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融峰会(深度解读在巴塞尔协议下的产融结合)

马云曾经在论坛上发言,指巴塞尔协议是老人俱乐部。马云为什么跟巴塞尔协议过不去?巴塞尔协议对产融结合有什么影响?本文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

《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版将在2023年1月1日实行。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几个版本,见证了世界各国对银行业监管思路的改变。

1974年,欧洲两家大型商业银行倒闭,银行体系的风险逐渐暴露,人们意识到必须对银行进行监管。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在瑞士第三大城市巴塞尔达成。协议的核心是对银行的资本比率、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巴塞尔协议Ⅰ》将银行资本分为两类,分别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并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作出了相应规定。协议最初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90年代是金融创新的高峰期,各种金融衍生品相继推出,银行的业务越来越复杂,风险也越来越大。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补充协议,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金约束计算,开始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2004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巴塞尔协议Ⅱ》推出。协议的核心由单一的最低资本要求变成三大支柱,分别是最低资本要求、监督审查和市场约束。

应该说,《巴塞尔协议Ⅱ》更为完善,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顺周期。协议对监管资本的要求客观上会通过影响银行体系的信贷行为而放大宏观经济周期,加剧经济波动。当经济上行,企业资信良好,违约概率低,银行资产质量提升,从而导致融资成本低,信贷投放增加,使经济过热。当经济下行,企业资信下降,违约概率上升,银行资产质量下滑,从而推高融资成本,信贷投放减少,于是经济进一步下行。

国际产融峰会(深度解读在巴塞尔协议下的产融结合)(1)

为了解决顺周期的问题,同时因为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出台。协议的核心转变为宏观审慎,扩大了风险监控范围,建立起分层次的监管框架。主要改进在于强化了资本质量,提高了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并且引入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减少商业银行的顺周期风险。除此之外,还扩大了风险覆盖范围,主要是扩大了对衍生产品交易对手、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等资本市场活动风险的覆盖。简单地说,就是影子银行也纳入监管,而蚂蚁集团属于影子银行。所以回到开头,怪不得马云炮轰巴塞尔协议。

那么在巴塞尔协议下,如何进行产融结合呢?笔者的观点有以下两个:首先,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引入使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更容易申请银行贷款,而现在正是经济下行周期,资信良好的企业可以增加借贷,度过难关。第二,风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基本上堵死了商业银行之外的信贷渠道,中小企业可以改为进行股权融资,即使估值低一点也应该接受。

以上内容为中港通经济研究院的观点。中港通经济研究院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专家智库,专门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高净值人士提供研究服务。本研究院的研究员均毕业于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名校,拥有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本研究院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国际金融等领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