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李隆基怎么死的(英明神武的李隆基)

开元盛世李隆基怎么死的(英明神武的李隆基)(1)

唐玄宗李隆基

开创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他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

李隆基五岁的时候,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正因为他从小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锻炼出了他的坚强意志。

他善于骑射,精通音律,天文地理无不通晓,从小就立有大志。

后来协助父亲剪除韦氏、平定太平公主叛乱,终于一步步登上帝位。

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承皇帝位,为了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再创伟业的决心,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开始他的皇帝生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他提拔了一批贤能的官员,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宰相,为国家效力。

然后,他精简机构,裁减多余的官员,节省了开支,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确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

他还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恢复,重视县令的考核、任免和提拔。

开元盛世李隆基怎么死的(英明神武的李隆基)(2)

开元盛世

在农业上,李隆基发动“检田括户”运动,严厉打击豪强霸占农民土地、隐瞒人口的行为,对隐瞒的农户进行重新登记,没收豪强强占的土地,把它分给农民耕种。

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军事上,李隆基首创了雇佣兵制度,把府兵制改革为雇佣兵制,取消了原来的府兵轮流到边境守卫的做法,改为到关内招募军士,长期守卫边关,提高了战斗力。

设置单于、安北都护府、黑水府等,分别管辖长城内外、贝加尔湖、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提高了边境管辖能力。收复了碎叶镇,恢复了丝绸之路,重新建立了唐朝在西域的威望。

除此之外,李隆基还发展图书建设,抑制佛教发展,重用僧一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李隆基怎么死的(英明神武的李隆基)(3)

奸相李林甫

宠幸杨贵妃,堕落于富贵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唐玄宗李隆基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堕落于富贵之中。

他先后罢免了正直的张九龄等人,起用口腹蜜剑的李林甫为相。

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极尽所能讨好他,深得李隆基欢心,逐渐把持朝政,权倾朝野。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为了表现出国富民强的盛况,大宴五凤楼,在五凤楼开了一个盛大的同乐会,让三百里之内的刺史、县令带领当地的乐舞伎人到五凤楼来表演。

一时间,音乐、舞蹈、戏剧,百剧杂陈,锣鼓喧天,连续热闹了五天五夜。

开元盛世李隆基怎么死的(英明神武的李隆基)(4)

倾城倾国杨贵妃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了,李隆基日夜寝食难安。

后来听说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能歌善舞、美艳绝伦,便不顾颜面,厚颜无耻地将杨玉环召入宫中封为杨贵妃,占为己有。

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因此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杨国忠工于心计,与李林甫互相倾轧,争权夺势,搞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随着李隆基对李林甫的疏远,杨国忠逐渐占了上风,从御史到宰相,身兼数职,同时兼任四十多个职务,把持朝政,唐朝的危机已经初现端倪。

开元盛世李隆基怎么死的(英明神武的李隆基)(5)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二人是同乡,都以骁勇善战著称。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集军、政、民、财等权力于一身,野心逐渐膨胀起来。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率领三镇兵力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很快就攻陷了东都洛阳,叛军像潮水一样从四个城门涌入城内,烧杀抢掠。

唐军仓促应战,被迫启用哥舒翰为帅,坚守潼关。

这时候,李隆基才感到害怕了,可是却没有好的办法。

开元盛世李隆基怎么死的(英明神武的李隆基)(6)

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李隆基仓皇带着杨贵妃、皇子、皇妃、公主、大臣等一干人等,仓促从延秋门出发,往成都方向逃跑。

在马嵬驿时,众将领趁机杀死杨国忠,并包围驿站,要求处死杨贵妃。

李隆基为平息众怒,只得赐死杨贵妃,逃往成都去了。

不久之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取代了他的位置,向雎阳进军,一年后被郭子仪围困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只得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击退唐军后,用计诱杀安庆绪,兼并了两支军队,接任“大燕皇帝”。

随后,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唐代宗李椒即位。

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被他的大儿子史朝义杀死,第二年九月,唐代宗请求回纥出兵帮助讨伐叛军,在各路唐军的策应下,史朝义走投无路,在温泉栅(今河北丰润东)自杀。

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才被平息。

作者的话:“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一个人一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野心膨胀,就离灭亡不远了,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参考资料:《全历史》《中国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二十五史历史故事》。

声明:想要了解更多故事,请向原作者购买原版图书;相关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