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堂因材施教(人工智能老师破解大规模因材施教难题)

在学生的培养中是因材施教好,还是应该追求共性培养?答案显然是前者,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状况。然而,教育需要面对众多学生,共性化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如何调节教育个性化和共性化?如何在系统性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同时,真正做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日前在浙江乌镇开幕,聚焦数字赋能、共创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参会的中国电子学会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项目组专家、核桃编程创始人兼CEO曾鹏轩接受在线采访时表示,“我们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课堂因材施教(人工智能老师破解大规模因材施教难题)(1)

与传统教培行业以教学服务驱动不同的是,教学产品驱动将会成为未来主流。“这其中的核心区别在于,产品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分离,注重共性;而服务则是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的,更注重个性。传统教培行业以服务驱动为主流,但被具体场景因素所限制,可以影响的人有限,且不标准,这种模型在现有行业中已经越来越不‘性感’”。

曾鹏轩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核桃编程为代表,利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的行业主流。

“我们试图去用科技、用人工智能改造教育,让学生学的更有趣、更有效。同时凭借首创的人工智能‘老师’与当地教师双重教学模式,在人机互动学习过程中,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通过自适应的练习系统和导师辅导,最终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

据了解,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实现大规模商用,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多。“在少儿编程领域内是没有先行者的,我们就是进入无人区的第一批人。”正因如此,截至2020年8月,核桃编程付费学员超过200万人,并于去年10月完成B轮融资,以5000万美元刷新赛道单笔融资最新纪录。

2019年教育部公示了29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其中与编程相关的竞赛活动占了7项。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6万名青少年参加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覆盖全国超过25个省市逾600多个考点。未来,全国对该领域的需求也需要引入更多如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来提升优质教育的效率和覆盖面,从而实现“‘用科技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未来,我们也会沿着这一思路进行布局新技术的研发。”曾鹏轩表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詹媛)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