1992年的5343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700亿元,进而跃升到如今的超2300亿元。
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业,是长乐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缩影。近年来,长乐加速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2021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5%,数字核心产业占比达到9.5%,数字应用场景已经渗透到长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云大物智链”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精准医疗、平台经济、网络视听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和产业园区项目纷纷落户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促进大数据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截至5月18日,产业园已注册企业总计801家,注册资本总计597.2863亿元,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之一。
长乐还培育壮大“乐纺云”“建钢云商”“城投均和供应链”等供应链平台,2021年实现纳统销售额907亿元,纳税12.4亿元。长乐区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后劲十足,推动长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黑脸琵鹭在闽江河口湿地悠闲觅食。郑航 摄
生态璀璨 绿意绵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去年,长乐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3%。今年1月至4月,百分百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带来了“长乐蓝”,为无限春光增添靓丽色彩,频频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主角”。
纯净空气,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闽江河口湿地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长乐区对闽江河口湿地采取治理互花米草、改造生态鸟岛、养殖塘全面“退养还湿”、建设生态围栏等措施,使其生态逐渐恢复,吸引更多候鸟。
经过多年努力,闽江河口湿地拥有保护面积2381.85公顷,区内野生动植物1089种。截至目前,闽江河口湿地共发现鸟类266种,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包括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如今,长乐正在全力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防护林建设构筑起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厚植了生态底色。在长乐沿海,成片蓊郁木麻黄高高耸立,一路蔓延生长。
乘着福州新区新城建设的东风,长乐区着眼于滨海新城长远规划和推进速度,结合海岸线特点,系统谋划,分三期建设总长21.1公里的沿海防护林。目前,一期和二期建设已完成,三期建设已启动。
4年多来,长乐区在沿海累计植树造林9600多亩,平均风速下降40%左右。
沿海防护林不仅是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还成了一张度假旅游的亮丽名片,让沿海居民实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2021年,福州滨海新城岸段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代表,入围“全国美丽海湾案例”。
长乐沿海防护林。(长乐林业局供图)
乡村振兴 生机勃勃
长乐的城乡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断刷新颜值。
在长安村,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卫生,开展垃圾分类,村民也养成了爱护卫生、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五竹村,试点开展“文明积分制”,激励制度有力推动村民从“一旁看”转为“一起干”,由“要我整治”变为“我要整治”,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山顶村,边边角角成了微菜园、小花圃,白墙上的水墨山水画更添韵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长乐18个乡镇256个村居开展了人居环境大整治,颜值刷出新高度。去年,长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获评省级优秀等次。
长乐区还立足“创新引领,生态立区”发展思路,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既有常态化护河长效机制,又在全省率先出台治水导则、方案,也有全员鼓足干劲的“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做好水文章,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有了产业“金钥匙”,能够更好开启乡村振兴“致富门”。长乐区引导各村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琴江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学项目,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带来兴旺人气,增加村财收入,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琴江之路”;营前街道湖里村发展大头菜等特色农产品,以“合作社 研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古槐镇青山村探索推行“支部 协会 基地”模式,为农户提供龙眼产销一条龙服务,实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产业振兴之歌奏响,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源泉。
此外,乡村产业还融入了智慧基因。长乐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打造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围绕“智慧、共享、全民”,创新推出“云游长乐”智慧旅游平台,从“吃、住、行、游、购、娱”提供一站式综合旅游服务,成功亮相全国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创新引领乡村旅游未来”专题智慧旅游展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i东湖智慧社区”“乐和解”等平台,百户村的“智慧乡村”项目在鲲鹏应用创新大赛(福建赛区)总决赛上荣获一等奖。
“我们将积极探索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的长乐路径。”长乐区领导表示,一方面,突出因地制宜、产业带动,坚持园区标准化、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一批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差异化打造“生态、乡村文化沿江线”“海洋、数字文化沿海线”“传统、工业文化中间线”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以“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深化“万名干部下基层”行动,突出“以水带岸、水岸同治”,每周一攻坚、每月一突破,持续抓好“六清一改”等重点工作,推广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等机制,积极创建“美丽海湾”“美丽河湖”,进一步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的美好家园。
(via 福州日报 记者:余少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