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致仕制度(从明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

前言

致仕也称之为退休意味着官员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是在明代致仕可不简单。一般来说在明代的致仕往往都是带有一定时间性质,也就是暂时性。在明代一旦有官员发现当时政局局势不妙或者是政治上与皇帝不合等多种原因就会选择致仕回家,但是一旦政局出现了转变那么有可能被征召再次出山。如果官员是以礼致仕回家会保留官籍这时候如果朝廷召回可以继续为官。

古代致仕制度(从明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1)

在明代致仕制度也是随着明代的发展也是逐渐的变动的,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文官六十以上才可以致仕但是又做了调整七十岁的官员如果精神疲倦需要进京按照吏部查询之后确认才可以让官员离职。所以说官员乞休的话就像今天一样需要提出离职的申请因为年龄和患病等多个原因都是按照不同的对待,最终的是否能够答应乞休还是看皇帝的意思。明代的官员致仕分为了主动和被动,在中后期开始大部分的官员都是主动的提出致仕。

古代致仕制度(从明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2)

一、明代官员致仕的原因

明代中后期开始因为内阁的建立能够独立运行国家机构所以皇帝干预的十分少,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逐渐放松对于士大夫更是不在尊重他们的道德理念。每当士大夫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很难实现的时候就选择致仕来脱离官场,但是这不仅仅是唯一的原因。明中后期以后政治环境已经和当初完全不一样,官僚阶层的权力普遍的衰落。官僚阶层的权力是与皇帝关系亲疏有重要的关系,所以对于君主的不得,士大夫除了因循苟且,只能剩下致仕。

《明史》记载:“当世宗之代,何直臣多欤!重则显戮,次乃长羁,最幸者得贬斥,未有苟全者”

明中期以来君臣隔阂、宦官专政、大臣弄权等多个局面不断有官员因为年老或者是官场政治风云选择致仕。明代士大夫是渴望君臣一体、朝政清明的儒家士大夫感到力不从心。在明代晚期的时候言论环境几乎是十分的差,权臣之间几乎失去了理性甚至以弹劾多少官员为乐事,这种凭借意气用事的。

古代致仕制度(从明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3)

二、致仕官员的俸禄和待遇

明代官员的俸禄并不高,就算是致仕以后也是有很少的俸禄的,而且在明代官员俸禄之中没有田地也就是说明代官员致仕之后除了皇上对其偶然的赏赐和地方上派来的杂役以外对于他们的生死后种种政治、经济上的都是进行恩赏。致仕后的朝廷给予的月供、杂役等等都是政治上的特权,这也是恩荫对于士大夫的赏赐能够保证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官员都有恩荫的特权,明代正七品以上的官员才会有这种特权。

致使朝廷给予的经济补贴,经济补贴中俸禄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粮食和差异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致仕制度不断地变化也导致了对于致仕待遇也是不断地变化。如果是特别突出的人物或者是与皇帝关系十分亲密的才能获得朝廷给的补给。所以每月拨给官员的玉米和俸禄是最为常见的财政补贴这也是对于廉洁家贫致仕的官员制定的特殊政策。

古代致仕制度(从明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4)

结论

官员致仕之后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生存,因为拥有着士大夫精神他们致仕之后还会寻找多元化的领域之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士大夫在知识层面十分的广泛见识也比寻常百姓不同,他们拥有着更多的价值追求和生命体验。他们致仕之后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很多的事业成为乡名流。对于乡间之事经常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说帮助贫苦百姓帮助教化乡间。

明代后期开始致仕的官员越来越多展现出十分复杂的多样性,他们致仕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自身年龄太大被迫退休也有的是因为厌恶公务主动退休也有的受人陷害不得不退休。自从致仕之后这也是对于官场的告别对于官员来说也是新生活的开始,大多数的官员保持了士大夫思想古道热肠但是也有很多致仕官员欺诈百姓。

参考文献:

《明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