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六朝崖墓(探访成都金沙陵园)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3月31日,顶着暮春时节的细雨,在一个微凉的清晨,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成都锦江区金沙陵园。这里是位于金沙遗址后的一大片生态型墓园,漫山遍野的新绿之中是一座座整整齐齐的墓碑。

成都六朝崖墓(探访成都金沙陵园)(1)

刘丽娜是这里的工作人员,简单绑在脑袋后面的马尾和一身肃穆的黑色着装让她看起来干练十足。她平日里的工作就是接待客户、协助客户完成购墓选址等一系列后续服务。在闲暇时候,刘丽娜会去一些许久未有人来祭拜的墓前,擦拭墓碑、献上一束野花,鞠躬缅怀。

“我也是在机缘巧合下进入这个行业,那时候年轻一开始心里多少有点忌惮,家里人也不是那么理解我,但是现在一晃六七年过去了,渐渐发现了我工作的意义,服务那些逝去的人,让生者心里也有一些安慰。”在刘丽娜多年的从业中,已经直面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见过了太多的故事。

成都六朝崖墓(探访成都金沙陵园)(2)

墓园管理者刘丽娜

陵园里的故事:

悲伤也浪漫 有老人在老伴墓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在刘丽娜的记忆中,有一位已经90多岁高龄的袁爷爷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名四川大学的退休教授,老伴于两年前仙逝并安葬在金沙陵园。袁爷爷腿脚不好且墓园附近的交通不便,但这从未阻挡他这两年保持每周两三次前来探望老伴的频率。老人总会自己带着一些老伴生前喜欢的糕点和自己的午饭,从上午到傍晚,在老伴的坟墓旁一坐就是一整天,念叨着;“你走之后家里发生了很多事...”

因为袁爷爷年龄大且腿脚不方便,工作人员总会格外留意他。刘丽娜有几次遥遥从山下看过他坐在碑前,自顾自轻松地说着话,好似旁边真有一位婆婆正在微笑着聆听。“他一定很想念他的老伴,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话想对她说,但是从他身上我们看不见死亡带来的悲痛,反而觉得很浪漫。”

成都六朝崖墓(探访成都金沙陵园)(3)

回顾这几年的所见所闻,孩童的死亡是刘丽娜最不愿意看见的。年轻的生命忽然凋谢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但刘丽娜却在这几年已经见过了好几次。

记者跟随她来到陵园内专门为这群折翼小天使规划的一小块墓群,只见一座座小小的墓碑前摆放着一些零食和玩具,一张张稚嫩纯真的笑脸被定格在石碑上,下面用寥寥数语叙述着她们短短的一生。“我来过,我很乖...” “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一些墓志铭上刻着这样的字眼。

刘丽娜告诉记者,有一个小女孩在三岁的时候离开了,她的父母无论是在儿童节、她的生日还是忌日都会带着很多玩具来看她。“她的父母似乎很难走出来,毕竟没有什么苦能高于丧子之痛,小孩的离世最让人感到悲伤。”她指向另一处墓碑,在这里埋葬着一对母女,因接受不了孩子的意外死亡,那个母亲决绝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去陪伴女儿,最终她们合葬在了这里。

成都六朝崖墓(探访成都金沙陵园)(4)

“而年轻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似乎不那么明确。”谈论到来这里祭拜的年轻人,刘丽娜用“匆匆”来形容他们。“不似老人的浪漫和孩子家长的悲伤,年轻人来到这里相对冷静一些,待得时间也不长。但是这不代表淡漠,以我为例,我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回去为我最爱的外婆扫墓,但是不代表我心里不怀念她,只是年轻人更习惯于把对逝者的怀念深埋在心中。”刘丽娜说道。

谈本职工作:

不可怕 每一座墓里都是别人思念的人

前几年,一部关于家庭和梦想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让大家对生死有了新的疑问和看法。死亡可怕吗,什么才是真正的消亡?

作为已经近距离和死亡接触过无数次的人,刘丽娜回忆起当初刚入行的自己也很害怕死亡,就像老一辈说的“做久了会不吉利”等等。但现在,她会大胆地和自己的小孩谈论死亡与爱,“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真正的死亡是没有人再记得你。”

成都六朝崖墓(探访成都金沙陵园)(5)

在刘丽娜童年的回忆中,父母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常常会互相督促对方“尽可能让孩子少在墓地停留”,因为坟墓象征着“阴气重”。但一年又一年,刘丽娜看到了人们对生死和墓地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大人会在清明节或者其他特殊节点带着孩子前来扫墓祭拜,对懵懵懂懂的孩子诉说着墓里人的故事。

“我现在觉得墓地没有什么好怕的,每一座墓里都躺着别人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在刘丽娜的带领下,记者在山的另一面看到了一片特殊的墓区。这里每一座墓碑都被玻璃罩子隔出来一小块空间,里面是一个个小小的世界,摆放着墓主人生前最爱用的物品、最爱读的书甚至还有生前住过的屋子模拟场景。站在外面多看几眼,似乎也能了解到墓主人的喜好性格,看到他们在世时的生活。

成都六朝崖墓(探访成都金沙陵园)(6)

“清明节仪式感”:

提供代扫服务 但亲自扫墓仍是大多数人首选

在刘丽娜看来,近几年的清明节对比以往有些许不同,但似乎又没有不同。受疫情的影响,政府推崇网络方式悼念逝者。

记者了解到,2018年,民政厅开发了“仁孝四川网上祭奠平台”,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人们可登录四川省民政厅官网,进入“绿色祭奠平台”,按照提示要求,为逝去亲人创建纪念馆,开展拜祭、献花、寄语、悼念等活动,寄托哀思。

不过,来现场扫墓的人数似乎也没有下降的趋势。刘丽娜注意到,虽然现在推崇网络祭祀,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最传统的方式,从百忙中挤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亲人的墓前,亲自为他们献上一束鲜花、拔去新长的野草,安安静静地说一会儿话。

“我们提供代扫的服务,但实际购买这项服务的人不是很多,可能亲自来扫墓也是大多数中国人观念里不可或缺的‘清明节仪式感’吧。”刘丽娜说。

近年来,刘丽娜注意到绿色的丧葬方式正在逐渐被大众采纳。园内有几棵大树,每年清明节陵园都会提供几十到几百个不等的免费树葬名额,这个曾经很“小众”的绿色生态殡葬接受度逐年提升。“很多家庭愿意百年之后选择生态葬。大家都知道这个少花钱、少占地、少耗资源,都愿意让自己的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延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