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牛粪当柴烧(云南十八怪 粑粑叫饵块)
在每一座城市待久了
我们都会慢慢习惯上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
总会有心灵深处或是恋恋不舍的美食记忆
而在咱们云南
十八怪里有一怪叫做:“粑粑叫饵块”
作为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对昆明浓重深厚的美食情节与生俱来,而“饵块”就是其中一抹难得的味道,特别是过年,每当想起时都引得人垂涎欲滴、回味悠长。
饵块在昆明民俗中是过年必吃的,平时或炒或煮或烧也都美味无比,边陲百姓热衷于“饵食”,执传统而不堕,已经数千年。老昆明人对饵块情有独钟,年节时往往被抢购一空。这不,年前官渡饵块传习馆里,师傅们正在加班加点地赶制饵块。
饵块传承人 杨勇:“我们制作饵块首先要把大米,要浸泡两个小时以上 让它泡透,泡透以后我们第一道 就把大米盛出来,控干水分,再到甑子里面,木甑子里面蒸第一道。第一道把它蒸熟,大概八成熟吧,也不是完全熟,它含水量不够,很硬,我们还有一个步骤就到分饭。”
把甑子里第一道蒸熟的米饭再盛出来,放入凉水里,继续自然地吸收水分,让米饭“软硬度适中”,这是很关键的步骤,通常都是由老师傅把关。待米饭重新吸水、控干后,就可以放入甑子用大火蒸熟了。
饵块传承人 杨勇:“饭蒸好之后,我们根据自己做的饵块不一样,形状不一样,用途不一样,我们就分开来做,像这边就是做烧饵块的,把米饭用饵块机挤压出来之后,就在这边压片,压成片之后,我们自己做的模具,为了尺寸统一,重量统一,用模具直接压,一张直接压,压出来,凉了之后我们再来包装。”
选取品质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为原料很关键,可设计出不同规格的“人性化”造型也很重要。
饵块传承人 杨勇:“最早饵块不是这个形状,这个也是我们在做的时候,慢慢的实践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做成这个形状呢?首先是便于包装,它的包装好包装,第二就是便于客户,买回去一分为二 直接切片就可以了,不像过去的,圆鼓鼓的,切到哪里都是一个圆面,不好看。”
饵块传承人杨勇说,机器做出来的口感,比传统人工舂制的还“略胜一筹”,因为传统是“人力”在做,都是“技术活”,倘若做得不到位,口感就出不来。
饵块传承人 杨勇:“上面这些绳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人站在上面,保持身体的平衡用的,后面八个人,用脚一脚一脚的在蹬、在踩,用木怼来舂,没有二十多个人 是动不起来的,舂不了,很费力的,我们昆明本地有一句传统的老话,就是说宁肯在阴间受罪,也不在阳间舂怼,说的就是舂饵块,舂饵块是很苦,很累的工作。”
辛苦舂制的饵块,上桌后自然成了颇受大家爱戴的美味。将饵块切成一寸见方的小薄片,加云腿丝、肉片、鸡蛋、蔬菜等翻炒,就成了既可做主食也可以佐餐的炒饵块,而这其中最出名的非“大救驾”莫属。
饵块,这个昆明人儿时几乎都吃过的美食,总能让人勾起心间的那抹回忆,“记忆中的味蕾”就此在心间绽放开来。
饵块传承人 杨勇:“在当地,四十岁以上的,这一代人的记忆里,都是到春节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母亲,一边挑上柴火,一边挑上大米,就排着队,当时是在生产队,要大一点的生产队里才有这套设备,才能去排队、去做。当时一到春节就很高兴,跟着父亲母亲就去排队了,守着,守一晚上,就是做一二十个饵块。也希望所有人的日子,就像饵块一样白白嫩嫩,一到春节就很开心很高兴,全家围在一起和和睦睦、团团圆圆的过春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