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与女儿对话(一个体验主义妈妈)

“妈妈夜电,为你充电。”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背景前,李小萌端坐着,含笑望着镜头。

这是她试水的第一个自媒体短视频作品《妈妈夜电》的录制现场。李小萌想,深夜了,孩子们沉沉睡去,妈妈们在睡前大约会有一个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刷刷手机,敷敷面膜。

“这也是夜店的时间。妈妈们就不能去club吗?”李小萌和团队的小伙伴把“夜店”换成“夜电”,用1分钟的短视频,为妈妈们分享一个教育观念。

告别电视荧幕3年,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于2018年重回公众视野,她有着多重角色:成为三五锄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也是微博、抖音上分享教育经验的自媒体博主,访谈节目《你好妈妈》《你好爸爸》制片人兼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

做母亲八年,李小萌体会过成长,也遭遇过挫折,很多时候她希望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是一个体验主义妈妈。几十年后我们都是要离开的,我在弥留之际是什么让我觉得这一生是可以的?也许我会说,原来人七情六欲的体验是如此的。爱是什么?恨是什么?养育一个孩子是什么?而孩子的一生也要去体验,要去经历,而不是我们铺一条直直的路,跟他说A是你的起点,B就是你终点。”

“你好妈妈”“你好爸爸”

李小萌又连轴转了一天。

5月7日清晨六点半,她像往常一样先起床跑步。这段时间她与团队正在为《你好妈妈》第二季的节目做准备,上午他们一起去见一位带队参与抗疫工作的院士,拍摄节目素材,直到下午一点多才结束工作。

两点时,记者和李小萌约定电话采访。原定的采访时间拉长,李小萌匆匆挂掉电话,先带女儿去医院看牙医。但中途,《你好妈妈》的播出平台突然要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李小萌配合与各方沟通。女儿本本不得不自己留在医院看牙。

深夜十一点半,李小萌终于有时间喘口气,她发微信给记者。“睡了吗?”“还没有。”“要不要工作?”

而在前一天下午,李小萌在给《你好妈妈》第二季定妆,在造型工作室的三个小时里,她手机就没停过,一直在帮不同的团队解决突发情况,协调采访,像钩子一样把不同的资源钩连到一起。“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如果是两三年前,每一个突发状况都会让我觉得,天呐怎么办!但现在我已经觉得很正常了,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你就取不了真经。”

今年是李小萌重回公众视野的第三年。在职业上,她有着多重身份。她拥有一家影视传媒公司,制作了两档影响力颇广的访谈节目《你好爸爸》《你好妈妈》;她是主持人、制片人,也是在微博上分享教育心得的博主。

2018年,李小萌的访谈节目《你好爸爸》上线。她在节目策划初期思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父亲的形象往往是威严的有距离感的。在这个时代,父亲的形象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传统方式下长大的男性,当他在做父亲的时候,他有没有反思?抱着有点“控诉”的态度,李小萌采访了蔡国庆、夏雨、潘长江等12位父亲,但是等她做完节目,却发现自己反而对爸爸这个角色的理解放宽了。

李小萌与女儿对话(一个体验主义妈妈)(1)

李小萌与本本在德国旅行。受访者供图

“父亲的角色和母亲的角色其实是有分工的,父亲这个角色更需要在一个关键时刻出现,能在关键时刻给孩子支持、帮助、引导。而母亲的角色是陪伴的、细腻的。”

2019年,与妈妈们的访谈节目《你好妈妈》也上线播出。节目播出后,有一次李小萌在机场准备出差,在廊桥上,一位女士偶遇她,对她说:“你做的《你好妈妈》,我一口气看完了。因为这个节目我做了一个决定。”这位女士早年离异,女儿与前夫一起生活。进入青春期后,女儿有了抑郁倾向。“看了你的节目,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想法,我现在把工作调整到不那么累,把女儿接到了我身边,我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跟她度过这个困难期。”

李小萌很感动,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我们还是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传递一些对别人有用的内容出去,这些历程对我来讲是挺好的收获。”

工作、生活两步走

对李小萌而言,重拾主持人的工作,回归公众视野像是一种机缘巧合。

2012年,女儿本本出生时李小萌已经38岁。那时候她已经主持过《东方时空》、《新闻1 1》等知名节目,参与过汶川地震灾情报道、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长时间大型事件的直播、专题,获得过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等荣誉。“38岁的年纪,我在世界上已经证明了我自己,我也没有那种职业上的危机感了。”李小萌觉得,自己可以松弛地放弃工作中的一部分时间,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人生前半段是工作,人生后半段是家庭。2015年,她从央视离职。自此之后的三年里,她在家中陪伴女儿本本,鲜少工作。这期间,李小萌有时也会思考得失。“30岁时我去珠峰直播了40多天。面对5000多米的海拔高度,我什么都没想就去了。但如果我30岁时有了本本,我可能就不会在事业上那么拼了。”

促使李小萌重回公众视野的,是女儿的童言无忌。有一次,一位朋友到她家做客,要离开时,本本舍不得,说:“姐姐,我不让你走。”客人安慰她:“姐姐明天要上班,不上班怎么挣钱呢?”本本天真地和客人说:“我们家人都不上班!我有钱,我给你钱!”

李小萌的母亲把这件事当做笑话讲给她听。但她心里不是滋味。“我这二十几年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一直都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我怎么能让我的女儿对生活产生这样的误解?”

李小萌认真地告诉本本,现在家里的钱都是大人们努力打拼积攒来的,这些钱可以把她养大,可以给她交学费,但这些钱不是她的钱。“工作,有非常多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挣钱来花,满足生活需要。工作还有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你觉得你对别人有用,这种感受是拿钱换不来的。”

李小萌决定恢复工作。

“做点什么”成为她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经过复盘,她发现自己一直在保持阅读的习惯,读了很多与教育、心理学、家庭关系有关的书。此外,她也一直没有中断与过去的同事以及传媒圈的联络。“我发现我还想做媒体,还要把我主持人的原有的经验和资源用起来。”

恢复工作后,李小萌采访了不少身为公众人物的父母。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她渐渐觉得,孩子因为父母的职业而感到一些光荣不是坏事。“我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但是要给她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盲目骄傲。”

六岁的本本对工作没什么概念。李小萌开始带着她去各种工作的场所:选题会、造型工作室、采访现场……

李小萌与女儿对话(一个体验主义妈妈)(2)

李小萌与本本参加本本同学的生日聚会。受访者供图

《你好妈妈》第一季进行项目提案时,本本坚持要跟妈妈待在一间会议室里。李小萌对本本说:“你不是想知道妈妈工作时是什么样子吗?你配合好了,咱们一起把这个项目拿下!”东南卫视的工作人员拿来一盒彩笔和几张纸,本本边画画戴着耳机听故事,安安静静地坐在妈妈身后一两个小时。“项目一切顺利。会议结束后,大家说,要给本本小朋友鼓个掌,她两个小时支持妈妈的工作,一点都没有造成干扰!”

渐渐地,本本开始告诉别人:“我妈妈是个爱工作的人!我的妈妈很勤劳!”李小萌早出晚归,经常出差,不断在电话中与人沟通工作的形象让孩子对妈妈有了新的认知。“虽然少了些陪伴,但是你做的事情孩子看到,她就会很有力量。”

在李小萌的眼里,本本越来越独立,主动安排事情,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她觉得本本可能受到妈妈工作正面的影响。几天前,本本悄悄地对姥姥说:“母亲节要到了,我要给妈妈选一件礼物,你千万不要告诉妈妈呀!你也有礼物哦!”姥姥好奇,问本本为什么自己也有。本本说:“因为你也是妈妈呀!阿姨(照顾本本的保姆)也是妈妈,阿姨也有!”

“如果已经选择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那就让一切安排适合、辅助这个方向,我们要敢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和孩子平等交流,体谅他们当下的心情”

作为职业女性,工作忙起来,照顾、陪伴孩子的责任难免要分摊一部分给家中老人或保姆阿姨,因此育儿观念的代际冲突也不可避免。李小萌的父母有时会给本本一些小零食,李小萌觉得那些零食没有营养且多添加剂。一开始,她每次都会和父母说不要再给孩子塞零食了。后来她转变了想法。“小孩吃一点又怎样?当老人给她吃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之间有情感流动。”后来她就故意睁一眼闭一眼。

但每当与女儿独处时,李小萌就会抓住所有机会告诉女儿,“妈妈认为什么是对的”“妈妈认为怎么样”。“时间长了她就会说,妈妈说了这个是不好的,有添加剂,我不吃了。妈妈让我一天吃一个冰激凌,你给我三个肯定不行。孩子会有这样的选择、取舍。”

李小萌也会抓住一切机会与女儿相处。在社交账号中,她常常记录与女儿一起读书、画画、练琴的场景。

李小萌与女儿对话(一个体验主义妈妈)(3)

本本三四岁时与李小萌在家中玩颜料。受访者供图

有时,在短视频里,李小萌正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咚咚咚!”一个“小人儿”闯进镜头,一头扎进妈妈怀里,李小萌眼神变得更加温柔,在“小人儿”脸上亲了一口。

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这样的时刻会让李小萌觉得有点挫败。

李小萌还记得本本四五岁时,一天早上她切了两块蛋糕放在盘子里。等她忙完手边上的事回来,发现每块蛋糕都只剩一小口,“整个盘子乱糟糟的”。早上时间紧张,李小萌有点着急上火:“你怎么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呢?另一块弄乱了谁会吃?”

晚上李小萌哄本本睡觉,给她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小时候,一根香蕉都很宝贵。有一天我爸爸出差了,留下两根香蕉。我妈下班回来说,把香蕉拿出来吧,咱俩吃。我说我都吃完了。当时我妈停顿了一下,什么都没说,就过去了。 可是我自己突然意识到,我怎么没想到给妈妈留一根,特别内疚。从那以后我才知道,任何事情都要想着还有别人。”

“妈妈,姥姥可比你温柔多了。”本本趴在李小萌怀里嘟囔了一句。

李小萌说:“妈妈确实没有姥姥有耐心,妈妈承认错误。你当时肯定只是顾着蛋糕好吃,没有想到要给妈妈留一块,是不是?妈妈确实应该向姥姥学习,如果你想到了肯定不会不给妈妈留的。 ”

李小萌觉得,父母需要让自己客观地、不戴有色眼镜地去和孩子平等交流,体谅他们当下的心情。可是有些时候会把自己的情绪附加上去,给孩子超过他年龄的要求。“犯了错没关系,我们马上跟孩子诚心的道歉、解释,这个事情就不会影响这么坏。”

母亲身份赋予了什么?

除了与孩子一起成长,母亲这一身份也给李小萌带来很多改变。

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那种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承担生活中的责任的感觉像是在一夜之间涨了起来。

“之前我连自己挣多少钱都不知道,全部都交给我妈管。我所有重要的材料都不知道在哪,我交给我妈看着。工作上也是别人帮我联系,我属于放弃对自己人生控制权的一个状态。”

做母亲前的李小萌,不太爱与人打交道,有点害怕被拒绝。现在的她打电话与各路人谈合作,对甲方和自己公司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组织全家接种流感疫苗,“像一个部队领导一样安排家里人要做什么”。

她觉得,现在自己心态上的强大是母亲这个身份赋予的。“这个小生命是因为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不对她负责,谁对她负责? ”

“妈妈特别黏我!有时候超级撒娇,有时候超级强大!”除了这些,本本悄悄告诉记者,她不喜欢妈妈剪短发,她也不喜欢妈妈开玩笑给警察叔叔打电话说“要把她带走”。

对于本本的“控诉”,李小萌挺开心。本本不需要在接受采访的场合去粉饰什么,也不担心因为说了妈妈“坏话”而被责备,“这说明我们的关系是正常的、良好的,她不会去说一些大而正确的话。”

她希望女儿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他们有种子该有的生命力。一粒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可能是一棵参天大树,也可能是一棵小草。他们都有命中注定的、基因中携带的东西。我不会纠结自己是做一个温和型的父母,还是权威型的父母。我希望孩子看到我是一个公正、公平、有正义感的人。”

新京报记者 樊朔 编辑 巫慧 校对 何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